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去年8月在百老汇正式首演以来,《汉密尔顿》就场场爆满,如今更是一票难求,连2017年的票子都已售罄。那么,这部打破提名纪录的音乐剧到底有什么魅力,一举捕获了大众以及专业评审的心?
第70届托尼奖于6月12日晚在纽约落下帷幕。托尼奖与奥斯卡、艾美奖、格莱美齐名,是美国戏剧领域的最高奖。而在当晚的众项被提名作品中脱颖而出的音乐剧《汉密尔顿》,不仅在提名阶段就获得了十六项提名,更是在颁奖当天斩获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十一项奖项。
用流行文化装饰历史
从默默无名的穷小子到成为被印在十美元纸币上的开国之父,音乐剧演绎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生平事迹。通常,历史题材的剧本都会以正剧或者传统音乐剧形式呈现,然而创作者林-曼努尔·米兰达这次偏偏出其不意地玩起了“嘻哈风”。虽然流行音乐风格在近年来的百老汇并不少见,但是大多都是用于时间设定于现代的剧情,受众也倾向年轻观众,比如1995年的《吉屋出租(Rent)》。
这次,林-曼努尔·米兰达则是别出心裁地让美国的开国之父們唱起了嘻哈乐。在内阁辩论的一幕,他更是让大名鼎鼎的乔治·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以说唱饶舌的形式与汉密尔顿互相“呛声”、唱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来争夺众议院认同。这大胆的表演形式一方面可以突出内阁之间各派系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得以通过每个人不同的用词以及说唱节奏间接塑造出了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
而在刻画英国国王时,米兰达融入了英式摇滚的元素,谱出一首曲调惆怅、歌词凶狠的“情歌”,将国王对殖民地造反一事的愠怒表达得恰到好处。
观剧后,许多观众都纷纷感慨:“这是我上过的最有趣的一节历史课。”
演员甄选别出心裁
大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两百年前美国的历史故事,那于情于理演员都应该是白人才对。米兰达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部音乐剧既然在21世纪演出,那么演员的构成应该更接近现在的美国,而不是单纯地演绎两百年前美国的样子。所以,此次他采用了大量有才华的拉美裔、非洲裔演员。“更何况,”米兰达补充道,“这部剧的音乐形式也更适合让这些人来演唱。”出身拉美裔的他也是当仁不让地出演了主角“汉密尔顿”。
这种出乎意料的选角标准不仅给观众们带来了惊喜,更是在社会上获得好评。在美国,非白人演员长期以来一直因为种族被定性,失去了演绎大部分角色的机会。这次《汉密尔顿》的成功,无疑向世人证明了演绎角色与肤色无关。
角色塑造暗藏奥秘
如果你认为《汉密尔顿》全剧的重点都是为了歌颂这位开国之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部音乐剧非但没有把汉密尔顿升华到神级,反而让把他拉入凡尘,让人觉得与他更加亲近了。在观众回顾美国历史的同时,更了解了他与妻儿的感情、他的桃色丑闻、他心中的挣扎、在最高点的自我膨胀以及他的决斗谜团。在观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仿佛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穷苦孤儿出身的汉密尔顿的奋斗过程放在当下的社会依然能让中低阶层的人们感到共鸣。
在这次音乐剧中,出色的女性角色也是一大亮点。在漫漫历史中,女性的功绩与地位总会被父权社会给抹去许多。例如,汉密尔顿的妻子及其姐妹(斯凯勒姐妹)是最早的平权推动者之一,妹妹更是建立了纽约第一所私人孤儿院。这些都在此次剧本中被米兰达放大。
聪慧又能干、独立又有主见,斯凯勒姐妹在音乐剧的表现丝毫不比任何男性角色逊色,更是让大众们了解了两位女性在这段历史中的重要性。而这些,是课本上不曾提及的。这看似用于丰富剧情的举动,大约也暗藏着支持男女平权的意味吧。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件关于该剧的趣事。美国政府于去年决定将纸币上的人像进行改版,原定将10美元的领导者头像(即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改为女性领袖。然而在《汉密尔顿》的大热下,庞大的粉丝群对10美元的改版提出了强烈的异议,遂取消了10美元的改版。最后,政府决定改版20美元,以女废奴主义者哈丽特·塔布曼取代常被人诟病的安德鲁·杰克逊。
由此可见,一部精彩艺术作品对社会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似是讲历史课却不枯燥,妙趣横生又尊重历史真实性,《汉密尔顿》的口碑当之无愧。
第70届托尼奖于6月12日晚在纽约落下帷幕。托尼奖与奥斯卡、艾美奖、格莱美齐名,是美国戏剧领域的最高奖。而在当晚的众项被提名作品中脱颖而出的音乐剧《汉密尔顿》,不仅在提名阶段就获得了十六项提名,更是在颁奖当天斩获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十一项奖项。
用流行文化装饰历史
从默默无名的穷小子到成为被印在十美元纸币上的开国之父,音乐剧演绎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生平事迹。通常,历史题材的剧本都会以正剧或者传统音乐剧形式呈现,然而创作者林-曼努尔·米兰达这次偏偏出其不意地玩起了“嘻哈风”。虽然流行音乐风格在近年来的百老汇并不少见,但是大多都是用于时间设定于现代的剧情,受众也倾向年轻观众,比如1995年的《吉屋出租(Rent)》。
这次,林-曼努尔·米兰达则是别出心裁地让美国的开国之父們唱起了嘻哈乐。在内阁辩论的一幕,他更是让大名鼎鼎的乔治·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以说唱饶舌的形式与汉密尔顿互相“呛声”、唱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来争夺众议院认同。这大胆的表演形式一方面可以突出内阁之间各派系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得以通过每个人不同的用词以及说唱节奏间接塑造出了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
而在刻画英国国王时,米兰达融入了英式摇滚的元素,谱出一首曲调惆怅、歌词凶狠的“情歌”,将国王对殖民地造反一事的愠怒表达得恰到好处。
观剧后,许多观众都纷纷感慨:“这是我上过的最有趣的一节历史课。”
演员甄选别出心裁
大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两百年前美国的历史故事,那于情于理演员都应该是白人才对。米兰达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部音乐剧既然在21世纪演出,那么演员的构成应该更接近现在的美国,而不是单纯地演绎两百年前美国的样子。所以,此次他采用了大量有才华的拉美裔、非洲裔演员。“更何况,”米兰达补充道,“这部剧的音乐形式也更适合让这些人来演唱。”出身拉美裔的他也是当仁不让地出演了主角“汉密尔顿”。
这种出乎意料的选角标准不仅给观众们带来了惊喜,更是在社会上获得好评。在美国,非白人演员长期以来一直因为种族被定性,失去了演绎大部分角色的机会。这次《汉密尔顿》的成功,无疑向世人证明了演绎角色与肤色无关。
角色塑造暗藏奥秘
如果你认为《汉密尔顿》全剧的重点都是为了歌颂这位开国之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部音乐剧非但没有把汉密尔顿升华到神级,反而让把他拉入凡尘,让人觉得与他更加亲近了。在观众回顾美国历史的同时,更了解了他与妻儿的感情、他的桃色丑闻、他心中的挣扎、在最高点的自我膨胀以及他的决斗谜团。在观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仿佛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穷苦孤儿出身的汉密尔顿的奋斗过程放在当下的社会依然能让中低阶层的人们感到共鸣。
在这次音乐剧中,出色的女性角色也是一大亮点。在漫漫历史中,女性的功绩与地位总会被父权社会给抹去许多。例如,汉密尔顿的妻子及其姐妹(斯凯勒姐妹)是最早的平权推动者之一,妹妹更是建立了纽约第一所私人孤儿院。这些都在此次剧本中被米兰达放大。
聪慧又能干、独立又有主见,斯凯勒姐妹在音乐剧的表现丝毫不比任何男性角色逊色,更是让大众们了解了两位女性在这段历史中的重要性。而这些,是课本上不曾提及的。这看似用于丰富剧情的举动,大约也暗藏着支持男女平权的意味吧。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件关于该剧的趣事。美国政府于去年决定将纸币上的人像进行改版,原定将10美元的领导者头像(即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改为女性领袖。然而在《汉密尔顿》的大热下,庞大的粉丝群对10美元的改版提出了强烈的异议,遂取消了10美元的改版。最后,政府决定改版20美元,以女废奴主义者哈丽特·塔布曼取代常被人诟病的安德鲁·杰克逊。
由此可见,一部精彩艺术作品对社会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似是讲历史课却不枯燥,妙趣横生又尊重历史真实性,《汉密尔顿》的口碑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