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抛硬币是许多数学家都做过的试验。本着弗赖登塔尔让学生“再创造”数学的思想,设计和实施了“抛硬币”教学活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个人、小组、全班三次统计,鲜明地体现了在大量重复的试验中,随机事件呈现出规律性。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记录、统计、观察、发现、交流、探讨,经历了“再创造”的全过程。学生对随机事件的规律性有了切身体验,兴趣强烈,印象深刻。
关键词:可能性;抛硬币;教学实录
说明:概率论的教科书一般都把抛硬币作为一个例子,以说明在大量重复的试验中,随机事件呈现出规律性,并介绍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抛币试验。最有名的是蒲丰和皮尔逊的试验。蒲丰抛硬币4040次;之后,皮尔逊进行了两次试验,分别抛了12000次和24000次。当然,没有记录的试验还有很多。数学家们为什么非要亲自试验呢?应该说是强烈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他们这样做的。这正是进行数学研究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弗赖登塔尔主张让学生“再创造”数学,即重新发现数学家已经发现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应该让学生重做这个试验。为此,我们设计和实施了“抛硬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學准备:每个同学准备一枚1元硬币、一个鞋盒盖;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三张表。
一、导入问题,引出猜想
师:同学们都看过足球比赛。比赛前首先要做什么?(选边)
(教师播放足球比赛的录像:比赛即将开始时,裁判员拿出一枚硬币来,抛向空中,然后伸手接住,捂在手里不让人看见,让双方的队长猜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猜对的一方就可以先选边。)刚才大家看了选边情况的录像。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抛硬币的方式选边呢?
生:因为这种方式是公平的。
师:为什么是公平的?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你不能控制它。
生2: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同样大的。
师:同意吗?对了,因为可能性同样大,猜正面或反面都占不了便宜。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同样大的呢?
生:因为整个硬币的厚薄是一样。
师:硬币上不是有一些突起的花纹吗?
生:花纹两面都有,就平均了。
师:嗯,那就是说,你们提出了一个假设: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掉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假设。怎么证明你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二、提出方法,说明道理
生:可以拿一个硬币来抛。如果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相同或者很接近,就说明猜想是正确的。
师:对,可以用试验来验证。要抛多少次呢?次数少了行吗?
生:不行。
师:对。次数少了就会有偶然性。比如可能接连几次都出现正面朝上。但是要抛很多次一节课又做不到。老师想了一个办法:全班同学合作进行。首先各组每人用一枚硬币抛10次,统计正面朝上的次数;然后统计全组人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最后统计全班人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教师摘要板书。)
像这样统计三次,统计的样本一次比一次多,结果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一半。
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个人抛币,列表统计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验证活动的第一步:个人抛硬币。抛的方法是:拿出各人准备的鞋盒盖,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停在盒盖上方半米左右的地方,然后松手,让硬币掉进鞋盒盖(教师示范)。用写“正”字的方法记下正面出现多少次。
学生拿出鞋盒盖和一元硬币,抛币并在纸上作记录。教师巡视、观察、指导。然后学生填本组的表。先填出抛币次数(N)和正面朝上次数(Z),再计算正面朝上次数除以抛币次数所得的商(Z/N),填在最后一列,得到表1:
师(出示一张表): Z/N这列数表示什么?或者说,从其中的数可以看出什么?
生:这个数越大,表示出现正面的次数越多。
师:就是说,这个数表示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全班统计,完成表格
各组将填好的表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各组的表填出下表(表2)中各组的正面朝上次数。然后各组同学分别计算本组的Z/N和全班的Z/N(每个同学都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结果统一保留三位小数),得到下表:
四、讨论、质疑,发现规律
师:现在每个同学都有一张表,观察你的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数据一个比一个接近0.5。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投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一半。
师:也就是验证了我们开始提出的猜想: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掉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生:老师,我的第一个数据就恰好是0.5,比后两个数据还好。
师:大家怎么看这个结果?
生:他的运气太好了!
师:是的,老师告诉你们:抛10次硬币,恰好有5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还不到0.1。
师:美国数学家维尼也做了抛硬币的试验,他抛了10组,每组抛了2000次,厉害吧?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师: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一组的结果都比我们全班的结果更接近0.5。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抛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一半。
师:有恰好等于0.5的吗?(没有。)
师:这说明,抛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恰好是一半的可能性就越小。
生:我发现第八组的结果比总计的结果更接近0.5,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就像张丹丹同学恰好抛出一半正面一样。
师:看了这张表,大家还有什么感想?
生1:数学家能抛这么多次,真是想不到!
生2:数学家太认真了!太有毅力了!
师:我们要向数学家学习,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上。
参考文献:
[1]齐民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许建刚,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教导主任,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在《小学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关键词:可能性;抛硬币;教学实录
说明:概率论的教科书一般都把抛硬币作为一个例子,以说明在大量重复的试验中,随机事件呈现出规律性,并介绍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抛币试验。最有名的是蒲丰和皮尔逊的试验。蒲丰抛硬币4040次;之后,皮尔逊进行了两次试验,分别抛了12000次和24000次。当然,没有记录的试验还有很多。数学家们为什么非要亲自试验呢?应该说是强烈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他们这样做的。这正是进行数学研究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弗赖登塔尔主张让学生“再创造”数学,即重新发现数学家已经发现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应该让学生重做这个试验。为此,我们设计和实施了“抛硬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學准备:每个同学准备一枚1元硬币、一个鞋盒盖;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三张表。
一、导入问题,引出猜想
师:同学们都看过足球比赛。比赛前首先要做什么?(选边)
(教师播放足球比赛的录像:比赛即将开始时,裁判员拿出一枚硬币来,抛向空中,然后伸手接住,捂在手里不让人看见,让双方的队长猜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猜对的一方就可以先选边。)刚才大家看了选边情况的录像。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抛硬币的方式选边呢?
生:因为这种方式是公平的。
师:为什么是公平的?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你不能控制它。
生2: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同样大的。
师:同意吗?对了,因为可能性同样大,猜正面或反面都占不了便宜。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同样大的呢?
生:因为整个硬币的厚薄是一样。
师:硬币上不是有一些突起的花纹吗?
生:花纹两面都有,就平均了。
师:嗯,那就是说,你们提出了一个假设: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掉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假设。怎么证明你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二、提出方法,说明道理
生:可以拿一个硬币来抛。如果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相同或者很接近,就说明猜想是正确的。
师:对,可以用试验来验证。要抛多少次呢?次数少了行吗?
生:不行。
师:对。次数少了就会有偶然性。比如可能接连几次都出现正面朝上。但是要抛很多次一节课又做不到。老师想了一个办法:全班同学合作进行。首先各组每人用一枚硬币抛10次,统计正面朝上的次数;然后统计全组人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最后统计全班人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教师摘要板书。)
像这样统计三次,统计的样本一次比一次多,结果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一半。
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个人抛币,列表统计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验证活动的第一步:个人抛硬币。抛的方法是:拿出各人准备的鞋盒盖,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停在盒盖上方半米左右的地方,然后松手,让硬币掉进鞋盒盖(教师示范)。用写“正”字的方法记下正面出现多少次。
学生拿出鞋盒盖和一元硬币,抛币并在纸上作记录。教师巡视、观察、指导。然后学生填本组的表。先填出抛币次数(N)和正面朝上次数(Z),再计算正面朝上次数除以抛币次数所得的商(Z/N),填在最后一列,得到表1:
师(出示一张表): Z/N这列数表示什么?或者说,从其中的数可以看出什么?
生:这个数越大,表示出现正面的次数越多。
师:就是说,这个数表示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全班统计,完成表格
各组将填好的表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各组的表填出下表(表2)中各组的正面朝上次数。然后各组同学分别计算本组的Z/N和全班的Z/N(每个同学都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结果统一保留三位小数),得到下表:
四、讨论、质疑,发现规律
师:现在每个同学都有一张表,观察你的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数据一个比一个接近0.5。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投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一半。
师:也就是验证了我们开始提出的猜想: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掉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生:老师,我的第一个数据就恰好是0.5,比后两个数据还好。
师:大家怎么看这个结果?
生:他的运气太好了!
师:是的,老师告诉你们:抛10次硬币,恰好有5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还不到0.1。
师:美国数学家维尼也做了抛硬币的试验,他抛了10组,每组抛了2000次,厉害吧?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师: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一组的结果都比我们全班的结果更接近0.5。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抛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一半。
师:有恰好等于0.5的吗?(没有。)
师:这说明,抛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恰好是一半的可能性就越小。
生:我发现第八组的结果比总计的结果更接近0.5,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就像张丹丹同学恰好抛出一半正面一样。
师:看了这张表,大家还有什么感想?
生1:数学家能抛这么多次,真是想不到!
生2:数学家太认真了!太有毅力了!
师:我们要向数学家学习,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上。
参考文献:
[1]齐民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许建刚,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教导主任,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在《小学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