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美术教育中,一直都缺乏对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本文将紧密围绕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话题,初步探讨在美术教学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分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术;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第斯多惠所言:“美术教育的艺术不在其传授学生本领,而是在于如何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开展创新型的美术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创造力并将其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转化为更强的实践能力及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能够对艺术及生活产生深刻的、独特的个人感悟,促使素质教育的主张不再流于形式,冲破传统桎梏。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思考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获得更加形象的艺术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所教内容,提升艺术创造的激情。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人类的朋友》一课中,我事先在课前让学生找一张自己和动物的合影,或者是把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图片打印出来,同时写出自己对小动物的情感。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在正式上课时将图片以投影仪的形式播放出来,并邀请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和动物之间发生的一些趣事,学生都非常踊跃地想要和大家分享。之后我又播放了一段动物世界的节选視频,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视频的情节当中。美术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又涉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舒适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学生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感知美的存在。
二、丰富课堂提问多样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频繁的一种方法。好的提问方式能够紧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反馈,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信心。而提问的判别标准并不仅仅是看提问的内容是否精准、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更要看提问的角度和方式能不能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思维,能不能从一些新奇的角度去剖析传统、老旧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研读课标及教材,真正从三维目标出发去确定课堂重、难点。
初中学段只有三年,但这三年却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转变最大的三年,初一的学生还留有小学的懵懂天真,对待问题的态度大多是积极回答但缺乏深度思考,此时不妨设置一些简单但发散空间大的问题,既保留了他们的天真,又能促进思维的多样化;初二的学生青春叛逆,但相对应的恰恰是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他们由叛逆产生的有违传统理念的新思路,有时候也不失为创新思维的一种;初三毕业班的孩子大多冷静,会思考,但疲于表达,这时讨论及微辩论的方法会很实用,有竞争力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更能激起一些创新思维的火花。作为教师,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基础后,有针对性地设置提问方式,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为课堂增加活力。
三、加强课堂内容延展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面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讨论欲望强烈,一副热闹、积极的场面,定睛一看,却发现很多学生在讨论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课前就了解到相关的知识,想要和同学分享,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孩子接触到陌生的知识时自然兴奋,高昂的情绪使其控制不住地想和周围的人“侃大山”。
此时就需要教师拿捏好分寸,适时地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更好地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使其遇到新问题时,能够自主思考并恰当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延展教学内容并非囫囵吞枣,盲目吸收,“满汉全席”式的课堂只会事倍功半。教师应注意内容的选择与能力的培养:首先需选择与教学大纲相关联的课外知識,所选内容不宜过于偏离教学主题;其次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最后,在课堂上可以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美术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也可设置一些讨论性较强的环节,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被充分激发。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保护学生创新意识
美术是一门美妙的艺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在美术课上学生不用受公式或者语法的约束,能够自由自在地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思想。上文我有提到,宽松舒适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维持课堂氛围的关键人物就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应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作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缤纷多样的,他们笔下的事物可能并非他们所看见的样子,却一定是他们所理解的样子。新课改的学生观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独特。独特在美术中不仅仅表现在绘画内容上,更有表现形式、表达风格等,初中生对美术风格虽然还没有理论上的明确区分,但自他们绘画起,便有了自己的喜好与习惯,这种喜好就可以被理解为学生的风格。作为教师,充分理解并鼓励学生塑造自己的风格,是创新评价方式的重中之重。
在我工作之初,曾有一位八年级的孩子在进行未来城市建筑绘画时,将建筑画成了方形飞碟的形状,完成基础线稿后,战战兢兢地来问“能不能这样画”,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开心地呼了口气;也有孩子在临摹书本上《窗里窗外的绿》一画时,自主更换画材,一反原作的清新,用浓重的炭笔打造出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版本。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教学中数不胜数,良好的评价给予孩子的鼓励是成人难以体会的,教师的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及自豪感。当教师能够积极地评价学生作品、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态度、师生能够一起享受美术课堂时,学生才会真正意义上地热爱美术,进而愿意花费心思去绘画、去创新。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就如同古人所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一般,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须凸显“创新”二字,如此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延绵不绝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关键词:初中美术;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第斯多惠所言:“美术教育的艺术不在其传授学生本领,而是在于如何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开展创新型的美术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创造力并将其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转化为更强的实践能力及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能够对艺术及生活产生深刻的、独特的个人感悟,促使素质教育的主张不再流于形式,冲破传统桎梏。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思考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获得更加形象的艺术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所教内容,提升艺术创造的激情。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人类的朋友》一课中,我事先在课前让学生找一张自己和动物的合影,或者是把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图片打印出来,同时写出自己对小动物的情感。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在正式上课时将图片以投影仪的形式播放出来,并邀请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和动物之间发生的一些趣事,学生都非常踊跃地想要和大家分享。之后我又播放了一段动物世界的节选視频,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视频的情节当中。美术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又涉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舒适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学生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感知美的存在。
二、丰富课堂提问多样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频繁的一种方法。好的提问方式能够紧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反馈,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信心。而提问的判别标准并不仅仅是看提问的内容是否精准、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更要看提问的角度和方式能不能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思维,能不能从一些新奇的角度去剖析传统、老旧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研读课标及教材,真正从三维目标出发去确定课堂重、难点。
初中学段只有三年,但这三年却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转变最大的三年,初一的学生还留有小学的懵懂天真,对待问题的态度大多是积极回答但缺乏深度思考,此时不妨设置一些简单但发散空间大的问题,既保留了他们的天真,又能促进思维的多样化;初二的学生青春叛逆,但相对应的恰恰是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他们由叛逆产生的有违传统理念的新思路,有时候也不失为创新思维的一种;初三毕业班的孩子大多冷静,会思考,但疲于表达,这时讨论及微辩论的方法会很实用,有竞争力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更能激起一些创新思维的火花。作为教师,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基础后,有针对性地设置提问方式,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为课堂增加活力。
三、加强课堂内容延展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面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讨论欲望强烈,一副热闹、积极的场面,定睛一看,却发现很多学生在讨论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课前就了解到相关的知识,想要和同学分享,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孩子接触到陌生的知识时自然兴奋,高昂的情绪使其控制不住地想和周围的人“侃大山”。
此时就需要教师拿捏好分寸,适时地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更好地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使其遇到新问题时,能够自主思考并恰当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延展教学内容并非囫囵吞枣,盲目吸收,“满汉全席”式的课堂只会事倍功半。教师应注意内容的选择与能力的培养:首先需选择与教学大纲相关联的课外知識,所选内容不宜过于偏离教学主题;其次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最后,在课堂上可以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美术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也可设置一些讨论性较强的环节,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被充分激发。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保护学生创新意识
美术是一门美妙的艺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在美术课上学生不用受公式或者语法的约束,能够自由自在地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思想。上文我有提到,宽松舒适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维持课堂氛围的关键人物就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应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作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缤纷多样的,他们笔下的事物可能并非他们所看见的样子,却一定是他们所理解的样子。新课改的学生观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独特。独特在美术中不仅仅表现在绘画内容上,更有表现形式、表达风格等,初中生对美术风格虽然还没有理论上的明确区分,但自他们绘画起,便有了自己的喜好与习惯,这种喜好就可以被理解为学生的风格。作为教师,充分理解并鼓励学生塑造自己的风格,是创新评价方式的重中之重。
在我工作之初,曾有一位八年级的孩子在进行未来城市建筑绘画时,将建筑画成了方形飞碟的形状,完成基础线稿后,战战兢兢地来问“能不能这样画”,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开心地呼了口气;也有孩子在临摹书本上《窗里窗外的绿》一画时,自主更换画材,一反原作的清新,用浓重的炭笔打造出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版本。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教学中数不胜数,良好的评价给予孩子的鼓励是成人难以体会的,教师的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及自豪感。当教师能够积极地评价学生作品、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态度、师生能够一起享受美术课堂时,学生才会真正意义上地热爱美术,进而愿意花费心思去绘画、去创新。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就如同古人所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一般,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须凸显“创新”二字,如此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延绵不绝地传承与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