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课程的中学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定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世纪,教师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直接承担者,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琼?托马斯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1]
  新课程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职能、课程的结构、管理与评价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挑战了教师的教学传统和思想观念,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适应是新课程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只有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才能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有关教师角色的理论研究
  教师角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时代性和社会性,即教师角色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而呈动态的变化的,往往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二是普遍性,教师角色是对所有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共同要求,对每一位教师都是普遍适用的,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追求的。
  1. “隐喻”里的教师角色
  陈向明教授曾将隐喻里的教师角色分为如下五大类:
  (1)有关教师作用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路标、摆渡人、梯子、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拐杖、乐队指挥、球队教练、导演、警察。
  (2)有关教师的敬业献身精神:教师是蜡烛、春蚕、孺子牛、铺路石。
  (3)有关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水,不断更新,长流不断;教师是活的诸葛亮。
  (4)有关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2.传统视野里的教师角色
  传统的视野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存在着严格的“师道尊严”,传统的教师角色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和成绩的评定者、课程的执行者。
  (1)知识的传授者
  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基本功能,教师的职责就是将知识倒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存储器”,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受教师关注不够。
  (2)教育教学的管理者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管理者”,这种角色是建立在以对象化“主体——客体”二元对立模式的教育观基础上的。教师作为主体,对客体——学生永远处于主动和管理的状态,这必然导致“教师中心论”。[2]出现“以权制人”的管理倾向,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3)成绩的评定者
  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对教师这一角色的最真实的写照。学习成绩虽然是衡量学生的标准之一,但是绝非惟一标准,我们应该对此做出深刻反思。
  (4)课程的执行者
  在传统课程中,课程是课程专家和管理者共同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有的专家曾尖锐地指出,现在有的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使得教师不仅丧失了课程意识,而且失去了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新课程视野下中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依据当今国际科学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兼顾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三个方面,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学科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了“以探究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的课程新理念。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创新者、反思型的研究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终身学习者、多方合作者、服务者、课程开发者。
  1.创新者的角色
  我们所要求的创新不是狭义的创造发明,而是一种广泛的创新精神。作为创新者的教师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可以从教学、工作、生活中去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氯气”物理性质的时候,有的化学教师将氯气收集到一个空的纯净水塑料瓶中,然后向塑料瓶中注水,将瓶充分振荡,会出现瓶“瘪”的情况,从而证明氯气的可溶性。这虽然是很简单的实验,其中却渗透着化学教师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打破思维定势,自觉追求创新。教师要善于从既定的生活习惯中破旧立新,拓宽视野,发挥出强大的创新力量。比如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制备氧气的实验一般是采取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加热氯酸钾。一般化学教师在需要氧气的时候就采用这种方法,但是有的化学教师就考虑着用别的催化剂替代,通过实验发现,氧化铁的效果更好,氧气的产生速度稳定,便于收集。这就是教师创新精神的体现,正如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说:“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
  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捕捉新信息,迅速接受新事物,开创性的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规律,建立一种为创新而教的教育观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概括和升华,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统一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新课程视野下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课程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入到课程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去。树立“成果意识”,把自己在教学中呕心沥血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理论化。
  3.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主导”,所谓的“学为主体”成为一句空言。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学生,参与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一起寻求真理,从“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4.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促进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它要求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5.多方合作者
  新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
  (1)师生合作——建立教师学生(teacher-student)共同体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合作的关系,结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向和道路。
  (2)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教师要向学生家长说明课程改革的情况与动态,以使家长带着对新课程的理解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与学生家长共商教育问题,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向家长介绍教育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使家长能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提高教育修养。
  (3)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作为“师师合作”的基本形式可以变“单人单科授课格局”为“小组协同教学”,就是将若干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小组,根据其成员的能力和特长将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工,使其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合理调配小组成员,使他们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经验、气质、性格、教学风格、性别等方面互补。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内容上由单纯的教学成绩评价转向教学成绩和教学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引导教师以集体竞争取代个人竞争,从而创造一种“组内合作,组外竞争,校内合作,校外竞争”的生动局面。
  6.终身学习者
  由于教师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认知结构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教师身上显现出来的学习者,应是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不断进取的个体。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新课程中与学生一起展开学习活动,课程实施之后,通过评价获取反馈信息,对收获到的有关知识经验进行巩固提高的学习,以便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7.服务者的角色
  如今的学者们倾向于这样的观点:教育就是服务,教师应该具备服务意识[3],因此新课程中教师应该呈现出“服务者”的形象:(1)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服务者(2)教师要成为新课程的服务者(3)教师要为满足社会的要求服务
  8.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的“课程角色”(teachers’roleincurriculum)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在课程研究领域凸显的一个术语。小威廉姆·多尔(William.E.Doll)认为“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如果课程真正成为协作活动和转变的过程,那么‘创造者’和‘开发者’便比‘实施者’更适合讨论后现代教师的作用。”[4]
  新课程的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动地介入,包括对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从而凸显出“教师即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所定位的教师角色是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之上论述的,但是教师角色绝不仅仅就此几种,还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补充新的内涵。
  
  注释:
  [1]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7-1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7;1;35
  [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
其他文献
今年,四川进行了“颠覆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科在课程内容上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可谓根深蒂固,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训练,就指望三年后一招击中,虽然近几年,所谓“素质教育”一直在与“应试教育”做着“拉锯战”,新课改的理念早在几年前就略有耳闻,唯高考是命的高中学生在黑暗中也在期盼那一缕曙光,在煎熬中等待。今秋开学,最受社会关注的,无疑就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我省高一年级学生已
期刊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结合平时教学,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
期刊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自强的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然而苏区精神,有独特的内涵,是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形成了与国民党政权相抗衡的局部国家政权,这样的苏区精神永远激励和鼓舞着中华民族的斗志和建设热情。  关键词:苏区贡献 苏区精神 苏区精神内涵 苏区精神的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几度辉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
期刊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一些体会:  一、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
期刊
当今时代潮流,使得“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了上下一致国人共识。“科教兴国”的口号提出顺应民心,顺和时代脉博。现在国家教育投资每年增加三十亿,大家都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硬道理。但是过去我们又提出“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说法于现实有悖。为此我呼吁“再富也要苦孩子”这一说法。殊不知在校园里,有一学生随便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吆五喝六地将一些同学召之小卖部大吃零食,找的零钱数也不数就揣进口袋,随之一呼扬长而去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也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基本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然而,新的课程改革迫使我们作为教师也必须有所创新,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在这种形式的要求下,笔者也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了新的教学方式,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发现了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模式。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现在就英语教学中如何把音标教学、字母教学、单词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做一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标 字母 单词 语法 阅读 写作 整合    英语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
期刊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创造性人才都具有优秀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江泽民曾说:“教育肩负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理想的人格、塑造良好的个性。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