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2-000-01
摘 要 本文对我国的足球现状进行了分析,2010年开始的扫黑打赌行动成效显著,中国足球也慢慢出现了上升趋势,尽管很微弱,但是至少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足球得从娃娃抓起,国家必须清醒意识到大力推广校园足球才是未来足球振兴之路;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体制;加大投入兴办青少年足球联赛。总之青少年足球不推广、不发展,中国足球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关键词 青少年 训练方法 国家方向
足球是一项世界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一直是谈论的热点。在中国其他竞技运动项目都居亚洲甚至世界领先地位时,中国男子足球队虽然历史性地冲进了世界杯决赛阶段,但在亚洲还没有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与世界高水平足球强国尚有巨大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短期行为导致我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材方法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培养一名足球运动员,约需8~10年的时间。即足球运动员若从10岁开始参加系统、正规的训练,在20岁左右才能成材,若要成名或成为世界级的球星,则还需3~5年的职业足球的磨练。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借鉴:
第一,借鸡生蛋式。即在巴西受训的青年队这种形式。对国内某一年龄段的优秀青少年选手选拔组队,派到国外学习训练,学成归国后直接代表国家参赛。
第二,建立和完善俱乐部后备人才梯队。职业化俱乐部诞生一百多年来,国外许多著名的足球俱乐部早已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意大利ac米兰队为例,在它旗下现有21岁以下青年队、17~18岁青年队等8组后备军。相比之下我们目前的甲级各队,除少数队拥有二、三、四线青少年队外,尚有一些队没有三、四线队伍。这种不完善的后备人才梯队,显然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更不利于跨世纪足球人才的培养。
第三,在中、小学开展各种形式的足球赛,真正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四年的足球职业联赛,影响和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建立各级中、小学足球队,并在各校之间、各区及各地市之间进行足球比赛,乃是跨世纪足球绿茵工程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第四,限制引进外援,重视培养本国年轻球员。随着我国职业化足球的推广与深入,洋将面孔在甲级赛场上随处可见。引进外援的泛滥,严重妨碍了我国年轻球员的成长与成材。长此以往,我们何时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绿茵明星?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期战略眼光的人,应赶紧转变观念,认准投资方向,让那些富有才华、极具足球天赋的年轻选手早日脱颖而出。
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各省市体委的训练系统。从对全国21个省市及部队青年队和足球学校的教练员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练员认为现在选材对象少了,多数认为现在质量和训练水平降低了。由于这些教练员广泛地代表了用人单位的意见,因此这个评价具有可靠性。
上述情况是否说明我国喜爱踢球的孩子少了呢?从对各地体校教练员和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人认为现在爱踢球的孩子多了,但参加常年训练的少了。
可以看出,参加常年训练的少儿减少,导致可供上一级队伍选择的人才减少,并非是广大少年儿童不喜欢踢球,而是我们未将他们纳入训练体系,是训练体制不合理造成的。调研结果认为,目前我国少儿训练体系规模小,而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十年来,不少地方搞“三集中”高水平训练所造成的。有很多地方选一批7~9岁的孩子集中食宿、训练和上学。这样做的本意是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快出人才,但事与愿违,反而带来很多弊端。
集中各方面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为造成不平等的竞争,影响了基层一大片的积极性。(2)因过小集中,选材不准,使大批可能有天赋的孩子不能入选而被埋没;同时又在选进来但不具备天赋的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造成多方面的浪费。(3)入选的孩子由于优越条件来之太易,加之一线单传没有竞争,因而不利于激发他们训练的积极性。(4)过小“三集中”,教练员要全面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品德等工作,负担过重,难以管好。(5)长期集中导致孩子产生厌倦情绪,减弱了对足球的兴趣,乃至过早衰退。
各级足协一定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青少年足球身上来。必须明确,今后普及青少年足球是地方足协的首要职责和任务。普及青少年足球必须紧紧依靠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龙头作用,逐步启动西部地区足球的普及工作。以扩大足球人口为目标,以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为根本,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类型的俱乐部和足球学校,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的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青少年足球工作必须要努力做到一个依靠,抓好三大建设。一个依靠就是: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的主体在学校,抓住了学校就抓住了根本。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韩鲁安,周元.浅论竞赛制度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3).
[3] 王健,曹可强,侯斌,张洪武.新中国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阶段与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5).
[4] 潭沃杰.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育规律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2).
摘 要 本文对我国的足球现状进行了分析,2010年开始的扫黑打赌行动成效显著,中国足球也慢慢出现了上升趋势,尽管很微弱,但是至少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足球得从娃娃抓起,国家必须清醒意识到大力推广校园足球才是未来足球振兴之路;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体制;加大投入兴办青少年足球联赛。总之青少年足球不推广、不发展,中国足球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关键词 青少年 训练方法 国家方向
足球是一项世界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一直是谈论的热点。在中国其他竞技运动项目都居亚洲甚至世界领先地位时,中国男子足球队虽然历史性地冲进了世界杯决赛阶段,但在亚洲还没有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与世界高水平足球强国尚有巨大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短期行为导致我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材方法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培养一名足球运动员,约需8~10年的时间。即足球运动员若从10岁开始参加系统、正规的训练,在20岁左右才能成材,若要成名或成为世界级的球星,则还需3~5年的职业足球的磨练。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借鉴:
第一,借鸡生蛋式。即在巴西受训的青年队这种形式。对国内某一年龄段的优秀青少年选手选拔组队,派到国外学习训练,学成归国后直接代表国家参赛。
第二,建立和完善俱乐部后备人才梯队。职业化俱乐部诞生一百多年来,国外许多著名的足球俱乐部早已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意大利ac米兰队为例,在它旗下现有21岁以下青年队、17~18岁青年队等8组后备军。相比之下我们目前的甲级各队,除少数队拥有二、三、四线青少年队外,尚有一些队没有三、四线队伍。这种不完善的后备人才梯队,显然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更不利于跨世纪足球人才的培养。
第三,在中、小学开展各种形式的足球赛,真正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四年的足球职业联赛,影响和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建立各级中、小学足球队,并在各校之间、各区及各地市之间进行足球比赛,乃是跨世纪足球绿茵工程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第四,限制引进外援,重视培养本国年轻球员。随着我国职业化足球的推广与深入,洋将面孔在甲级赛场上随处可见。引进外援的泛滥,严重妨碍了我国年轻球员的成长与成材。长此以往,我们何时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绿茵明星?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期战略眼光的人,应赶紧转变观念,认准投资方向,让那些富有才华、极具足球天赋的年轻选手早日脱颖而出。
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各省市体委的训练系统。从对全国21个省市及部队青年队和足球学校的教练员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练员认为现在选材对象少了,多数认为现在质量和训练水平降低了。由于这些教练员广泛地代表了用人单位的意见,因此这个评价具有可靠性。
上述情况是否说明我国喜爱踢球的孩子少了呢?从对各地体校教练员和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人认为现在爱踢球的孩子多了,但参加常年训练的少了。
可以看出,参加常年训练的少儿减少,导致可供上一级队伍选择的人才减少,并非是广大少年儿童不喜欢踢球,而是我们未将他们纳入训练体系,是训练体制不合理造成的。调研结果认为,目前我国少儿训练体系规模小,而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十年来,不少地方搞“三集中”高水平训练所造成的。有很多地方选一批7~9岁的孩子集中食宿、训练和上学。这样做的本意是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快出人才,但事与愿违,反而带来很多弊端。
集中各方面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为造成不平等的竞争,影响了基层一大片的积极性。(2)因过小集中,选材不准,使大批可能有天赋的孩子不能入选而被埋没;同时又在选进来但不具备天赋的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造成多方面的浪费。(3)入选的孩子由于优越条件来之太易,加之一线单传没有竞争,因而不利于激发他们训练的积极性。(4)过小“三集中”,教练员要全面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品德等工作,负担过重,难以管好。(5)长期集中导致孩子产生厌倦情绪,减弱了对足球的兴趣,乃至过早衰退。
各级足协一定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青少年足球身上来。必须明确,今后普及青少年足球是地方足协的首要职责和任务。普及青少年足球必须紧紧依靠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龙头作用,逐步启动西部地区足球的普及工作。以扩大足球人口为目标,以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为根本,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类型的俱乐部和足球学校,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的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青少年足球工作必须要努力做到一个依靠,抓好三大建设。一个依靠就是: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的主体在学校,抓住了学校就抓住了根本。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韩鲁安,周元.浅论竞赛制度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3).
[3] 王健,曹可强,侯斌,张洪武.新中国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阶段与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5).
[4] 潭沃杰.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育规律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