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数学具有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建模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理性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较为关键的。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从解读数学思维的含义着眼,探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一、数学思维的内涵
数学思维,简单言之就是在数学学习中所应用的思维方式的总称,主要是将数学所包含的数字及符号形象化,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学好数学,掌握学习技巧[1]。除了机械记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各种数学公式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学会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才能正确的解答生活中和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是不适用的,新课程理念下更加注重以创新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毕竟,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味地强调练习与解题思路的传授,那么所培养的依然是学生的应考能力,学生很难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更谈不上学以致用、深化理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仍以直观意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理解起来较为苦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需要在讲解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一些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形;另一方面,将这些图形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2]。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可能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这样有时候当碰到一些变化了的图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灵活运用。所以,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需要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公式的含义。一般来讲,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式中主要有三种,在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中,要教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让学生在求解的时候可以边画图形边求解,以此来培养其数学思维。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
数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数学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更好的分析并解决学生数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进行“混合运算”的学习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班级营造为超市。分发给学生不同面值的购物券,让其模拟购物。可选购的物品包括2元/只的笔、1.5元/只的橡皮、3元/册的本子、5元/个的文具盒。让学生在购买不少于三种物品、每种物品不少于2个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把自己的购物券花完。购物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情景,这种在实践中进行数学学习,不仅学生会感到有趣、愿意参与,也更容易让学生接纳和理解数学知识。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开放性,达到提高其数学思维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实现教学目的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很多数学理论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老师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将数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3]。如可以举一些生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设置这样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题:养殖场分三次把一批羊投放市场,第一次卖出的比总数的1/3多100只,第二次卖出的比总数的1/2少120只,第三次卖出320只。这批羊共有多少只?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做一些相应的引导,教导学生用假设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具体,并且通过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针对学生特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在进行数学授课,针对学生所存在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能急于为学生讲解问题答案,而是应针对学生在该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思路,来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时,教师应运用严密的逻辑性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知识点加深印象。数学的解题方式多样,并且在数学问题上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上,应当在正确思路的前提下,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体现差异化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具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五)进行不同内容的作业难度设置
数学练习题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可设计出一些难度适当的数学练习题,根据对学生的不同分层,进行不同作业的設置。例如:面对数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置需要综合考量、运算的题目;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进行常规作业的设置;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适当的降低难度,重在帮助其巩固基础。以这样的教学设置,进行作业难度的设计,促进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在保持学习进步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进以从新进行分层。在巩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此外,分层作业的实施,能够在加强学生的成就感、获得感的同时,让学生更加乐于思考,乐于学习,对数学具有探究的欲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加强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只有具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识,扭转教学观念,将目光由学生的分数高低转向对学生能力的评估、学习中表现的引导,才更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才能实现知识发散迁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高阶段的学习和未来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甄淑杰.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50—151.
[2]吴小金.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2017(3):43.
[3]王黎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小学科学,2017(2):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一、数学思维的内涵
数学思维,简单言之就是在数学学习中所应用的思维方式的总称,主要是将数学所包含的数字及符号形象化,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学好数学,掌握学习技巧[1]。除了机械记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各种数学公式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学会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才能正确的解答生活中和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是不适用的,新课程理念下更加注重以创新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毕竟,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味地强调练习与解题思路的传授,那么所培养的依然是学生的应考能力,学生很难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更谈不上学以致用、深化理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仍以直观意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理解起来较为苦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需要在讲解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一些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形;另一方面,将这些图形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2]。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可能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这样有时候当碰到一些变化了的图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灵活运用。所以,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需要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公式的含义。一般来讲,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式中主要有三种,在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中,要教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让学生在求解的时候可以边画图形边求解,以此来培养其数学思维。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
数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数学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更好的分析并解决学生数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进行“混合运算”的学习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班级营造为超市。分发给学生不同面值的购物券,让其模拟购物。可选购的物品包括2元/只的笔、1.5元/只的橡皮、3元/册的本子、5元/个的文具盒。让学生在购买不少于三种物品、每种物品不少于2个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把自己的购物券花完。购物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情景,这种在实践中进行数学学习,不仅学生会感到有趣、愿意参与,也更容易让学生接纳和理解数学知识。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开放性,达到提高其数学思维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实现教学目的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很多数学理论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老师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将数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3]。如可以举一些生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设置这样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题:养殖场分三次把一批羊投放市场,第一次卖出的比总数的1/3多100只,第二次卖出的比总数的1/2少120只,第三次卖出320只。这批羊共有多少只?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做一些相应的引导,教导学生用假设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具体,并且通过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针对学生特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在进行数学授课,针对学生所存在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能急于为学生讲解问题答案,而是应针对学生在该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思路,来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时,教师应运用严密的逻辑性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知识点加深印象。数学的解题方式多样,并且在数学问题上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上,应当在正确思路的前提下,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体现差异化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具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五)进行不同内容的作业难度设置
数学练习题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可设计出一些难度适当的数学练习题,根据对学生的不同分层,进行不同作业的設置。例如:面对数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置需要综合考量、运算的题目;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进行常规作业的设置;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适当的降低难度,重在帮助其巩固基础。以这样的教学设置,进行作业难度的设计,促进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在保持学习进步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进以从新进行分层。在巩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此外,分层作业的实施,能够在加强学生的成就感、获得感的同时,让学生更加乐于思考,乐于学习,对数学具有探究的欲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加强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只有具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识,扭转教学观念,将目光由学生的分数高低转向对学生能力的评估、学习中表现的引导,才更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才能实现知识发散迁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高阶段的学习和未来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甄淑杰.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50—151.
[2]吴小金.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2017(3):43.
[3]王黎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小学科学,201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