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一直以来都把“育人”作为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进步,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自21世纪以来,各种先进科学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都带来很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国家再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强化学生的自然意识和科学意识,让学生感知到自然科学世界的浩瀚魅力和博大精深,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开设就是响应国家这一教育理念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开设为学生打造一个便捷的学习科学知识、感悟自然科学精神的平台,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科学博物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P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152-01
引言
自然科学博物馆蕴涵丰富的科学素材和自然常识,将收集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图片或模具的形式罗列出来,依次展示,是一次很好的进一步了解自然科学世界的机会,让青少年了解到我国历史中涉及的自然科学事件,激发青少年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让青少年感知自然科学的艺术魅力,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为青少年营造了一种极具艺术气息的学习氛围,让青少年在体验中享受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乐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自然科学博物馆应该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一、自然科学博物馆设立“学生课堂”
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重视并且强调科学素质教育,但也只是通过在学校开设一些类似课程进行自然科学知识讲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建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重要性,不知从何而起,或许是社会发展逐渐趋于多样化又或者是我国科学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国家开始在各个地区建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并对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学习的政策。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设立实则是课堂教学的衔接,不同的是不再拘泥于学校这个教学环境,而是让学生“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挥、大胆想象,得到前所未有的思想上的解脱,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然科学素质教育中来,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知自然科学世界的奇妙和魅力,激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比如:自然科学博物馆可以跟相关学校联合起来,通过开设讲座、博物展览、有奖竞答等形式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自然科学素质教育中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生活;可以单独为青少年开设一片动手活动区,他们可以在当地博物馆领导员的带领下进行剪纸、捏泥人、画吉祥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其中,体验自然科学世界的乐趣。
二、自然科学博物馆找到与学生课本的结合点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设立实际上通过让文物“说话”来熏陶青少年的自然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意识,传统的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课堂只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没有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把知识全盘塞给学生,让学生丧失了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设立就是为了打破这一教育现状,通过博物馆中罗列的文物向学生无形中传述着其蕴涵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会很容易被博物馆中肃静、庄严的氛围感染,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比如:学生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通过观察各种文物模型和历史人物体会其中蕴涵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到许多课本中不能掌握的知识内容,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感知自然科学世界的奇妙所在,努力践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每件文物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传述的不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文化水平。
三、坚持走联合之路,共同繁荣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的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单靠建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不够的,需要呼吁全体社会公民一同参与到自然科学素质教育中来,为社会、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地方特色不同,所设立的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面貌和风格也大相径庭,不同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应该打破地区的局限性,加强交流、合作,相互联系、贯通成一个整体,取长补短,资源互补,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素质教育平台。刚刚我们说到践行科学素质教育需要全体社会公民一同参与其中,这就要求社会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居委会、家庭与学校等凡是涉及素质教育的主体都参与其中,充分利用社会渠道和各方面资源,为青少年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做好铺垫,构建一个便捷的资源共享平台,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整个社会的自然科学风貌。
四、建立“自然博物馆-学校”模式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往往相对滞后。这一问题,是全球范围性的。但欧美教育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建立和培养。有了一个良好的科学思维模式,和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就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在投入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机械的去单一解答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探讨讲课堂转移到博物馆内讲授、可以请博物馆的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课外教师,形成“自然博物馆―学校”模式,来共同完成对相关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让自然资源、知识、能力完成优化整合,使学生即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感性和理性认知的结合,形成了科学思维模式、科学素养观的形成和巩固。
结束语
自然科学博物馆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美育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博物馆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学生课堂”,使其受到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大有稗益。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共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洁燕.科学技术博物馆基于展览的教育发展策略[J].中国博物馆,2017,(04):77-81.
[2]胡红霞.博物馆拓展式教育研究[D].导师:严建强.浙江大学,2014.
[3]宋才发.普通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概念之辨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5):131-141.
[4]周金星.博物館对青少年教育意义的研究[D].导师:林志强.福建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自然科学博物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P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152-01
引言
自然科学博物馆蕴涵丰富的科学素材和自然常识,将收集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图片或模具的形式罗列出来,依次展示,是一次很好的进一步了解自然科学世界的机会,让青少年了解到我国历史中涉及的自然科学事件,激发青少年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让青少年感知自然科学的艺术魅力,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为青少年营造了一种极具艺术气息的学习氛围,让青少年在体验中享受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乐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自然科学博物馆应该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一、自然科学博物馆设立“学生课堂”
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重视并且强调科学素质教育,但也只是通过在学校开设一些类似课程进行自然科学知识讲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建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重要性,不知从何而起,或许是社会发展逐渐趋于多样化又或者是我国科学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国家开始在各个地区建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并对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学习的政策。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设立实则是课堂教学的衔接,不同的是不再拘泥于学校这个教学环境,而是让学生“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挥、大胆想象,得到前所未有的思想上的解脱,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然科学素质教育中来,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知自然科学世界的奇妙和魅力,激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比如:自然科学博物馆可以跟相关学校联合起来,通过开设讲座、博物展览、有奖竞答等形式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自然科学素质教育中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生活;可以单独为青少年开设一片动手活动区,他们可以在当地博物馆领导员的带领下进行剪纸、捏泥人、画吉祥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其中,体验自然科学世界的乐趣。
二、自然科学博物馆找到与学生课本的结合点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设立实际上通过让文物“说话”来熏陶青少年的自然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意识,传统的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课堂只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没有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把知识全盘塞给学生,让学生丧失了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设立就是为了打破这一教育现状,通过博物馆中罗列的文物向学生无形中传述着其蕴涵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会很容易被博物馆中肃静、庄严的氛围感染,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比如:学生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通过观察各种文物模型和历史人物体会其中蕴涵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到许多课本中不能掌握的知识内容,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感知自然科学世界的奇妙所在,努力践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每件文物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传述的不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文化水平。
三、坚持走联合之路,共同繁荣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的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单靠建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不够的,需要呼吁全体社会公民一同参与到自然科学素质教育中来,为社会、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地方特色不同,所设立的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面貌和风格也大相径庭,不同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应该打破地区的局限性,加强交流、合作,相互联系、贯通成一个整体,取长补短,资源互补,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素质教育平台。刚刚我们说到践行科学素质教育需要全体社会公民一同参与其中,这就要求社会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居委会、家庭与学校等凡是涉及素质教育的主体都参与其中,充分利用社会渠道和各方面资源,为青少年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做好铺垫,构建一个便捷的资源共享平台,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整个社会的自然科学风貌。
四、建立“自然博物馆-学校”模式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往往相对滞后。这一问题,是全球范围性的。但欧美教育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建立和培养。有了一个良好的科学思维模式,和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就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在投入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机械的去单一解答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探讨讲课堂转移到博物馆内讲授、可以请博物馆的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课外教师,形成“自然博物馆―学校”模式,来共同完成对相关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让自然资源、知识、能力完成优化整合,使学生即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感性和理性认知的结合,形成了科学思维模式、科学素养观的形成和巩固。
结束语
自然科学博物馆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美育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博物馆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学生课堂”,使其受到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大有稗益。实施科学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共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洁燕.科学技术博物馆基于展览的教育发展策略[J].中国博物馆,2017,(04):77-81.
[2]胡红霞.博物馆拓展式教育研究[D].导师:严建强.浙江大学,2014.
[3]宋才发.普通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概念之辨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5):131-141.
[4]周金星.博物館对青少年教育意义的研究[D].导师:林志强.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