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细节,抓住精彩瞬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zhang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比如通过细节导入课题、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恰当挖掘教材内容、选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升高中课堂语文教学中对细节的运用等均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魅力所在。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课堂教育教学中,把握细节往往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开出智慧的花朵。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可以看出细节在课堂教学里面的重要性。对于细节的关注,本质就是关注重新塑造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使自身的课堂教学更加合理化,精细化。我们该怎么把握高中语文的教学细节,塑造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预设中把握细节
  1.对课程的深入挖掘是把握细节的基础
  所有对细节的把握起始于对课程、对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对课程的精心设计,起始于对教学整体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整合。细节,其实就是我们在对课程深入挖掘和有效整理之后的奇思妙想。
  例如,讲解《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我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首先在多媒体上分别展示项羽和刘邦的诗词《垓下歌》和《大风歌》。
  在让学生默读几篇后,我开始为学生讲解这两首诗歌的含义:项羽的《垓下歌》表达了项羽面对现状的无奈,而刘邦的《大风歌》则表现了荣归故里的兴奋。两位同样是英雄人物,他们的处境为何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上述这种教学方式,看似只是简单的诗词导入,实则创造了丰富的朦胧意境。不但为学生描述了两位英雄人物的概略,合理的发问更是激起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浓厚兴趣。一旦开始讲授《鸿门宴》一文,学生便会集中精力努力找到心中的答案。由此可见,从细节入手,把握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是高中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2.知己知彼百战不怠,对学生更是如此
  背诵是高中语文学习关键的一步。高中语文课堂上往往会有一些枯燥的的背诵内容。这对于长时间学习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的高中学生来说上课有时会有不由自主的分心的情况,他们的注意更容易被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物所吸引,并对他们表现积极。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设计的这些课堂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心理特色相吻合,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演绎精彩课堂的关键。
  例如,在讲到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时,可以先讲一些与之相关的小故事,比如讲一些苏轼在湖州任上以诗文讪谤新政被捕后结案的经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苏轼写诗时所在处境,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了解苏轼。
  二、灵动探究中捕捉细节
  1.在发现中体会细节的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节常常包含着科学素养。每一个细节都能尽显精彩,同时细节也能使课堂错失精彩。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细节,去发现细节,去完成细节的精彩。我们既要让学生在每个自己擅长的领域自由发展,又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如此才能留住精彩,成就精彩课堂。
  例如:在夏末秋初的一个阴沉的下午,语文课上显得很沉闷。突然,暴雨倾盆,学生全都惊呼起来:“下大雨了!”这时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观察雨,然后展开自己的联想,以“雨”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学生听着挺感兴趣,很快就安静下来,开始沉思,几分钟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写起来。十分钟后,所有的文章交上来,都比平时要写得好。
  2.通过讨论呈现更多细节
  有人说智慧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当学生想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使之更合理时,常常会关注他人的想法并设法从中得到启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并充分利用。所以我们要精心选择符合我们需要的问题进行合理分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细节的合理评价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一切有利资源,采用恰当灵活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评价。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引发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发散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疑问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让他们自动探疑与释疑。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关键时刻进行渐行渐近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开阔其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察秋毫”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拥有的基本技能,每时每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并捕捉学生们的亮点,利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跑题的“细节”,使它们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是高中语文教学有激情、有活力、有诱惑力的关键。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实施教学,向学生提出“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口号,感觉还是颇有成效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实施做法,和大家共享。  一、课前预习放手让学生去做  以往的教学中,每课的课前预习该预习哪些内容总是布置得详详细细,恐怕有疏漏,而学生也就在你所限制的范围内学习,绝不越轨。学生很被动,
一、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独特性  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在教育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准确简明、逻辑性强、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需要独特魅力,既要符合语文人文工具性特点,又要富有激励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还要追求音韵美、情感美、幽默美。  二
高中新课程作文教学,“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作文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可以并且完全应该“探讨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中学作文教学“亮起红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归结起来,就这样的五个词语:真情、趣味、个性、文本、素材。  一、重体验,真情写生活  李白坚先生说:写作应着力于
“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写作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阔天高任驰骋——发展学生写作个性的前提  既然我们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在作文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写作个性发展
在西安杜陵苏武庙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该联精辟地概括了西汉名臣苏武一生的业绩,传达了后人对苏武的景仰与赞美之情。千百年来,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斗苦寒、耐寂寞的坚毅刚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天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人文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