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课神态与教学效率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k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把握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国外心理学家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曾经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神态。教师在讲台上的每一个细微的神态都会在学生的情感上、心灵上引起强烈的感应。我们中学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注意到课堂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但缺少系统归纳分析。以下,笔者主要结合语文教师的教学神态对此加以阐述。
  
  一、受学生欢迎的讲课神态
  
  就一般中学教师讲课的神态来讲,受学生欢迎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亲切型、严肃型、生动型。
  (一)亲切型
  亲切型,即教师讲课时面容和蔼可亲,对课文的分析细致入微并很有耐心,向学生提问、给学生辅导、为学生解答等不厌其烦,对课堂上出现的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或者学生回答不尽人意的情况能够加以引导,必要时给以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绝少简单粗暴的训斥。这类神态能够使大多数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学生思维就活跃,接受信息速度快。
  (二)严肃型
  严肃型,即教师讲课时神态持重、稳正。当然这不是说这类教师缺乏笑容,而是说他们主要的教学神态是严肃的。他们教学认真,课文分析比较全面、深刻,对学生要求严格。如果发现学生违纪或不专心学习的情形,必会板起面孔进行批评,有时批评得很严厉,但这种批评合情合理,没有任何的挖苦讽刺;而对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则能及时表扬鼓励。严肃的表情可以起到稳定课堂秩序的作用,开始时,有的学生也许畏惧、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事实上学有成效,故能理解并接受这类表情。
  (三)生动型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数是生动形象且文字里就透出声、色、情的,常常用叙述、描写、抒情等笔调来描绘社会人生画面,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选择的篇目也大多是语言生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条件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讲得更生动活泼些。生动型教学神态的特点正是讲课表情生动形象而且富于变化:讲到悲痛处面带忧伤,讲到慷慨处情绪激昂,讲到喜悦处满面春风……这种生动多变的表情和精妙的分析,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教师有时还结合课文内容很有表情地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的见闻趣事,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听这样的课不仅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也得到美的享受。
  以上三类表情均对教学有益。应当指出,这三类表情之间的界限并非十分严格,有些教师在讲课时会同时兼有两种受欢迎的表情。相比较而言,这三类表情中第三类表情较难掌握运用,因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缺乏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把握,缺乏一定的表达能力,是很难使讲课神态生动的。
  
  二、不受学生欢迎的讲课神态
  
  (一)紧张型
  紧张,是踏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易出现的现象,还有个别上公开课的教师,表情也很紧张,有的脸涨得通红,有的手足无措,眼睛不敢看学生,讲话不流利,不连贯,有的干脆背教案,这无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冷漠型
  我们知道,上好语文课需要一定的热情,可有的语文教师不管讲什么样的课文,总是冷冰冰的,不紧不慢,平平淡淡,对学生的辅导、解答也缺少耐心。冷漠跟严肃的区别在于:教师的严肃实质是外冷内热,而教师的冷漠则是外冷内更冷,实质上是不热爱本职工作的一种表现。
  (三)冲动型
  有的教师控制感情的能力差,讲课时碰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喋喋不休,有的还易发火,结果是教师怒气一时难消,课讲不下去,学生灰溜溜的,无心听课。
  (四)过于随意型
  有的语文教师讲课的表情缺乏一定的严肃性,他们在课上总是嘻嘻哈哈、随随便便,而不考虑根据讲课需要和学生的听课状况应取什么表情,有时候高兴起来就眉飞色舞地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话、轶闻,以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甚至跟学生开些无聊的玩笑。这样,虽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恐怕学生并没有学到扎实的知识,甚至会养成马虎散漫的习惯,所以真心求知的学生会对此类不满。
  (五)情绪波动型
  有的语文教师讲课的表情变化无常:讲得顺心时越讲越有劲,喜形于色;一遇不愉快的事,讲课立刻无精打采,“乌云”满面,有时热情高涨起来,即使讲得唇干口燥也在所不惜;可有时厌倦低沉起来,连一个字也不愿意多说。这类忽冷忽热、忽喜忽怒的波动情绪令学生难以捉摸,当然也难以适应。
  (六)生硬模仿型
  要讲好课适当模仿别人是必要的,但有的语文教师完全不顾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接受情况,生硬地模仿别人的表情举止、神态、语调,结果学得不像。学生觉得别扭,甚至感到滑稽可笑。这不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反而会给教学带来副作用。
  就某个具体的教师而言,讲课神态不是绝对不变的。每个教师都应当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时变化自己的讲课神态,使之真正成为改进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处理好教师神态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一)正确运用目光
  有的教师上课时对目光的运用有两种不足:一是低着头,只看课本、教案,不注意学生表情和反应;另一种是高昂着头,“目中无人”,目光处于游离状态。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教学,因为教师教学时的目光,不仅是他心灵的窗户,而且是他借以传达信息和组织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师的目光既不能呆滞,也不能闪烁不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运用变化的视角、视线长短和软硬度,特别是要自然和适度。比如,讲到兴奋处,应睁大眼睛,让它散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悲痛处,最好眼皮下垂,甚至让眼睛呆滞一会,给人以一种痛苦之感;讲到愤怒时,可以二目圆视,固定眼珠,射出逼人的光芒;讲到重点或严谨处,可以冷静地注视着学生,并且让目光带有期望的色彩,以提醒学生注意。
  (二)时常面带微笑
  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的微笑,不仅表示教师的心情愉悦舒畅和热爱学生的心,同时也是一种传达教学信息的辅助力量。在课堂上,除了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表现出愤怒、忧伤等情绪外,教师都应该自然地表现出接纳、理解、宽容、鼓励的表情。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进课堂,学生一看见就望而生畏,感情上就有了距离,就会分散学习精力,降低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形成“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也就宣告了教师教育的失败。
  (三)适当地赞许
  赞许的神态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更加勤奋努力。赞许是一种肯定、满意,一种鼓励、希冀。这种表情运用恰当,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教学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班里曾有一名后进生,不善言辞。发现他这种情况后,笔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捕捉他的目光,无论他是否回答问题,我常以赞许的神态与他交流对视。一段时间后,效果出现了,这名学生学习成绩上去了,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课堂上,老师充满鼓励的表情和热切的注视,让我惭愧,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其他文献
波兰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就修正主义展开了争论,哲学修正主义(科拉科夫斯基)和政治修正主义(库伦,莫泽莱夫斯基)各具特征。波兰修正主义具有特有的民族性,在某种意义
怕写作与爱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但又是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必经的心路历程。怎样引导学生克服怕写作的心理障碍,激发爱写作的浓厚兴趣,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挑战。笔者多年来对此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现结合自身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 破除怕写作的心理障碍  做任何事情,如果“怕”字当头,就会无所作为。作文也如此。不破不立,要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要破字当头,破除怕写作的心理障碍。学生“
面对八年级的学生,我们发现学生个体的很多弱点日益明显。在思想上,他们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以“我要”做什么等同于“应该”做什么;在学习上,入学初所定的目标开始模糊,甚至凡事出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的一般程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按学科教学内容组成一个课例研究小组,先确定课例研究专题,再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试教、观课、讨论等
高度发达的理性文明所培育的普遍主义理论范式,以及与之如影随形的强势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普遍的历史遗忘,编织出斯宾格勒所批判的那种类似“绦虫一类的东西”
七年级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七年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是很成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还有新的功课和新的学习要求,他们在充满兴奋、好奇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探究性自主学习的方法,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它主要强调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关注.下面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
面对着近现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所表现出的致命危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科拉科夫斯基将希望寄托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复兴,即信仰权威的重塑上。因此无论是宏观的理论主旨还是相对微观
一进入高中,大部分学生就会对高中数学产生一种害怕的感觉,也就是大家说的高中里的"学困生",我从几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写了一些我总结的个人经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