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歌曲,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欣赏主题所创作的一类歌曲。这类歌曲大部分篇幅较短,语言通俗轻快,情绪比较单一,内容上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简单易懂的故事或对白。是儿童对于音乐产生美好向往的开始,也是中小学美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对于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儿童歌曲大致地简单分为抒情类型和活泼类型两类,并对其钢琴即兴伴奏展开简单阐述。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儿童歌曲
1.抒情型儿童歌曲
抒情型儿童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节拍和速度较为舒徐平缓,听觉感受抒情性强,儿童在聆听或学唱这类歌曲时往往能获得许多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对父母亲的体恤、对老师的感恩、对友情的珍惜等等。这类歌曲的代表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柳树姑娘》、《摇啊摇》、《小燕子》、《月亮月光光》等。在配奏这类儿童歌曲时,可以运用半分解或全分解的织体伴奏,和弦要按照歌曲的调式做合适的配奏。在分解和弦的配奏中可以添加一些和弦外音,和弦外音有衔接的功能,能够使得歌曲整体听上去更加流畅,更有故事感、诉说感。下面以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图例1)为例: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由朝鲜族作家金哲作词,朝鲜作曲家董希哲作曲的一首抒情型儿童歌曲。它描述了学生看到老师深夜仍在努力工作,被老师的辛勤付出所打动的故事,表达了学生对于老师的感激和敬愛之情。歌曲结构布局简单,调式调性为降E大调;节拍2\4拍;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速度稍慢,情绪深情。
歌曲A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旋律柔缓、乐音密集、节奏较为紧凑。通过分析歌词可以得出,A乐段是在讲述学生在深夜偶然间看到老师窗前的灯光依然明亮,发现老师整晚都在为工作呕心沥血的故事,是一种叙事性的表达。基于这些特点,A乐段的伴奏织体可以选择以低音加柱式和弦或者半分解式。和声选择上应该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交替使用,乐段结尾处(第四乐句)使用SII—K46—D7—T完满终止的和声进行。这样可以既强调降E大调的调式调性;又突出本曲深情的情绪特点。
歌曲B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与A乐段相比,B乐段在旋律上更加悠长,a乐句开头与b乐句的结尾音符时值拉长,结合歌词分析,B乐段是描述学生内心对老师的关爱的感激,是一种抒情性的表达。那么在钢琴即兴配奏上,就要与A乐段有一些区别。首先,B乐段的伴奏织体应该尽量选择全分解式或者双手交替式。这两种伴奏织体的音较为密集,流动感强,与A乐段的织体形成对比,更突出B乐段抒情的特性;其次,在和声选择上,与A段正副三和弦交替使用稍有不同,可使用一些七和弦穿插配奏,更契合乐段的特点。在每个乐句结尾处以正三和弦结尾,并且最终完满终止于降E大调。
2.活泼型儿童歌曲
这类型的儿童歌曲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十分常见,它包括了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和纯洁情感的宣泄,塑造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单纯的性格特点。这类型的歌曲往往旋律欢快,跳跃感十足,充分体现儿童的年轻活力。代表作品有《清晨》、《两只小象》、《粉刷匠》、《布谷》、《放牛歌》、《郊游》等。在配奏这类歌曲时柱式和弦或半分解式织体较为常用,和声选择上主要使用正三和弦进行配奏。下面以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郊游》(图例2)为例:
《郊游》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台湾童谣,它描述了儿童们在春天踏青郊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景象。歌曲节拍为2/4拍;中速,兴奋地。曲式结构为短小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精炼,共仅由六个乐句组成,A乐段与B乐段稍有不同,之后原样再现A乐段。全曲旋律节奏轻快,跳跃感强,表现了儿童风华正茂富有朝气的特点。
歌曲A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歌词描绘儿童们一齐踏青的景象,旋律富有律动感,表现儿童心情的喜悦和激动。对于钢琴即兴伴奏来讲,在和声上选择T—D的正格半终止加S—K46—D7—T的完满终止:织体上采用柱式和弦或跳奏的全分解和弦式能够突出简单而又欢快的歌曲风格。
歌曲B乐段与A乐段相比略有不同,歌词较A乐段松散一些,是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描绘,包含儿童对旖旎自然的美好向往,情绪略有抒情。前乐句半终止应当使用Ⅳ或Ⅱ的下属功能和弦,后乐句仍然T—D或S—D的半终止以引起下文A乐段的原样再现。织体可以使用半分解式等相比A乐段更抒情一些的织体,形成对比。
再现A1乐段的和声、织体、弹奏手法的选择应与A乐段基本一致,以突出再现的特性和正确表达歌曲情绪,就像描绘儿童们又迫不及待地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景象。
结语:儿童歌曲是当下中小学音乐教材课本上最早出现的歌曲类型,也是小学学段教材中十分常见的一类歌曲。儿童歌曲的即兴配奏要依据不同歌曲类型确定不同的伴奏技法。只有如此才能使得聆听的孩子们获得完整和准确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邹跃飞.幼儿歌(乐)曲即兴伴奏的特性及其训练[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4):122-123.
[2]甄祺.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钢琴即兴伴奏[J].黄河之声,2018(24):114.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儿童歌曲
1.抒情型儿童歌曲
抒情型儿童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节拍和速度较为舒徐平缓,听觉感受抒情性强,儿童在聆听或学唱这类歌曲时往往能获得许多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对父母亲的体恤、对老师的感恩、对友情的珍惜等等。这类歌曲的代表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柳树姑娘》、《摇啊摇》、《小燕子》、《月亮月光光》等。在配奏这类儿童歌曲时,可以运用半分解或全分解的织体伴奏,和弦要按照歌曲的调式做合适的配奏。在分解和弦的配奏中可以添加一些和弦外音,和弦外音有衔接的功能,能够使得歌曲整体听上去更加流畅,更有故事感、诉说感。下面以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图例1)为例: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由朝鲜族作家金哲作词,朝鲜作曲家董希哲作曲的一首抒情型儿童歌曲。它描述了学生看到老师深夜仍在努力工作,被老师的辛勤付出所打动的故事,表达了学生对于老师的感激和敬愛之情。歌曲结构布局简单,调式调性为降E大调;节拍2\4拍;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速度稍慢,情绪深情。
歌曲A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旋律柔缓、乐音密集、节奏较为紧凑。通过分析歌词可以得出,A乐段是在讲述学生在深夜偶然间看到老师窗前的灯光依然明亮,发现老师整晚都在为工作呕心沥血的故事,是一种叙事性的表达。基于这些特点,A乐段的伴奏织体可以选择以低音加柱式和弦或者半分解式。和声选择上应该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交替使用,乐段结尾处(第四乐句)使用SII—K46—D7—T完满终止的和声进行。这样可以既强调降E大调的调式调性;又突出本曲深情的情绪特点。
歌曲B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与A乐段相比,B乐段在旋律上更加悠长,a乐句开头与b乐句的结尾音符时值拉长,结合歌词分析,B乐段是描述学生内心对老师的关爱的感激,是一种抒情性的表达。那么在钢琴即兴配奏上,就要与A乐段有一些区别。首先,B乐段的伴奏织体应该尽量选择全分解式或者双手交替式。这两种伴奏织体的音较为密集,流动感强,与A乐段的织体形成对比,更突出B乐段抒情的特性;其次,在和声选择上,与A段正副三和弦交替使用稍有不同,可使用一些七和弦穿插配奏,更契合乐段的特点。在每个乐句结尾处以正三和弦结尾,并且最终完满终止于降E大调。
2.活泼型儿童歌曲
这类型的儿童歌曲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十分常见,它包括了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和纯洁情感的宣泄,塑造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单纯的性格特点。这类型的歌曲往往旋律欢快,跳跃感十足,充分体现儿童的年轻活力。代表作品有《清晨》、《两只小象》、《粉刷匠》、《布谷》、《放牛歌》、《郊游》等。在配奏这类歌曲时柱式和弦或半分解式织体较为常用,和声选择上主要使用正三和弦进行配奏。下面以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郊游》(图例2)为例:
《郊游》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台湾童谣,它描述了儿童们在春天踏青郊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景象。歌曲节拍为2/4拍;中速,兴奋地。曲式结构为短小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精炼,共仅由六个乐句组成,A乐段与B乐段稍有不同,之后原样再现A乐段。全曲旋律节奏轻快,跳跃感强,表现了儿童风华正茂富有朝气的特点。
歌曲A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歌词描绘儿童们一齐踏青的景象,旋律富有律动感,表现儿童心情的喜悦和激动。对于钢琴即兴伴奏来讲,在和声上选择T—D的正格半终止加S—K46—D7—T的完满终止:织体上采用柱式和弦或跳奏的全分解和弦式能够突出简单而又欢快的歌曲风格。
歌曲B乐段与A乐段相比略有不同,歌词较A乐段松散一些,是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描绘,包含儿童对旖旎自然的美好向往,情绪略有抒情。前乐句半终止应当使用Ⅳ或Ⅱ的下属功能和弦,后乐句仍然T—D或S—D的半终止以引起下文A乐段的原样再现。织体可以使用半分解式等相比A乐段更抒情一些的织体,形成对比。
再现A1乐段的和声、织体、弹奏手法的选择应与A乐段基本一致,以突出再现的特性和正确表达歌曲情绪,就像描绘儿童们又迫不及待地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景象。
结语:儿童歌曲是当下中小学音乐教材课本上最早出现的歌曲类型,也是小学学段教材中十分常见的一类歌曲。儿童歌曲的即兴配奏要依据不同歌曲类型确定不同的伴奏技法。只有如此才能使得聆听的孩子们获得完整和准确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邹跃飞.幼儿歌(乐)曲即兴伴奏的特性及其训练[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4):122-123.
[2]甄祺.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钢琴即兴伴奏[J].黄河之声,2018(24):114.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