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与偏激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r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侯论》是苏轼早期论说文的代表,该文是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體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这篇文章很典型地表现出了苏轼早期论说文的特色。其中纵横捭阖、雄辩畅达的文风,层层深入、鞭辟入里的论证,新颖独特,自成一家的观点都是本文的闪光之处。同时,客观上我们也能看到其有失偏颇之处。通过对此文的分析,能够使我们对苏轼的论说文风格有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新颖;清晰;雄辩;偏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与黄庭坚并称,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与辛弃疾并称,书法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人物。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留侯论》是嘉祐六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所上的《进论》中的一篇论说文。该文是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留侯论》是苏轼早年论说文中的代表作,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论说文的特点。下面我将通过这篇文章,具体分析一下苏轼论说文中的得与失。
  一、主题明确,立论新颖
  作为一篇论说文,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论点是论说文的灵魂。而苏轼的这篇《留侯论》正是如此,本文以“忍”这一个字贯穿全文,成为本文的精魂。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1]
  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说,作者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作者认为,真正有大智大勇之人,是那些能够忍的人。下面的文章便都是围绕这一论点而铺展开的。关于这一论点,历来的研究者都认为这可以称得上是新颖奇特,别出心裁。
  如明人杨慎在《三苏文范》卷七中说:“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明人归有光在《文章指南》中说:“作文须寻大头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是气象浑成。如韩退之《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以‘盲’字贯说,苏子瞻《留侯论》以‘忍’字贯说是也。”[2]关于留侯张良,前代的文人史家大都认为他是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谋士。把他的成功归因于智慧,甚至归因于那本传说中的《太公兵法》。而苏轼却发前人之所未发,自成一家,认为张良的成功在于他能忍。这一论断看似出人意料,但读完作者的文章,细细想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者的思辨与见识。明确新颖的论点是苏轼论说文内在的灵魂。
  二、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如果说论点是一篇论说文的灵魂的话,那么谋篇布局,行文结构便是论说文骨架。苏轼的这篇《留侯论》的论证结构可以说是非常严谨、清楚的。第一段直接提出论点,第二段引出前人对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一事的看法,并一反前人之论,提出“其意不在书”的观点。而“其意不在书”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中心论点“能忍”,下启张良受书,磨练忍性。第三段举出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之事,说明张良年少不能忍,所以圯上老人磨练他的耐性,第四段则正面举出了两例能忍最终成功的事例,并进一步论证了圯上老人是为了磨练张良的忍性,最后以刘邦能忍成功,项羽不能忍败亡的对比,更加突出忍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论证结构是层层深入的,先说天下大勇者必能忍,再说张良又不能忍到能忍,举例能忍成功的事例,最后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凸显了能忍的价值。全文紧紧围绕“能忍”展开,“一意反复到底,而中间生枝生叶,似断实连,变换出奇。”[3]
  三、纵横捭阖,雄于论辩
  灵魂和骨架都有了,剩下的便是血肉。而文章饱满的血肉便是出色的论证手法。苏轼的论说文确实是雄辩滔滔,纵横捭阖。且看这篇文章,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说理论证等等,让文章生色不少,开篇便先说匹夫之勇,是为了更加衬托出大勇者能忍的论点。举出博浪沙刺秦也是为了表现张良年少气盛,忿忿不忍,从而论证圯上老人之后是为了考验其耐性。更为出色的还在于,作者为了论证圯上老人是为了磨练张良的忍耐力,使其忍小忿而成大谋。作者进行了充分的推理、探讨,虽然没有其他佐证,但我们读来,确实信服。作者说道:“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作者依据常情常理,认为圯上老人的这些做法,的确是为了考验张良,锻炼其心智。这种以果证因的方法,也正凸显了作者的卓识与思辨。除了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本文也是波澜纵横,如长江大河水,颇有战国纵横家之余风。比如“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毙”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3有云:“《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滞碍。”   苏轼的这些语句,读来气势逼人,其中虽有夸张,但读者往往又找不出其漏洞,因其论点、论据皆得完备,所以读者对此也是深信不疑,这也正是论说文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以理服人。
  四、言过其实,略失偏颇
  虽然苏轼的这篇《留侯论》别出新意,论证充分,但也有其不足之处,那便是有的地方有言过其实之处。比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作者把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完全都归因于是否能忍这一点,未免就有些夸大忍的作用了。楚汉战争的胜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民心向背、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刚愎自用等等。而苏轼仅仅就认为是能忍导致的成功,这样下结论,就有些言过其实,有失偏颇了。后来,苏轼阅世渐深之时,又曾说过自己早年为文,“诵说古今,考论是非”,“妄论厉害,搀说得失”,乃是“制科人习气”,譬如“候虫时鸟”,只是“自鸣自已”,不足“为损益”。又说:“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過。”
  可见,苏轼自己对年轻时的一些论说文发表的一些观点,也有所反思。毕竟人的认识是会随着他的成长、经历而发生改变的。所以,年轻时候的一些偏激、过激的言论,也是无可厚非的。此外,关于本文的不足,我还想谈一点,是本文结构上的一点小瑕疵。之前虽谈到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但我觉得也有重复,拖沓之处。比如,第二段中说到圯上老人是为了深折其少年锐气,使其能忍小忿而成大事,而第三段最后又说到这点,并以常情常理推断出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显得有些重复、杂乱。既然内容一样,为何不合并在一处写,第二段,就把圯上老人受书一事分析清楚,然后第三段举例能忍而成功的古事,之后写张良教刘邦能忍而成功的事例,这样写来,似乎更加清楚明了。而苏轼将圯上受书一事,反复提及,并且将其和真实史实混在一起,确实起到了所谓的“意实翻空,辞皆征实。使读者信其证据,而不疑其变幻。”的这样一种效果,但我个人觉得这里行文上略有不足,不过这也是瑕不掩瑜吧。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匠心独运。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这篇文章有张有弛,气势俊逸奔放,虽然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论说文的典范。总的说来,苏轼的论说文写得相当出色。这些苏轼年轻时代的作品,反映出了作者的卓识与才气,虽然还有些不足之处,但其得是远远超过其失的,堪称苏轼作品中的佳作。
  参考文献
  [1]王运熙,王水照,等.苏轼散文精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2]张庆福.翻空立论波澜横生——谈苏轼的《留侯论》[J].语文讲堂,2003(2).
  [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夏梦薇,1991年生,江苏姜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阅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益的高低,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包含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情低,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注重教学的情感体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的理解,提出了注重师生情感体验,激活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感受出发,体会当时的情景,感悟作者的感情,从而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会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师生情感;激情教学;教学观念;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的学
【摘要】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发挥。而且,学生预习习惯养成对我们教学,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主要从学生习惯预习的培养这一着力点及效果谈谈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习惯;养成;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预习一般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二者的有机统一。学是以教为主导的学,教是以学为主体的教。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我认为要做到“精、准、巧、实”。  【关键词】阅读教学;艺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要突出一个“精”字  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就要
【摘要】随笔写作教学是实施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激情引趣,放飞自由;丰富生活,夯实积累;拓宽阅读,积淀语言;优化指导,培养习惯等方面探讨了有效实施随笔写作,放飞学生自由童心,促进个性化写作的问题。  【关键词】随笔写作;个性化;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作文经常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较多,给学生的清规戒律不少,被人形象地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而随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负担着德育和美育的任务。新的德育价值取向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为目标,将整个德育过程建立在广义的审美过程基础上,用审美规律去塑造学生以性格为核心的个性心理。基于此,语文教育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美育手段去完成培养学生和谐人格的目标,就比用概念语言的空洞说教、理论规范的硬性灌输的德育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语
【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取舍: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关键词】不求甚解;审美享受;有舍有得;粗中有细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无理而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如能适时用“无理而妙”这一表现手法帮助我们解读中学阶段经典古诗文作品,如此,结构明了,理论深了,境界也大了。  【关键词】古典诗词;无理而妙;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贾至《春思》中写道:“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
【摘要】传统阅读教学存在弊端,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如何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首先教师应树立“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理念;教师对学生放手、放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乐于发现、感悟;让学生乐于成果展示;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阅读增添乐趣。  【关键词】享受;阅读;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当你报着敬业的精神、负责的工作态度在阅
摘 要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门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本文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单元分布情况以及英语教材中文化信息的来源,提出改进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的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中英语 教材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正如“Harms认为,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