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师生之间的生命交流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情低,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注重教学的情感体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的理解,提出了注重师生情感体验,激活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感受出发,体会当时的情景,感悟作者的感情,从而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会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师生情感;激情教学;教学观念;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前人的文章,而前人作文章时都是因为当时的情境感动了作者,才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所以,把课堂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将情感体验放在第一位,而且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感受出发,体会当时的情景,感悟作者的感情,从而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会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因此,要实现从传统的语文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思路转变到重情感的教学思路上来: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转变其教学的关注点,变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为重人性的开发的基于生命发展的教学设计。其次,要加强文后的练笔,使所学的表现手法能及时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师生情感的缺失是造成課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
  现代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和谐相统一,这也成为传道授业者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因为师生之间的课堂情感交流少,激情教学效率低,使得教师对教学观念的不重视、意识淡薄。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就要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教学观念的重要作用。这同样影响着教师课堂激情教学效率的高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也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 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与教师教学有效性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以强制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地位难以达到保证,师生的有效互动难以建立。也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观念淡薄,有些教师认为知识的传递越多越有效,“满堂灌”成了一种主流方式。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否得到情感体验,学生真正理解的内容很值得人怀疑。
  (二) 师生互动,缺乏教师的情感交流与支持
  师生互动,不仅学生参与,教师也要积极配合。教师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与学生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体验。曾看到有学生在贺卡中写道:“真希望看到老师亲切的笑容,真希望老师多与我们交流”。有些教师甚至会把自身的不快与怒火带到课堂中来,这势必给学生造成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被动消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性格内向或是后进生关注较少,而这些学生往往需要教师情感上的鼓励与安慰。教师的情感交流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属于全体学生,不是属于个别优等学生,只有调动起全班同学学习的热情,才会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三) 学生缺少在课堂上的真正体验
  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了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的潮流。但在实际的课堂当中,它却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和摆设,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教师在设计活动中缺乏目的性,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活动性,致使课堂过于活跃,教师反而成了观众和听众,甚至有时还无法驾驭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致使课堂未能达到预期结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课堂上发表的见解流于形式。这样,学生不仅没有从做中学,反而认为课堂是游戏场所,为所欲为。
  二、 注重教学的情感体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教师总是作为单向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重在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因为学生疲于找重点词句,顾不上体会当时的情景、感受,更谈不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发共鸣了。但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前人的文章,而前人作文章时都是因为当时的情境感动了作者,才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出来。所以,将情感体验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激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学会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要改变学生以往接受性的学习为主,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教学观念上做到以下转变: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关注点。
  笔者听了一节汇报课《十里长街送总理》,讲授者可谓精心准备了如下环节:先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著名的言论开场,其目的是想引出周总理虽然去世了但他却还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再让学生说出本文的写作线索——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最后,逐层讲解了三个场景中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整堂课看起来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但当时师生表情淡漠,举手投足如同操练,没有感觉,缺乏激情,听后的总体感觉空空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篇满怀感情写出来的文章,在学生的心里没能引起共鸣呢?事后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探讨,发现其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思路,在课堂上复制了前人书本上写出来的场景。而学生的感情没能开发出来。让教师把书本上写了什么变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说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关注这节课学生对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否产生共鸣,是否情绪受到感染,便是教师备课的关键。
  其次,变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为重人性开发的基于生命发展的教学设计。   亚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教育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师未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寻找周围生活的真、善、美,产生仿效和颂扬的愿望,那么,语文教学只学一点基本的表现手法又有何用?因此,必须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为重情感沟通的人文教育。呼唤基于生命发展的教学设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之间生命的交流与情感的激发,呼唤教师用激情去激活课堂教学。
  三、注重师生情感体验,激活课堂教学
  具体的实施方法有:
  (一) 在情境中放手让学生讨论,思想的相互碰撞是情感沟通的方法之一
  教师只有创设出情境,学生才能置于当时的环境中,联系自己实际,体会人们的心情,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第一句就说:“天灰朦朦的,”如果只提问这句话写什么,表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就进入不了情境,只有让学生体会出置身那么阴冷的天气,如果没有这件事人们一般会干什么?学生通过对比,才能理解那么多的人,包括老人、中年人、孩子们,他们不躲在温暖的屋子里,而挤在冰冷的长安街上来的心情。也只有最亲的人,最令人敬佩的人,才能在死去后牵动活着人的心,是他们不顾天气阴冷,临终送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到送葬场上那些哭的最伤心的人,是因为怀念亲人生前所付出的关心和疼爱。那么,如此多的人的心里,所怀念的又是什么呢?此刻的讨论,已是点明文章所写的原因——怀念周总理那不平凡的一生中,对广大人民的关怀和对国家的贡献。同学们在相互讨论中,深切地体会到:这么好的一个人,就要随灵车永远地消失了,人们能不悲痛伤感呢?能不追着灵车,送一送敬爱的周总理吗?学生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地理解了场面描写的作用。
  再如:《荔枝》一课,作者以荔枝为线索,先写了那个时代荔枝的稀罕,他为了让母亲尝尝鲜,便用刚领的42元半工资中的几元买了一斤,没等他拿出来,母亲先他而拿出了在街上买的五分钱一斤的处理水果——被剜掉伤疤,洗得透亮的沙果。当母亲看到荔枝时,既心疼钱,又稀罕荔枝的神情,是作者感到母亲像孩子一样的高兴。恰巧这时作者的朋友听说作者回来了,便赶来看他,母亲把那盘荔枝让给客人吃,而把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悄悄地撤了下去。以后,作者每年都买二斤荔枝给母亲,可母亲身边又有了孙子,母亲哪里会舍得吃呢?当作者站在母亲的病床前时,发出一声叹息——一直认为用荔枝报答母亲的他竟发现母亲根本就没有吃儿子买给的荔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只有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那种在平常的日子里,做了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时,就说自己吃过了或不爱吃,而把好吃的留给儿子们的那种眷眷的爱子之心,才能体会当时作者的母亲把那么稀罕的新鲜好吃的荔枝让给客人,而把那盘沙果悄悄地端回去的那种看似不经意的动作的内涵——那是为了给儿子们争脸面,是一种更深、更伟大的母爱。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母亲始终没有吃荔枝的原因——给心爱的馋嘴的小孙子了。那种伟大的母爱,只有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学生才会理解上述的那种感觉,才会产生共鸣,才会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达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人文教育的目的。
  现在的学生思想都比较活跃,追求比较时尚的生活,忽视亲情,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刚进入城市上学,父母给他们送馍馍,他们看到穿着土气,满脸沧桑的父母,不觉得感激,反而更觉得羞耻。因此,借一些宣扬亲情的课文,指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是引导学生走向成熟,生命得到发展的必要途径。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一篇亲情味很浓的文章。从父亲的形象上看,肥胖、佝偻的身子,蹒跚的脚步。说心里话,你喜欢他吗?为什么?切入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之间的相互说,对父亲的做法的真谛的探索,会让学生明白那车站送的惜别,父亲的心境,我从心底发出的对父亲的尊敬和疼爱。学生至此已深深地体会到亲情的珍贵。联想到一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亲人,虽然貌不惊人,地位低下,但他(她)们心地善良,关心孩子,是值得我们一生敬爱的人。
  像《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彩那天》等这类体现人物品质,颂扬人文精神的文章,学生的学习都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联系生活,互相讨论,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 要加强课后练笔,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从生命的高低,用动态生成的观念去看课堂教学,课堂应该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多向的情感交流,教师寓情感于教学中,用真挚的爱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勤于耕耘,甘于奉献,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课堂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过程,除了感受作者的情感外,还要会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表达个人感情。然而,传统的教学中,缺少的恰恰是课外的开拓,教师疲于让学生做练习,反复地抄写那几个多音字,近义词。这种强化训练以提高考试成绩的做法,大大消弱了人性化的,具有个性教育特色的读后感的随课练笔时间,也剥夺了学生抒发自己感情,应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机会。这也是造成广大学生作文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在一次闲谈中说起他们班上的同学,什么快嘴王刚、幽默大师李龙、笑话王子南晋等,如数家珍绘声绘色,可老师让班上的同学写一篇写人的文章时,他却找不到一个值得写的人,说是没有材料,便生搬硬套,这都是平时不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应用。如果在每一节课后,鼓励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练笔作业,学生就会把课堂中学会的语文知识和自身感受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动态的仿写中生成真正的语文能力。
  像《高大的皂荚树》中,作者因为这棵树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而描写它,我们的周围是否也有像皂荚树一样品格的人呢?学习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总理的人格和品質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人们怀念他,出现了阴雨菲菲的天气里,老人、孩子、青年人等挤身十里长街,眼巴巴地等、望、追灵车的动人场面,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关心周围的人而让亲人们敬佩、感念的人呢?学了《小英雄雨来》,少年朋友被雨来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感染,但那虽然是特殊环境下的品质,却在平常的同学生活中不乏形象,同学的机智,调皮、活泼、关爱,是否在我们的笔下呈现给别人?
  总之,生活中多的是材料,学生缺乏的是观察的角度和表达的方法,只有在每一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把静态的语言文字材料内化成动态的形象思维,并联系生活实际开拓思路,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勤于笔耕,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语文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任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指导,到学生那儿仍是不见起色,收效甚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当学生有了这两样东西,当他们用快乐的心情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蓦然发现,原来作文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原来他们也可以做作文的主人而不是被迫者。  【关键词】作文;兴趣;真情实感;分类教学;自
【摘要】本文针对高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现象,探寻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高一语文;服务学生;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不是初中的简单继续,而是一种转折和爬坡。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有的学生踌躇满志的来到新学校,希望能展现自我风采,但在这个新集体里人才济济,以前出色的自己不再
摘 要  学校作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其发展离不开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支持,由此也构成了学校的外部社会公共关系网络。本文主要分析了学校社会公共关系中的三个主要结点,即三类主要组织,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中介机构、社会性支持组织,其职能定位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脉络。学校与这些组织发生经常性的联系,希望结合其功能定位及合作关系,进一步厘清相互之间的关联,以期实现协同增效的愿景。  关键词  社会公共关系
【摘要】本文以《二泉映月》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和激励学生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二泉映月》;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笔者有幸听了一节语文 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以文本的形式再现了乐曲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真正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提高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为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21世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却对此嗤之以鼻,始终认为作为教师,是否拥有渊博的知识和满腔的激情
【摘要】本人执教了高中新课程的一节诗歌教学课《雨巷》,引发了对生成性教学作用的反思,这节课课后反思的共同点是要善于引导,激活课堂,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课堂教学轻松快乐的气氛。以往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忽视了教师导的作用,忽视了学生
【摘要】作为传播汉语言文化和培养学生情感以及高尚人格品质的一门学科,高中语文必须注重体现其人文性的基本特征。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和问题,对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氛围;教材;互动;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培养学生养成在生活中阅读与观察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从茫然的应试教育的漩涡中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世界、发现生活,找出写好作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教育;作文;阅读;思考;生活。  【中图分类号】H193.4 【文献标识码】A  当孩子写出了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乐趣,这应该是他最成功的作文。如果被强迫写出一些无法理解、言不由衷的文章,只能是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封闭。所以,我相信
【摘要】作文修改至关重要!但如何修改,却成为作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辛辛苦苦改作文,学生马马虎虎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写作能力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学生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作文就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如何自己修改作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阅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益的高低,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包含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