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阅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益的高低,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包含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思想,积累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领悟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同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很强的工具性,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培养阅读兴趣作为切入点,循循善诱
小学生年龄小,对整个世界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没有坚定的目标,也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做事全在兴趣,感到有趣就去学,认为无聊枯燥便会敬而远之。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从小学生兴趣入手,比如通过和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音乐、明星、运动等,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把这些共性用于阅读教学中,迎合学生爱好,不断深化内容,逐渐把阅读和乐趣联系起来,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二、营造阅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其被动地要求学生读书,不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首先在选择文章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切莫选择高深难懂的文章,其言辞语句必须经得起推敲,要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有针对性。其次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并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特点、中心思想、好词好句,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华美的辞藻、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多变的修辞手法,激起学生阅读欲望。教师也可采取让学生复述和续编的教学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达自己见解,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也可借助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景或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三、紧抓语文要点,在朗读中融会贯通
“阅”即浏览、看,“读”包括默读和朗读,当今学生过分注重“阅”而轻视“读”,大都囫囵吞枣式阅读,并没有领略到文中的精华。古代时用读书一词代表上学,私塾先生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宋代大师朱熹曾要求他的学生读书时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由此可见古代教学高度重视大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不断地改变完善,大致能读出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古现代诗词,它们的韵律美,情景美,情感丰富,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朗读比赛、背诵比赛等,带动学生积极朗读,在朗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融会贯通。
四、激发创新能力,增强阅读实效性
第斯多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都极具思维潜力,关键是我们教学中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迸发的场所。然而受千年传承的旧式教育影响,书面考试成绩仍为评判学生能力最重要的标准,老师和学生“分分”必争,形成了老师根据考点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完全接受教师观点的局面。在这种僵硬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在固定的边框内解答问题,缺乏创新意识。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回答问题的技巧,并不能把握文中思想,将来很难独立地赏析文章,不能为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助力。新课改已经提出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和表扬有创新性的观点,即使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要立即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只有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摆脱对老师的依赖,从心理上理解文章,做到有效阅读。
五、指导模仿训练,引导学生从中感悟
只读他人的文章,自己不写,还要发表看法,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只看不练就是在“纸上谈兵”,很容易走进误区,曲解作者的意思。“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完全吃透文章,必须多练习写作。教师可找出几篇课文,先进行讲解分析,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作文主题,指导学生模仿写作。如在讲完《猫》后,让学生仿写自己周边的一个小动物,如小狗、鸭子、鹅等;在讲完《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仿写与风景有关的作文,在仿写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提高鉴赏水平,同时为学生写作提供模板,锻炼其写作能力。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作文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围绕中心寻找和组织材料,这样学生在仿写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从仿学到会写。仿写是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的实际运用,是阅读能力高层次培养的要求。
六、结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浓厚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和品行。书不是一个死物,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与观点,是有灵魂的,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心与心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差这一现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加强基础训练,并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真正地把阅读带进校园,带进课堂。
参考文献
[1]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徐光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包含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思想,积累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领悟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同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很强的工具性,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培养阅读兴趣作为切入点,循循善诱
小学生年龄小,对整个世界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没有坚定的目标,也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做事全在兴趣,感到有趣就去学,认为无聊枯燥便会敬而远之。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从小学生兴趣入手,比如通过和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音乐、明星、运动等,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把这些共性用于阅读教学中,迎合学生爱好,不断深化内容,逐渐把阅读和乐趣联系起来,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二、营造阅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其被动地要求学生读书,不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首先在选择文章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切莫选择高深难懂的文章,其言辞语句必须经得起推敲,要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有针对性。其次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并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特点、中心思想、好词好句,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华美的辞藻、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多变的修辞手法,激起学生阅读欲望。教师也可采取让学生复述和续编的教学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达自己见解,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也可借助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景或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三、紧抓语文要点,在朗读中融会贯通
“阅”即浏览、看,“读”包括默读和朗读,当今学生过分注重“阅”而轻视“读”,大都囫囵吞枣式阅读,并没有领略到文中的精华。古代时用读书一词代表上学,私塾先生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宋代大师朱熹曾要求他的学生读书时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由此可见古代教学高度重视大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不断地改变完善,大致能读出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古现代诗词,它们的韵律美,情景美,情感丰富,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朗读比赛、背诵比赛等,带动学生积极朗读,在朗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融会贯通。
四、激发创新能力,增强阅读实效性
第斯多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都极具思维潜力,关键是我们教学中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迸发的场所。然而受千年传承的旧式教育影响,书面考试成绩仍为评判学生能力最重要的标准,老师和学生“分分”必争,形成了老师根据考点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完全接受教师观点的局面。在这种僵硬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在固定的边框内解答问题,缺乏创新意识。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回答问题的技巧,并不能把握文中思想,将来很难独立地赏析文章,不能为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助力。新课改已经提出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和表扬有创新性的观点,即使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要立即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只有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摆脱对老师的依赖,从心理上理解文章,做到有效阅读。
五、指导模仿训练,引导学生从中感悟
只读他人的文章,自己不写,还要发表看法,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只看不练就是在“纸上谈兵”,很容易走进误区,曲解作者的意思。“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完全吃透文章,必须多练习写作。教师可找出几篇课文,先进行讲解分析,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作文主题,指导学生模仿写作。如在讲完《猫》后,让学生仿写自己周边的一个小动物,如小狗、鸭子、鹅等;在讲完《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仿写与风景有关的作文,在仿写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提高鉴赏水平,同时为学生写作提供模板,锻炼其写作能力。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作文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围绕中心寻找和组织材料,这样学生在仿写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从仿学到会写。仿写是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的实际运用,是阅读能力高层次培养的要求。
六、结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浓厚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和品行。书不是一个死物,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与观点,是有灵魂的,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心与心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差这一现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加强基础训练,并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真正地把阅读带进校园,带进课堂。
参考文献
[1]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徐光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