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学科的整合,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通过作文教学的内容选择各学科的内容,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主题单元作文教学更加高效化。
【关键词】主体单元 作文教学 学科整合 教学效益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不是单纯的思想主题,而是学习语文的具体情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围绕主题创设的一个学习周期。主题单元作文,既是以一个围绕主题创设的一个学习周期后,通过与生活结合、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写作学习周期。而主题单元作文与学科的整合,是作文教学的一缕耀眼的阳光,温暖了作文教学。
一、主题单元作文与地方课整合
为了解决学生主题单元作文内容充实,切合实际,我尝试将地方课程与主题单元作文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通过作文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地方课程的内容,来丰富学生地方课程的内容,达到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目的。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以“遗迹”为主题,分别通过《长城赞》——对联;《索桥的故事》——散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诗歌;《白鹤梁的沉浮》——记叙文;《秦始皇兵马俑》——说明文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激发了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之情。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学生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同时也为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们通过参观、访问、查找资料,对家乡的“遗迹”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警钟长鸣桥湾城》、《锁阳与薛仁贵》、《汩汩流淌的疏勒河》、《矗立着的红军西征纪念塔》……作文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体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丰富了多彩的课堂。
二、主题单元作文与信息技术课整合
(1)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作文教学中,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以“遗迹”为主题,分别通过《长城赞》——对联;《索桥的故事》——散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诗歌;《白鹤梁的沉浮》——记叙文;《秦始皇兵马俑》——说明文后,主题单元作文还可要求学生写“考察报告”。指导写考察报告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为有上次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再次引导学生确定好考察的目标,帮助学生区分遗迹和古迹,让学生说说考察后,自己周边地区的名胜古迹,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挑选、整理,给大家准确的信息。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调出本地区各种“遗迹”的图片,影视,在解说员清晰、优美的解说中,再现出“遗迹”图片、数字、历史。教师及时强调写考察报告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索桥的故事》《我站在索桥上》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成报告。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学生的写作素材便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为创建理想的写作教学环境提供了保障。
(2)计算机网络有助于促进作文教学的高效性
计算机网络最有吸引力的功能是资源共享。教师培养学生用口头说心里话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用笔头写口头的能力,学生在动笔写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有差异性,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交互性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向资料库取材料,教师可随机键入学生桌面探讨合作,学生和学生可以跨越区域交流合作,协同进步。
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九册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本单元的主题是环保,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察报告》、《绿色千岛湖》;一篇阅读课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旨在让学生获得关于地球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为这一代孩子成为地球村的村民奠定思想基础。习作指导:了解地球的资源状况以及人类的利用情况;了解人类破坏鸟类的种种做法;了解人类改造千岛湖的成功之处;勇于揭露不环保的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主题单元作文教学,可以从网络直接打开地球解说链接、千岛湖链接;搜寻环境遭遇破坏等视频、图片、解说,直观的进行习作教学。学生们了解到的大自然对人类的众多的启示;也可以写自己了解到利用自然现象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写自己从环保中得到的启示,或者联想到想要做些什么?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无疑建构了一个更为开放而有活力的写作资源,拓宽了习作成果展示的领域,使网络资源真正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主题单元作文与品德社会课整合
北师大版语文九册三单元“变化”。围绕“变化”这个主题进行习作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变化,记录身边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要求:“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以及北师大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就倡导“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应通过与生活结合、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由此确定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感受成长变化,享受成长快乐”。引导学生从“变化”这个较宽泛的主题中体味成长的乐趣,让学生“乐于选取出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题材,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学会自检、自省、自励。为了突破“写具体、表真情”的难点,避免习作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课前让学生结合《品德社会》课,通过“探寻成长足迹”、“搜集成长资料”等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的写”;在习作指导时,侧重引导学生从真实入手,具体、生动地表达内心感受,享受变化带来的惊喜,写”。
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体验与实践。这一探索和实践对传统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我深深明白,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途径很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作文教学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教学的规律不能丢弃。我相信,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学科的整合这缕阳光,一定会洒满语文教学这块热土。
【关键词】主体单元 作文教学 学科整合 教学效益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不是单纯的思想主题,而是学习语文的具体情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围绕主题创设的一个学习周期。主题单元作文,既是以一个围绕主题创设的一个学习周期后,通过与生活结合、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写作学习周期。而主题单元作文与学科的整合,是作文教学的一缕耀眼的阳光,温暖了作文教学。
一、主题单元作文与地方课整合
为了解决学生主题单元作文内容充实,切合实际,我尝试将地方课程与主题单元作文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通过作文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地方课程的内容,来丰富学生地方课程的内容,达到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目的。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以“遗迹”为主题,分别通过《长城赞》——对联;《索桥的故事》——散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诗歌;《白鹤梁的沉浮》——记叙文;《秦始皇兵马俑》——说明文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激发了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之情。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学生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同时也为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们通过参观、访问、查找资料,对家乡的“遗迹”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警钟长鸣桥湾城》、《锁阳与薛仁贵》、《汩汩流淌的疏勒河》、《矗立着的红军西征纪念塔》……作文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上社会,拓展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体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丰富了多彩的课堂。
二、主题单元作文与信息技术课整合
(1)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作文教学中,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以“遗迹”为主题,分别通过《长城赞》——对联;《索桥的故事》——散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诗歌;《白鹤梁的沉浮》——记叙文;《秦始皇兵马俑》——说明文后,主题单元作文还可要求学生写“考察报告”。指导写考察报告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为有上次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再次引导学生确定好考察的目标,帮助学生区分遗迹和古迹,让学生说说考察后,自己周边地区的名胜古迹,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挑选、整理,给大家准确的信息。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调出本地区各种“遗迹”的图片,影视,在解说员清晰、优美的解说中,再现出“遗迹”图片、数字、历史。教师及时强调写考察报告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索桥的故事》《我站在索桥上》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成报告。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学生的写作素材便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为创建理想的写作教学环境提供了保障。
(2)计算机网络有助于促进作文教学的高效性
计算机网络最有吸引力的功能是资源共享。教师培养学生用口头说心里话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用笔头写口头的能力,学生在动笔写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有差异性,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交互性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向资料库取材料,教师可随机键入学生桌面探讨合作,学生和学生可以跨越区域交流合作,协同进步。
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九册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本单元的主题是环保,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察报告》、《绿色千岛湖》;一篇阅读课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旨在让学生获得关于地球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为这一代孩子成为地球村的村民奠定思想基础。习作指导:了解地球的资源状况以及人类的利用情况;了解人类破坏鸟类的种种做法;了解人类改造千岛湖的成功之处;勇于揭露不环保的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主题单元作文教学,可以从网络直接打开地球解说链接、千岛湖链接;搜寻环境遭遇破坏等视频、图片、解说,直观的进行习作教学。学生们了解到的大自然对人类的众多的启示;也可以写自己了解到利用自然现象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写自己从环保中得到的启示,或者联想到想要做些什么?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无疑建构了一个更为开放而有活力的写作资源,拓宽了习作成果展示的领域,使网络资源真正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主题单元作文与品德社会课整合
北师大版语文九册三单元“变化”。围绕“变化”这个主题进行习作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变化,记录身边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要求:“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以及北师大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就倡导“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应通过与生活结合、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由此确定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感受成长变化,享受成长快乐”。引导学生从“变化”这个较宽泛的主题中体味成长的乐趣,让学生“乐于选取出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题材,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学会自检、自省、自励。为了突破“写具体、表真情”的难点,避免习作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课前让学生结合《品德社会》课,通过“探寻成长足迹”、“搜集成长资料”等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的写”;在习作指导时,侧重引导学生从真实入手,具体、生动地表达内心感受,享受变化带来的惊喜,写”。
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体验与实践。这一探索和实践对传统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我深深明白,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途径很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作文教学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教学的规律不能丢弃。我相信,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学科的整合这缕阳光,一定会洒满语文教学这块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