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家思想以世界本原问题为研究起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道家为武术技击理论和技击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其中,道家中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对武术技击影响最深,成为武术技击功法和技术的理论核心。
关键词:道家思想;武术;技击
道家为春秋时期老子所创,因以“道”为源头与核心展开论述。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由“道”衍生,即“道可道,非常道”。
首先,道家学说论证和深化了武术技击的哲学意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给出了“道”的特殊含义,这里论述的“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道路或道义),继而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生成万物的本原。道家思想上承《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讲“天道”,认为“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源。武术借鉴道家的“道”,来形容纷繁芜杂的技击现象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规律。从技击而言,多种多样的技击方法和形形色色的技击现象中必然蕴含着一个共通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规律。自古至今,尚无人可以讲明此种“道”。中华武术技击包含着“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技击思想,与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强兵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言论不谋而合。如太极拳追求“四两拔千斤”就是用“巧”、用“智”从而达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道家“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还包含着“后发先至”的技击原则,在临敌应变之时实施防守反击。
其次,道家学说在本原上指出武术技击的本质要求。气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谓是中华武术技击的精髓,不仅精炼概括了武术技击的练习内容,也生动体现了武术技击注重“内外兼修”的法门。道家认为支持天地、人体运行的是“气”,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认为人的本质为“气”,气的聚散即生命的有无。在此中思想的指引下,人们开始追求养气、护气之法。“气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技击的内家拳派之中,如形意拳中要求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通过“气”的运行,使习武者的内练与自然相通。
再次,道家学说给武术技击提供了理论修养的层次和方法论。道家讲“道法自然”,即是要求人要遵循天地循环的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人和天地共存,且为一个整体。反映在武术技击上,即追求武術技击的整体性和理论阐释的系统性。我们把这种运动观称之为“整体运动观”,由此而言,武术技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追求技术、技能的“器”的层面,以实用实战为目的;第二层,内练精气神,懂劲路转换,属于“技”的层面;第三层,追求技击的文化气质,属于“道”的层面。
另外,道家学说丰富了武术技击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技击不是一种单纯的“杀人术”,这与西方的搏击或者决斗有本质的区别。从师徒的相互选择以及认可、技术传承方式、礼仪养生、习武者交往方式等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习武者所接受的不仅是格斗技术,更多的是武术技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们讲中国武术技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其他民间技艺一样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受到精英文化以及俗文化影响,其中不仅有“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色彩闪烁在习武者自我修为的追求上,也有墨家“兼爱非攻”体现在练武不是追求暴力征服的自我行为规范,同样有佛家“禅拳一体”在不断强化学习武术技击技术过程中的“体悟”,但更为重要是有道家“无为而为”思想给予中国武术技击一种可以超越“击杀格斗”层面的一种连接生命与自然的豁达境界。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与兽斗、人与人的格斗甚至是战争成为促进人类格斗技巧发生并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然而,如中国武术技击这样以固定动作连接形成套路为主要技术传承的武技几乎没有,当然由于中国武术技击与戏剧表演以及舞蹈相互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从逻辑上讲能赋予以击打对方为目的的格斗技术发展成为看起来“满编花草”的花法武艺正是道家思想。
最后,道家学说促进了武术技击的礼仪发展和谦让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谦让不争”思想成为武术技击礼仪的基础,老子认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人应该容纳别人,能容人才是真正的善。武术技击习练常要相互切磋,自然有滋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老子思想的真髓是让人克制对客观世界本不必要的物质名利追求,达到人人“自足者富”的境界,不会为一己私欲而增添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武术技击练习的是人与人的格斗技术,因而在练习或交流过程中只追求“击打对方”而不择手段,老子所言的“不争”是平常心对待比试的胜负,所以能达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最终结果。此外,任何时代的习武者都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往往一次比武切磋的输赢造成日后关系恶化甚至“结怨”几代人,因而分出胜负又不伤及颜面的结局往往能促使双方成为武学“挚友”,正是老子所说的“持左契而不责于人”。“处雌若水”思想促生武术技击“贵柔”风格,先秦思想家常运用“水”来思考,但是老子更加能体会“水”与道之间的关系,用水“具下而不争”来阐释“道”。 可以说,武术技击招式千变万化不可能学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训练自己劲力变化和扑捉对方劲力转换的能力,这是传统武术技击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是不同流派实现途径不同,解读方式不同而已。老子思想中的“知雄处雌”、“不争而胜”观点,正是为处于弱者地位的人在周围环境中寻求自我保护的手段,最终达到“无为而为”的目的。而这位具有高超智慧的古代先哲为中国武术技击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项目名称: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信阳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地研究(2018TY006)”。
作者简介:梁超勋(1962-),河南省驻马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道家思想;武术;技击
道家为春秋时期老子所创,因以“道”为源头与核心展开论述。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由“道”衍生,即“道可道,非常道”。
首先,道家学说论证和深化了武术技击的哲学意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给出了“道”的特殊含义,这里论述的“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道路或道义),继而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生成万物的本原。道家思想上承《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讲“天道”,认为“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源。武术借鉴道家的“道”,来形容纷繁芜杂的技击现象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规律。从技击而言,多种多样的技击方法和形形色色的技击现象中必然蕴含着一个共通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规律。自古至今,尚无人可以讲明此种“道”。中华武术技击包含着“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技击思想,与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强兵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言论不谋而合。如太极拳追求“四两拔千斤”就是用“巧”、用“智”从而达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道家“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还包含着“后发先至”的技击原则,在临敌应变之时实施防守反击。
其次,道家学说在本原上指出武术技击的本质要求。气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谓是中华武术技击的精髓,不仅精炼概括了武术技击的练习内容,也生动体现了武术技击注重“内外兼修”的法门。道家认为支持天地、人体运行的是“气”,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认为人的本质为“气”,气的聚散即生命的有无。在此中思想的指引下,人们开始追求养气、护气之法。“气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技击的内家拳派之中,如形意拳中要求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通过“气”的运行,使习武者的内练与自然相通。
再次,道家学说给武术技击提供了理论修养的层次和方法论。道家讲“道法自然”,即是要求人要遵循天地循环的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人和天地共存,且为一个整体。反映在武术技击上,即追求武術技击的整体性和理论阐释的系统性。我们把这种运动观称之为“整体运动观”,由此而言,武术技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追求技术、技能的“器”的层面,以实用实战为目的;第二层,内练精气神,懂劲路转换,属于“技”的层面;第三层,追求技击的文化气质,属于“道”的层面。
另外,道家学说丰富了武术技击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技击不是一种单纯的“杀人术”,这与西方的搏击或者决斗有本质的区别。从师徒的相互选择以及认可、技术传承方式、礼仪养生、习武者交往方式等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习武者所接受的不仅是格斗技术,更多的是武术技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们讲中国武术技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其他民间技艺一样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受到精英文化以及俗文化影响,其中不仅有“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色彩闪烁在习武者自我修为的追求上,也有墨家“兼爱非攻”体现在练武不是追求暴力征服的自我行为规范,同样有佛家“禅拳一体”在不断强化学习武术技击技术过程中的“体悟”,但更为重要是有道家“无为而为”思想给予中国武术技击一种可以超越“击杀格斗”层面的一种连接生命与自然的豁达境界。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与兽斗、人与人的格斗甚至是战争成为促进人类格斗技巧发生并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然而,如中国武术技击这样以固定动作连接形成套路为主要技术传承的武技几乎没有,当然由于中国武术技击与戏剧表演以及舞蹈相互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从逻辑上讲能赋予以击打对方为目的的格斗技术发展成为看起来“满编花草”的花法武艺正是道家思想。
最后,道家学说促进了武术技击的礼仪发展和谦让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谦让不争”思想成为武术技击礼仪的基础,老子认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人应该容纳别人,能容人才是真正的善。武术技击习练常要相互切磋,自然有滋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老子思想的真髓是让人克制对客观世界本不必要的物质名利追求,达到人人“自足者富”的境界,不会为一己私欲而增添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武术技击练习的是人与人的格斗技术,因而在练习或交流过程中只追求“击打对方”而不择手段,老子所言的“不争”是平常心对待比试的胜负,所以能达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最终结果。此外,任何时代的习武者都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往往一次比武切磋的输赢造成日后关系恶化甚至“结怨”几代人,因而分出胜负又不伤及颜面的结局往往能促使双方成为武学“挚友”,正是老子所说的“持左契而不责于人”。“处雌若水”思想促生武术技击“贵柔”风格,先秦思想家常运用“水”来思考,但是老子更加能体会“水”与道之间的关系,用水“具下而不争”来阐释“道”。 可以说,武术技击招式千变万化不可能学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训练自己劲力变化和扑捉对方劲力转换的能力,这是传统武术技击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是不同流派实现途径不同,解读方式不同而已。老子思想中的“知雄处雌”、“不争而胜”观点,正是为处于弱者地位的人在周围环境中寻求自我保护的手段,最终达到“无为而为”的目的。而这位具有高超智慧的古代先哲为中国武术技击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项目名称: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信阳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地研究(2018TY006)”。
作者简介:梁超勋(1962-),河南省驻马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