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学生,在家里听不到朗朗读书声,早读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课堂上,读课文仅仅是念文字,毫无语气,更不说抑扬顿挫,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学生不愿读书,二是教师没注重朗读训练。《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加强朗读指导。下面,就“朗读”如何贯穿于教学中谈谈笔者肤浅的认识:
  
  一、初读
  
  目的:扫除字词障碍,读通文本,揣摩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节奏、重音、停顿,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指导: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弄懂生字词的意思;不读错落、不添加字词;前些日子学《春》,一个同学读后,另一个同学评价他读得不好,其理由是:他念的仅是文字,而应将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物象,如春草、春花,头脑中应呈现出它们的形象,读起来才觉得生动,有滋味。还有一个同学接着说:“不仅要还原,还要进入情景中,身临其境才会体验到作者很喜爱的情感。如:春花图中,花多花艳花甜,花下蜜蜂闹,蝴蝶飞,野花眨,多有生机啊!”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初步体验作者的情感,以便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从而确定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等。如:《理想》结尾诗节,作者激励人们树立理想,理想在召唤人们。人们为什么要树立,怎样召唤,几个重音字就让人们浮想联翩——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自主、交流朗读成果,由于每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朗读的水平不同,所以必须让他们在朗读中充分体验,在此基础上充分交流,通过比较,才能明白自己对文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认识上的差距;教师尽可能将自己的朗读与学生分享,教师的朗读是在充分感知文本基础上进行的情感表达,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朗读的最好风向标。
  
  二、熟读
  
  目的:反复朗读,读中理解文本内容,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指导:在读中探究文本内容,并针对内容设计出问题。如:在读中看是什么文体,大的方面写了哪些内容,每个大的方面又写了哪些具体的内容,作者是在何种情形下才有这样的体验,是怎样围绕主题来写的,题材内容的取舍独具创新在哪里……针对每个细小的环节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小问题;在读中亦可借鉴资料书,根据资料书中所设计的问题来边读边解答;在读中注重比较性朗读,如重音放在哪里,语速的快慢,文本内容将会有什么不同就会进一步明确。如:何其芳的《秋天》中的“震落清晨撒满的露珠,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其重音分别落在“震落、撒满、露珠,秋天、梦寐、牧羊女”,它们表达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在朗读中应最大限度地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朗读地位。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牧羊女梦到哪些,“秋天游戏在渔船里”,如何游戏,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品读
  
  目的:品出作者的独到之处。
  指导:通过前面的反复朗读,我们已确定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节奏的快慢、重音的位置。然后就具体品出为什么要这样读。品时要注重字词的准确、生动形象、用词的巧妙新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品出修辞的妙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人比黄花瘦”;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生哲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忽施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品读的同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既要古今联系,又要展现未来,有所创新和发展。品的同时,一定要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朗读就是对文章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朗读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过程。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因为准确形象的朗读评价,能指出学生朗读情感的缺失,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使朗读的目标更明确。
  (作者单位:637646四川省仪陇县三河中学)
其他文献
一位外国校长曾这样说过:“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也不是课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师生关系。”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此,在历史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本人就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所得,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问学生,因人而
期刊
【摘要】让学生喜欢语文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做好导课工作,开展课堂活动,注意情感熏陶,善用教具激趣。如此,教学质量定会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高兴趣    “语文难学”是许多初中学生共有的感觉。怎样促使学生乐学、会学语文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
期刊
【摘要】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笔者经过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
期刊
对于刚接触作文课的小学生来言,往往在上作文课时感到头痛,甚至讨厌上作文课。常常出现咬笔头,摸后脑,迟迟打不开思路,即使绞尽脑汁,写出的文章也是三言两语,几句空洞的干瘪的话。如:写一株植物时,只能用几句大话写植物长得高或长得美,不知从其它角度和具体的数字中体现植物的高大和美,不知从植物的枝﹑叶﹑花﹑果等方面进行描写。写一件事或一个人物时,事情是自己亲自做过或经历过的,人物也是经常接触到的。但在写作时
期刊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学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要以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具体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改已进行了多年,但多数教师仍然遵循着“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小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时,即使让他们长时间从事写作活动,他们也不会感到累,更不会感到是一种包袱。相反,他们会排出一切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可以说,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在多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
期刊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既教育”,认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进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指引下,我认为应让语文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把教科书与听障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给他们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缓慢,理解知识片面,对课文中较为深刻的道理往往不能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法,但在写作中却常常表现为一种极具效果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一件锐利的法宝。其特点是结构整齐、语调协调。用于描写则穷形尽相,用于列举则言简意赅,用于抒情则酣畅淋漓,用于说理则周密严谨,用于论证则气势磅礴。它常常能收到“壮文势,广文义”的奇特效果,如同一枚“集束炸弹” 它使文章语言鲜亮,内容丰富,中心突出。  排比句不但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能增强文章的
期刊
伴随着学生用小星星、月亮等卡片对教室的布置,音乐课《夜晚多美好》开始了。讲课教师先为学生播放的是东北民歌《摇篮曲》的录音,在轻柔舒缓的音乐声中,她走到学生中间坐下,与他们一起欣赏。大部分同学都闭上了眼睛,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有的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一曲终了,学生意犹未尽,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讲课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空间:  录音播放《夜晚多美好》,两首歌有异曲同
期刊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某小学语文试卷上有一考题:雪化了会变成什么?一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多么有创意又脱俗的回答,可他偏偏答错了,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水”。  看过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孩子挺不幸吗?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他们的创造精神怎能不被扼杀?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尤其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