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学生,在家里听不到朗朗读书声,早读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课堂上,读课文仅仅是念文字,毫无语气,更不说抑扬顿挫,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学生不愿读书,二是教师没注重朗读训练。《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加强朗读指导。下面,就“朗读”如何贯穿于教学中谈谈笔者肤浅的认识:
一、初读
目的:扫除字词障碍,读通文本,揣摩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节奏、重音、停顿,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指导: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弄懂生字词的意思;不读错落、不添加字词;前些日子学《春》,一个同学读后,另一个同学评价他读得不好,其理由是:他念的仅是文字,而应将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物象,如春草、春花,头脑中应呈现出它们的形象,读起来才觉得生动,有滋味。还有一个同学接着说:“不仅要还原,还要进入情景中,身临其境才会体验到作者很喜爱的情感。如:春花图中,花多花艳花甜,花下蜜蜂闹,蝴蝶飞,野花眨,多有生机啊!”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初步体验作者的情感,以便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从而确定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等。如:《理想》结尾诗节,作者激励人们树立理想,理想在召唤人们。人们为什么要树立,怎样召唤,几个重音字就让人们浮想联翩——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自主、交流朗读成果,由于每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朗读的水平不同,所以必须让他们在朗读中充分体验,在此基础上充分交流,通过比较,才能明白自己对文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认识上的差距;教师尽可能将自己的朗读与学生分享,教师的朗读是在充分感知文本基础上进行的情感表达,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朗读的最好风向标。
二、熟读
目的:反复朗读,读中理解文本内容,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指导:在读中探究文本内容,并针对内容设计出问题。如:在读中看是什么文体,大的方面写了哪些内容,每个大的方面又写了哪些具体的内容,作者是在何种情形下才有这样的体验,是怎样围绕主题来写的,题材内容的取舍独具创新在哪里……针对每个细小的环节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小问题;在读中亦可借鉴资料书,根据资料书中所设计的问题来边读边解答;在读中注重比较性朗读,如重音放在哪里,语速的快慢,文本内容将会有什么不同就会进一步明确。如:何其芳的《秋天》中的“震落清晨撒满的露珠,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其重音分别落在“震落、撒满、露珠,秋天、梦寐、牧羊女”,它们表达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在朗读中应最大限度地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朗读地位。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牧羊女梦到哪些,“秋天游戏在渔船里”,如何游戏,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品读
目的:品出作者的独到之处。
指导:通过前面的反复朗读,我们已确定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节奏的快慢、重音的位置。然后就具体品出为什么要这样读。品时要注重字词的准确、生动形象、用词的巧妙新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品出修辞的妙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人比黄花瘦”;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生哲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忽施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品读的同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既要古今联系,又要展现未来,有所创新和发展。品的同时,一定要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朗读就是对文章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朗读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过程。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因为准确形象的朗读评价,能指出学生朗读情感的缺失,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使朗读的目标更明确。
(作者单位:637646四川省仪陇县三河中学)
一、初读
目的:扫除字词障碍,读通文本,揣摩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节奏、重音、停顿,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指导: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弄懂生字词的意思;不读错落、不添加字词;前些日子学《春》,一个同学读后,另一个同学评价他读得不好,其理由是:他念的仅是文字,而应将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物象,如春草、春花,头脑中应呈现出它们的形象,读起来才觉得生动,有滋味。还有一个同学接着说:“不仅要还原,还要进入情景中,身临其境才会体验到作者很喜爱的情感。如:春花图中,花多花艳花甜,花下蜜蜂闹,蝴蝶飞,野花眨,多有生机啊!”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初步体验作者的情感,以便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从而确定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等。如:《理想》结尾诗节,作者激励人们树立理想,理想在召唤人们。人们为什么要树立,怎样召唤,几个重音字就让人们浮想联翩——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自主、交流朗读成果,由于每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朗读的水平不同,所以必须让他们在朗读中充分体验,在此基础上充分交流,通过比较,才能明白自己对文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认识上的差距;教师尽可能将自己的朗读与学生分享,教师的朗读是在充分感知文本基础上进行的情感表达,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朗读的最好风向标。
二、熟读
目的:反复朗读,读中理解文本内容,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指导:在读中探究文本内容,并针对内容设计出问题。如:在读中看是什么文体,大的方面写了哪些内容,每个大的方面又写了哪些具体的内容,作者是在何种情形下才有这样的体验,是怎样围绕主题来写的,题材内容的取舍独具创新在哪里……针对每个细小的环节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小问题;在读中亦可借鉴资料书,根据资料书中所设计的问题来边读边解答;在读中注重比较性朗读,如重音放在哪里,语速的快慢,文本内容将会有什么不同就会进一步明确。如:何其芳的《秋天》中的“震落清晨撒满的露珠,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其重音分别落在“震落、撒满、露珠,秋天、梦寐、牧羊女”,它们表达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在朗读中应最大限度地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朗读地位。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牧羊女梦到哪些,“秋天游戏在渔船里”,如何游戏,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品读
目的:品出作者的独到之处。
指导:通过前面的反复朗读,我们已确定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节奏的快慢、重音的位置。然后就具体品出为什么要这样读。品时要注重字词的准确、生动形象、用词的巧妙新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品出修辞的妙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人比黄花瘦”;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生哲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忽施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品读的同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既要古今联系,又要展现未来,有所创新和发展。品的同时,一定要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朗读就是对文章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朗读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过程。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因为准确形象的朗读评价,能指出学生朗读情感的缺失,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使朗读的目标更明确。
(作者单位:637646四川省仪陇县三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