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精心设计提问,能够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合理,同时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活动。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教学手段 精心设计
教师提问的技能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和运用有效提问的方法,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使自己的提问技能不断进步和完善。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想法。
一、提问和情境相结合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要达到上述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将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演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何用提问衔接,每个环节应该配置的提问的难度如何。对教材进行梳理,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王分桃子”的故事:有一天,猴王要给猴子们分桃子。猴王对两只小猴子说:“请你们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然后就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两只小猴听了,连喊太少太少。猴王听了,接着说道:“那就这样来分吧,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然后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吧!”小猴听了,想了想接着对猴王说:“大王,能不能再多给些?”猴王略作思考,说道:“这样吧,就把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这样总够了吧!”小猴子听了,高兴地笑了,连声说:“谢谢大王!谢谢大王!”猴王也笑了。同学们想一想,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猴王笑的秘密是什么?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猴王的对话深深吸引着。是啊,猴王为什么笑?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生动的情境引发出关键的问题。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因此依据情境恰当提问就好比画龙点睛,使情境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时的情境不仅仅是几句简略的导语,更是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导引。
二、提问和思维相结合
教师提问要看准时机,适时提问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比作一潭水,教师的提问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投石”过早,学生的思维尚未充分活跃起来,学生不能很好地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的启发诱导建立起有机联系;而“投石”过晚,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就很难达到开启思维的最佳效果,知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一提到在“方程”一课中应该渗透哪种数学思想方法,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模型思想。但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感受到模型思想,体会到每个方程式都是一个模型,又是一道难题。如在课堂中首先让学生经历操作、分类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时,特意指着20 x=100的式子说:“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方程,谁能结合这个式子说一件事,这件事要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说:“妈妈带了100块钱去超市,花了一些钱后,兜里还有20块,这件事就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桌上有20块巧克力,把盒子里的一些巧克力倒在桌上后,桌上就有100块巧克力了。”“原来有20张纸,又拿来一些,就是100张纸了。”这样,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讲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可以用同一个方程式表示。
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能够用语言描述方程的意义,而且认识到只要数量关系相同,同一个方程式能够嵌入不同的情境中,感到了方程式既简单又强大。模型思想的种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田里扎下了根。
三、提问和追问相结合
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提问:“同学们摸过奖吗?今天老师带来个摸奖箱,猜猜看,今天的奖品会是什么呢?”“小玩具!”“学习用品!”……学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你们说的都有!”教师又接着说:“如果哪位同学能从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就能获得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第一个学生没中奖,第二个学生也没摸出蓝色的球。5个人摸完了,都没摸到!教师若有所思地问道:“都没中奖,今天同学们的运气课不太好哦!”学生有些急了:“我们的运气不会这么差吧?您的箱子里是不是没有放蓝色的球啊?”“大家也这么认为吗?”教师反问学生。很多学生表示赞同。“让我们来看个究竟。”箱子里的球被倒出来了,有红球、黄球和绿球,真的没有蓝色的球。“老师根本就不想让我们中奖!”学生吵囔起来。“噢,看来有些情绪啊,说说看,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中奖呢?”学生回答:“您的盒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球,却规定了摸到蓝色的球才能中奖,我们当然不可能中奖了。”教师:“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获奖的机会呢?”学生:“在摸奖箱里放进蓝色的球就行了。”教师:“那就听同学们的,把这3个蓝色的球放进去,还有几个其他颜色的球呢?”“有3个蓝色的球,还有3个其他颜色的球。”很多学生回应道。教师摇动摸奖箱后问:“这次谁愿意上来试一试。”一个学生应激走到摸奖箱前,教师没有让他把手伸进去,而是向学生抛出问题:“请同学们预测一下,这位同学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来,肯定能中奖吗?”“有可能中奖。”“不一定中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教师转向摸奖人,问道:“你怎么认为?”“我当然希望中奖了,可是我也不确定。”教师接着问:“这次大家可是亲眼看着老师把蓝色的球放进去了,怎么还不确定?”摸奖的学生说道:“因为箱子里不仅有蓝色的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所以我有可能中奖,也有可能不中奖。”“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猜猜看,他会摸到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呢?”“红的。”“黄的。”“绿球。”“蓝球。”“四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摸到。”“我们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描述这次摸奖的结果了,是吗?”学生众口一词:“是!”教师板书了“可能”两个字。教师将摸奖箱送到学生面前:“来看看你的运气吧!”……
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情境,学生随着教师的层层设问经历了“猜测—体验—推理—验证”的过程。有趣的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带领学生问问题的纵深探究。环环紧扣的追问,使学生对“不可能”、“可能”两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教师的追问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疑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崔绪春.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引导.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
[3]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教学手段 精心设计
教师提问的技能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和运用有效提问的方法,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使自己的提问技能不断进步和完善。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想法。
一、提问和情境相结合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要达到上述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将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演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何用提问衔接,每个环节应该配置的提问的难度如何。对教材进行梳理,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王分桃子”的故事:有一天,猴王要给猴子们分桃子。猴王对两只小猴子说:“请你们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然后就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两只小猴听了,连喊太少太少。猴王听了,接着说道:“那就这样来分吧,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然后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吧!”小猴听了,想了想接着对猴王说:“大王,能不能再多给些?”猴王略作思考,说道:“这样吧,就把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这样总够了吧!”小猴子听了,高兴地笑了,连声说:“谢谢大王!谢谢大王!”猴王也笑了。同学们想一想,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猴王笑的秘密是什么?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猴王的对话深深吸引着。是啊,猴王为什么笑?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生动的情境引发出关键的问题。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因此依据情境恰当提问就好比画龙点睛,使情境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时的情境不仅仅是几句简略的导语,更是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导引。
二、提问和思维相结合
教师提问要看准时机,适时提问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比作一潭水,教师的提问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投石”过早,学生的思维尚未充分活跃起来,学生不能很好地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的启发诱导建立起有机联系;而“投石”过晚,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就很难达到开启思维的最佳效果,知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一提到在“方程”一课中应该渗透哪种数学思想方法,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模型思想。但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感受到模型思想,体会到每个方程式都是一个模型,又是一道难题。如在课堂中首先让学生经历操作、分类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时,特意指着20 x=100的式子说:“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方程,谁能结合这个式子说一件事,这件事要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说:“妈妈带了100块钱去超市,花了一些钱后,兜里还有20块,这件事就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桌上有20块巧克力,把盒子里的一些巧克力倒在桌上后,桌上就有100块巧克力了。”“原来有20张纸,又拿来一些,就是100张纸了。”这样,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讲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可以用同一个方程式表示。
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能够用语言描述方程的意义,而且认识到只要数量关系相同,同一个方程式能够嵌入不同的情境中,感到了方程式既简单又强大。模型思想的种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田里扎下了根。
三、提问和追问相结合
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提问:“同学们摸过奖吗?今天老师带来个摸奖箱,猜猜看,今天的奖品会是什么呢?”“小玩具!”“学习用品!”……学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你们说的都有!”教师又接着说:“如果哪位同学能从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就能获得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第一个学生没中奖,第二个学生也没摸出蓝色的球。5个人摸完了,都没摸到!教师若有所思地问道:“都没中奖,今天同学们的运气课不太好哦!”学生有些急了:“我们的运气不会这么差吧?您的箱子里是不是没有放蓝色的球啊?”“大家也这么认为吗?”教师反问学生。很多学生表示赞同。“让我们来看个究竟。”箱子里的球被倒出来了,有红球、黄球和绿球,真的没有蓝色的球。“老师根本就不想让我们中奖!”学生吵囔起来。“噢,看来有些情绪啊,说说看,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中奖呢?”学生回答:“您的盒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球,却规定了摸到蓝色的球才能中奖,我们当然不可能中奖了。”教师:“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获奖的机会呢?”学生:“在摸奖箱里放进蓝色的球就行了。”教师:“那就听同学们的,把这3个蓝色的球放进去,还有几个其他颜色的球呢?”“有3个蓝色的球,还有3个其他颜色的球。”很多学生回应道。教师摇动摸奖箱后问:“这次谁愿意上来试一试。”一个学生应激走到摸奖箱前,教师没有让他把手伸进去,而是向学生抛出问题:“请同学们预测一下,这位同学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来,肯定能中奖吗?”“有可能中奖。”“不一定中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教师转向摸奖人,问道:“你怎么认为?”“我当然希望中奖了,可是我也不确定。”教师接着问:“这次大家可是亲眼看着老师把蓝色的球放进去了,怎么还不确定?”摸奖的学生说道:“因为箱子里不仅有蓝色的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所以我有可能中奖,也有可能不中奖。”“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猜猜看,他会摸到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呢?”“红的。”“黄的。”“绿球。”“蓝球。”“四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摸到。”“我们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描述这次摸奖的结果了,是吗?”学生众口一词:“是!”教师板书了“可能”两个字。教师将摸奖箱送到学生面前:“来看看你的运气吧!”……
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情境,学生随着教师的层层设问经历了“猜测—体验—推理—验证”的过程。有趣的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带领学生问问题的纵深探究。环环紧扣的追问,使学生对“不可能”、“可能”两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教师的追问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疑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崔绪春.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引导.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
[3]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