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社会交往的现状
幼儿社会交往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交往范围小
首先,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无法建立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伙伴关系,交往能力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其次,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较少,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偏低。通常是年龄越小交往范围越小,交往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中自己熟悉认识的人群,比如说父母、祖辈等,交往最多的是父母。第三,在幼儿园中与成人的交往主要是本班老师和自已熟悉的其他老师,不熟悉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幼儿很少主动与他们交往。
(二)社会交往机会少
独生子女通常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的身上,因而,独生子女往往享有优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教育。但他们也容易受到父母、祖辈的过度保护,这种过分保护会形成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限制他们活动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妨碍他们正常的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交往机会就大大缩小了。而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和孩子交往,孩子常常由祖辈照顾,祖辈家长没有让孩子交往的意识,因此祖辈家长很少放手让孩子交往,怕孩子吃亏、怕有危险、怕带小伙伴回家把家里弄乱。不让孩子出门,不鼓励孩子交往,久而久之,使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不懂得谦让合作,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交往了。
(三)社会交往技能差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六个成人围着转的小太阳,家里人宠着、惯着,几乎所有的需求都能被满足,这就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再者,他们又缺少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独生子女往往自我意识强烈,只会考虑自己,不会考虑别人,自私独处,不容易合群,缺乏群体合作的意识。他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也就难怪这些孩子自私,不会与别人分享,经常会出现抢、哭闹的行为。在幼儿园中还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足。还有一部分幼儿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用命令式的语气,不善于运用礼貌用语交往。
二、在家庭中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家长与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做有心人,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耐心的指导,重视家园同步教育。陈扬认为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要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扩大幼儿交往范围;要给幼儿同伴之间创造自由相处的机会。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其中包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大方得体等;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在家庭中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
1.尊重他人
尊重别人,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孩子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要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首先家长自己就要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尊重别人,也会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2.关爱他人
作为家长,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会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的时候,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应该积极帮助他们改正过来,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因为爱是高尚的品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3.礼貌交往
交往是一门艺术,怎样与周围人交往才能被他人接受?礼貌是很重要的原则之一。在生活中,家长应教育孩子有礼貌。另外,和同伴相处时也要礼貌待人,不说粗话,不抢别人的玩具,乐于和小朋友交谈商量合作。
4.学会分享
现在的孩子往往受到过多的宠爱,在家里,大人总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理所当然地给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只知道获得,占为己有,更别说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体现在与人交往上就会很难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才会出现合作的交往行为。
(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可以说幼儿是在模仿家长的交往模式中学会交往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时间是最长也最深刻,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
(三)扩大幼儿交往范围
对于孩子的玩伴,家长不用刻意去限制,当然,如果年龄相仿、个性彼此协调,这样的玩伴更加理想。如果孩子和同伴的交往不愉快,家长可以适当提供帮助,理解和倾听孩子、给予孩子能量,但是不要替孩子打抱不平或者指挥孩子如何去做。
(四)为幼儿营造和谐健康的交往氛围
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甚至动手,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常常学会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习惯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当孩子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家长不能摆出长者威严的面孔训斥孩子。
(五)给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
我们的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创设孩子与孩子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不要重视幼儿学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孩子在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来可以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丰富孩子的语言,比如见到别人问声好,离开时说声再见;二来可以丰富孩子的交往的经验,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时,引导孩子进门时先敲门,得到允許再进入;看到别人要礼貌问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想玩什么玩具要先礼貌地请求,得到允许再玩耍。这样实践的机会多了,孩子们就会知道见了生人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塑造完整人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更需要持之以恒,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方法,坚持家园合作,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获更大的成功。
幼儿社会交往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交往范围小
首先,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无法建立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伙伴关系,交往能力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其次,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较少,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偏低。通常是年龄越小交往范围越小,交往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中自己熟悉认识的人群,比如说父母、祖辈等,交往最多的是父母。第三,在幼儿园中与成人的交往主要是本班老师和自已熟悉的其他老师,不熟悉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幼儿很少主动与他们交往。
(二)社会交往机会少
独生子女通常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的身上,因而,独生子女往往享有优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教育。但他们也容易受到父母、祖辈的过度保护,这种过分保护会形成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限制他们活动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妨碍他们正常的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交往机会就大大缩小了。而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和孩子交往,孩子常常由祖辈照顾,祖辈家长没有让孩子交往的意识,因此祖辈家长很少放手让孩子交往,怕孩子吃亏、怕有危险、怕带小伙伴回家把家里弄乱。不让孩子出门,不鼓励孩子交往,久而久之,使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不懂得谦让合作,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交往了。
(三)社会交往技能差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六个成人围着转的小太阳,家里人宠着、惯着,几乎所有的需求都能被满足,这就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再者,他们又缺少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独生子女往往自我意识强烈,只会考虑自己,不会考虑别人,自私独处,不容易合群,缺乏群体合作的意识。他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也就难怪这些孩子自私,不会与别人分享,经常会出现抢、哭闹的行为。在幼儿园中还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足。还有一部分幼儿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用命令式的语气,不善于运用礼貌用语交往。
二、在家庭中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家长与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做有心人,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耐心的指导,重视家园同步教育。陈扬认为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要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扩大幼儿交往范围;要给幼儿同伴之间创造自由相处的机会。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其中包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大方得体等;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在家庭中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
1.尊重他人
尊重别人,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孩子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要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首先家长自己就要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尊重别人,也会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2.关爱他人
作为家长,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会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的时候,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应该积极帮助他们改正过来,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因为爱是高尚的品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3.礼貌交往
交往是一门艺术,怎样与周围人交往才能被他人接受?礼貌是很重要的原则之一。在生活中,家长应教育孩子有礼貌。另外,和同伴相处时也要礼貌待人,不说粗话,不抢别人的玩具,乐于和小朋友交谈商量合作。
4.学会分享
现在的孩子往往受到过多的宠爱,在家里,大人总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理所当然地给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只知道获得,占为己有,更别说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体现在与人交往上就会很难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才会出现合作的交往行为。
(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可以说幼儿是在模仿家长的交往模式中学会交往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时间是最长也最深刻,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
(三)扩大幼儿交往范围
对于孩子的玩伴,家长不用刻意去限制,当然,如果年龄相仿、个性彼此协调,这样的玩伴更加理想。如果孩子和同伴的交往不愉快,家长可以适当提供帮助,理解和倾听孩子、给予孩子能量,但是不要替孩子打抱不平或者指挥孩子如何去做。
(四)为幼儿营造和谐健康的交往氛围
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甚至动手,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常常学会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习惯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当孩子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家长不能摆出长者威严的面孔训斥孩子。
(五)给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
我们的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创设孩子与孩子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不要重视幼儿学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孩子在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来可以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丰富孩子的语言,比如见到别人问声好,离开时说声再见;二来可以丰富孩子的交往的经验,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时,引导孩子进门时先敲门,得到允許再进入;看到别人要礼貌问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想玩什么玩具要先礼貌地请求,得到允许再玩耍。这样实践的机会多了,孩子们就会知道见了生人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塑造完整人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更需要持之以恒,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方法,坚持家园合作,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获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