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初中历史课堂对于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标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因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专题教学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整合
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沉积后形成的,中华民族所认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一般认为,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还包括了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儒家的“仁”、“义”、“礼”、“孝”等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多属于中国史的内容,我整合初中历史六册教材,按照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科技发明、历史伟人、爱国主义历史事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将同一类的内容进行统筹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在九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复习课》上,我从中华传统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成就和古代伟大历史人物这四方面进行综合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根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归纳的思想文化、科技发明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基本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但是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外延。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广泛,相关内容极为丰富。只有对教学内容熟悉掌握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操作实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应用——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
中国精神教育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标题,这一单元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在设计这个单元的教学流程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不单单传授知识,更要传递一种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单元围绕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不畏强暴、艰苦奋斗、守卫疆土的家国情怀主题,细化每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当中,让学生将客观的时间和家国大义民族情怀联系在一起,升华思想提高认识。
所以,课堂开始我就为学生介绍了“全民族抗战”这一概念,并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抗战时期口号将学生带入抗战情境中。基于是中考复习课,我设计了“头脑风暴”环节让学生为主体,两三人一起探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知识点,古今中外畅所欲言。2分钟结束后,学生的思路果然打开很多,有同学谈到了唐朝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也有同学将近代史中日的甲午中日战争和这次战争相对比,更有些同学能够联系世界史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来说明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在这里学生能够互帮互助,共同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已然体现出来。
抗日战争复习课上我以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重要内容结合起来,用日本侵华和国共第二次合作两条线索相串联。在内容呈现上,我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图片、视频、口述史等资料搜集作业,在课堂上要学生来分享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课堂效果显著,学生也收获很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升华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说过:“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历史教育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和熟悉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课堂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是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以此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更新、优化的结果,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整合教材的知识点,选择合宜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到每个学生的认识和素养当中,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
[2]徐佳佳《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浅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3]籍文华《初中历史课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关键词】传统文化;专题教学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整合
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沉积后形成的,中华民族所认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一般认为,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还包括了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儒家的“仁”、“义”、“礼”、“孝”等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多属于中国史的内容,我整合初中历史六册教材,按照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科技发明、历史伟人、爱国主义历史事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将同一类的内容进行统筹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在九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复习课》上,我从中华传统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成就和古代伟大历史人物这四方面进行综合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根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归纳的思想文化、科技发明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基本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但是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外延。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广泛,相关内容极为丰富。只有对教学内容熟悉掌握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操作实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应用——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
中国精神教育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标题,这一单元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在设计这个单元的教学流程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不单单传授知识,更要传递一种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单元围绕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不畏强暴、艰苦奋斗、守卫疆土的家国情怀主题,细化每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当中,让学生将客观的时间和家国大义民族情怀联系在一起,升华思想提高认识。
所以,课堂开始我就为学生介绍了“全民族抗战”这一概念,并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抗战时期口号将学生带入抗战情境中。基于是中考复习课,我设计了“头脑风暴”环节让学生为主体,两三人一起探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知识点,古今中外畅所欲言。2分钟结束后,学生的思路果然打开很多,有同学谈到了唐朝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也有同学将近代史中日的甲午中日战争和这次战争相对比,更有些同学能够联系世界史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来说明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在这里学生能够互帮互助,共同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已然体现出来。
抗日战争复习课上我以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重要内容结合起来,用日本侵华和国共第二次合作两条线索相串联。在内容呈现上,我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图片、视频、口述史等资料搜集作业,在课堂上要学生来分享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课堂效果显著,学生也收获很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升华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说过:“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历史教育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和熟悉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课堂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是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以此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更新、优化的结果,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整合教材的知识点,选择合宜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到每个学生的认识和素养当中,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
[2]徐佳佳《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浅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3]籍文华《初中历史课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