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提高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5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患者中,致密动脉症20例,脑组织低密度症17例,灰白质交界不清16例。后经临床诊断证实。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CT表现各有特点,掌握早期CT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脑梗死CT早期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147【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097-01
本文结合我院脑血管专科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CT检查结果,希望能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赢得宝贵时间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8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39例,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时间均少于12小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突发偏瘫、失语、麻木等症状,其中41例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患者。
1.2方法。CT扫描方法均用西门子Spirit螺旋CT扫描机进行常规CT头颅扫描,以10mm层厚(少数病例可疑区域增加3-5mm层厚),连续横断扫描,并测量其CT值及对侧部位CT值,以作比较。
2结果
本组8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早期(1-6h)行头颅CT平扫,且24小时后CT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仔细阅片后发现,早期CT出现特异性表现者53例,阳性率约为62.4%,与文献报道接近。主要表现为:①致密动脉症20例;②脑组织低密度症17例;③灰白质交界不清16例。上述85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
3讨论
脑梗死是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占绝大部的脑率中病人,主要有脑动脉闭塞性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死等,其中以脑动脉闭塞性梗死最为常见。随着基层医院CT诊断机的普及,CT检查对脑梗死诊断极具有普遍意义,并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前几个小时,CT表现常很轻微,容易漏诊。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MRI可早期清晰显示梗死灶,但危重病人受病情限制,病人植入起搏器,假牙及动脉瘤安置金属夹等不能做MRI检查,加之其昂贵的价格,故对脑梗死病人,头颅CT早期的明确诊断,及时的溶栓治疗,对降低脑部的损伤,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
4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形成是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好发部位为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脑梗死的发病时间比较短,血液未完全供应中断,脑细胞本身并没有完全坏死和变性,梗死脑组织成分的改变并不是十分明显,丧失功能的神经元可存活6-8小时,最长可活48小时。因为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CT表现,常在发病24小时后才显示出典型的梗塞CT表现,以致误诊或漏诊早期脑梗塞,而延误了动脉静脉性溶栓治疗时机而导致大面积不可逆的脑组织坏死,因此,脑梗死早期的准确诊断,早期治疗,挽救存活的脑组织,是临床成功治疗脑梗死的关键。
本组85例患者早期头颅CT主要有以下表现:①致密动脉症: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梗塞导致脑梗死的间接征象。由于闭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或栓子吸收X线较脑实质或对侧正常大脑中动脉多,表现为一般脑动脉的密度高于同一支脑动脉的另一段或其他动脉的密度,呈条状或点状动脉密度增高,CT值大于56Hv,一般在发病30分钟即可显示,是脑梗死的超早期征象,可作为溶栓治疗的一个指标。②脑组织低密度征,表现为局限性边界不清。脑实质低密度区,病理基础主要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此种症象可能因脑梗死发生后,引起细胞内水肿所致。由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常甚轻,病变区的密度常只有轻微下降,需仔细与健侧或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才能发现。其中豆状核密度降低,轮廓模糊出现最早,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岛叶外带密度降低和灰白质分界模糊不清,又称岛带消失症。③灰白质交界不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灰白质交界区低密度症(或轻度脑白质密度减低)。可能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比较敏感,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从而使灰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改变,也有表现为脑沟脑池变浅消失,脑室受压等,可能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
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但在基层医院头颅CT仍是急性脑血管病首要的筛查手段,熟悉、掌握CT的早期征象,可以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为改善患者予后提供康复的重要保障。参考文献
[1]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066-1110
[2]汤晓明,李澄,王礼同等,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放射学实践,2003,18(4):256-257
[3]马膏峰,贾建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5(2):19-21
[4]张兴丽,常规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6):308-310
关键词:脑梗死CT早期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147【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097-01
本文结合我院脑血管专科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CT检查结果,希望能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赢得宝贵时间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8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39例,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时间均少于12小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突发偏瘫、失语、麻木等症状,其中41例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患者。
1.2方法。CT扫描方法均用西门子Spirit螺旋CT扫描机进行常规CT头颅扫描,以10mm层厚(少数病例可疑区域增加3-5mm层厚),连续横断扫描,并测量其CT值及对侧部位CT值,以作比较。
2结果
本组8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早期(1-6h)行头颅CT平扫,且24小时后CT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仔细阅片后发现,早期CT出现特异性表现者53例,阳性率约为62.4%,与文献报道接近。主要表现为:①致密动脉症20例;②脑组织低密度症17例;③灰白质交界不清16例。上述85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
3讨论
脑梗死是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占绝大部的脑率中病人,主要有脑动脉闭塞性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死等,其中以脑动脉闭塞性梗死最为常见。随着基层医院CT诊断机的普及,CT检查对脑梗死诊断极具有普遍意义,并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前几个小时,CT表现常很轻微,容易漏诊。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MRI可早期清晰显示梗死灶,但危重病人受病情限制,病人植入起搏器,假牙及动脉瘤安置金属夹等不能做MRI检查,加之其昂贵的价格,故对脑梗死病人,头颅CT早期的明确诊断,及时的溶栓治疗,对降低脑部的损伤,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
4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形成是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好发部位为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脑梗死的发病时间比较短,血液未完全供应中断,脑细胞本身并没有完全坏死和变性,梗死脑组织成分的改变并不是十分明显,丧失功能的神经元可存活6-8小时,最长可活48小时。因为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CT表现,常在发病24小时后才显示出典型的梗塞CT表现,以致误诊或漏诊早期脑梗塞,而延误了动脉静脉性溶栓治疗时机而导致大面积不可逆的脑组织坏死,因此,脑梗死早期的准确诊断,早期治疗,挽救存活的脑组织,是临床成功治疗脑梗死的关键。
本组85例患者早期头颅CT主要有以下表现:①致密动脉症: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梗塞导致脑梗死的间接征象。由于闭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或栓子吸收X线较脑实质或对侧正常大脑中动脉多,表现为一般脑动脉的密度高于同一支脑动脉的另一段或其他动脉的密度,呈条状或点状动脉密度增高,CT值大于56Hv,一般在发病30分钟即可显示,是脑梗死的超早期征象,可作为溶栓治疗的一个指标。②脑组织低密度征,表现为局限性边界不清。脑实质低密度区,病理基础主要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此种症象可能因脑梗死发生后,引起细胞内水肿所致。由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常甚轻,病变区的密度常只有轻微下降,需仔细与健侧或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才能发现。其中豆状核密度降低,轮廓模糊出现最早,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岛叶外带密度降低和灰白质分界模糊不清,又称岛带消失症。③灰白质交界不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灰白质交界区低密度症(或轻度脑白质密度减低)。可能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比较敏感,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从而使灰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改变,也有表现为脑沟脑池变浅消失,脑室受压等,可能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
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但在基层医院头颅CT仍是急性脑血管病首要的筛查手段,熟悉、掌握CT的早期征象,可以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为改善患者予后提供康复的重要保障。参考文献
[1]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066-1110
[2]汤晓明,李澄,王礼同等,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放射学实践,2003,18(4):256-257
[3]马膏峰,贾建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5(2):19-21
[4]张兴丽,常规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6):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