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与逡巡 ——现代戏剧创作者戏剧观念的趋向辩证探索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lpk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1年初,一档以戏剧为主题的节目——《戏剧新生活》在网络平台播出并引发热议,戏剧相关研究者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思考。以一些戏剧作品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的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作为研究方法的研究范式(全览样本—分类—数据分组—整理数据)对样本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根据样本探寻现代戏剧创作者演剧观念的走向与趋势。
  关键词:《戏剧新生活》;戏剧观;“后戏剧剧场”;表演体系
  一、“后戏剧剧场”剧场艺术的趋向
  “后戏剧剧场”是1999年由汉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提出的剧场形式,经过对样本的研究,笔者发现样本中有大量作品符合“后戏剧剧场”特征。
  一是雷曼认为“戏剧剧场”(“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中文本是最为核心的“中心元素”,剧场中的多种元素(灯光、舞台装置等)服务或者依附于文本。“后戏剧剧场”则显现出“均衡的艺术形式”,“元素并列式”(Parataxis)地呈現表演者的肢体、场景设计、文本以及空间及音乐的使用等。比如,在《亻半生》中,导演以一束极为强烈的舞台定点光,表现人物此刻的内心矛盾,而观众此刻也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掷到了演员的肢体上,这似乎也如雷曼所说:“一束光可以很强,强到人突然看见了光,而忘记了文本。”在《对着静默呼吸》中,从头至尾演员没有通过任何一句有效台词传递具体的情节或者是内容,而是完全依托于演员的肢体来传递一定的“非具体意义”的内容。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此时舞台上所有的事物,以及舞台灯光所呈现出的空间效果等。
  二是在“后戏剧剧场”中,台词只是声音的一部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中台词一定是为了传递一定的信息以及意义而存在的,但是在“后戏剧剧场”中,台词的交际功能在消失,并且部分“后戏剧剧场”的作品中台词连表达意义也消亡了。在《对着静默呼吸》中,在3分钟左右演员开始说话,演员传递的信息如福尔摩斯码一样是极为符号化的声音,时而急促,时而缓慢,观众完全听不到演员在具体表达什么。在这里演员的台词仅仅成为一种声音,声音具有一种神秘的速度,有时是演员齐说,有时是男生音高低,女生音高高,如同声乐合唱团中的齐唱和轮唱,这也是展现了“后戏剧剧场”的声响的“多声部赋格结构”的特征。演员在念无实际意义的“台词”时,他们会丰富地展现声响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一定的渲染气氛的效果。
  三是“后戏剧剧场”中的时间为真实时间。“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为观众虚构出一个舞台上的时空,观众经历的是舞台上戏剧作品中的时空。然而,“后戏剧剧场”中所展现的时空并不是特定的时空,而是此时此刻当下的时空,受众感知的任何事物都是与舞台同步进行着的。比如《无洲·彼岸》中,导演或者演员并没有刻意将观众放置在特定的时空中,而观众与演员处在同一时空当中,观众所经历的时间与舞台中表演的9分59秒的时间流动是完全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观看戏剧作品时的参与感。观众并不是以第三方视角去观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整个过程当中的。除以上的三部分,此类剧场艺术还带有舞台多焦点造成的焦点模糊(例如《亻半生》)、以身体为创作主体(例如《归》)、使用多媒体手段(例如《纪念》)等特征。研究者对相关样本进行分析,除以上提及的作品,带有“后戏剧”特征是样本占比达到63%~65%。
  二、布莱希特戏剧观念的贯穿
  在研究的样本中也大量贯穿着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观念。提及布莱希特无法绕开的概念就是“间离效果”(“陌生化”)以及“叙述体”。“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叙事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他的“叙述体”戏剧也使用此方法来表现内容。“陌生化”可以分为演员的“陌生化”和观众的“陌生化”,这里我们只研究观众的“陌生化”,因为演员的陌生化过于主观无法考量。对于观众而言,“陌生化”就是将其极为熟悉的东西剥落掉,从而使其对观看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形成理性的思考。这种处理方式能够防止观众在观看中被共鸣迷惑双眼而完全迷失自我,使其成为有意识的批判性观察者。根据分析,在样本作品中,不同的创作者都以自己的创作方式来使作品达到一定的“陌生化”效果。
  一是打破“第四堵墙”,直面观众或镜头,比如《寻找海洋的鱼》《苏敏》等。演员本来与观众之间那道虚拟的墙被表演强行拆开,通过不安的“窥探感”将观众强行从沉浸的情绪快速拉出去,让观众被迫形成对当下观看事物的思考。
  二是使用性别伪装叙事。此方法是布莱希特在《四川好人》后半程使用的“陌生化”手段。在《热爱》中,女主人公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同时所扮演的人物的个性也不同。演员的外形与所扮演的人物不够贴切,观众在看戏时不会全身心投入,而是经常会产生“跳戏”的感觉,从而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除戏剧本体之外的思考。
  三是使用面具。面具成为一种强行营造“间离效果”的手段。观众对于更为熟悉的舞台形象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但是戴面具的人物会让观众快速从情节中跳出,也许会让他们产生不解、恐惧等心理,而这样的情绪也加深了观众对于剧目内容的思考。在《归》等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面具,但是由于部分院团为非职业团体,演员肢体的表现不够清晰,身体和手势无法适当地表达情绪,所以有些剧中面具的使用适得其反,模糊了剧目内容。
  四是借鉴一定的传统东亚戏剧样式,例如《麦夫人》借鉴日本戏剧,《一园青菜成了精》借鉴中国戏曲。它们所呈现的内容与东亚戏剧样式基本上是无关联的,这仅仅是作品的一层外壳,让观众时刻清楚自己在“看戏”。借助这样的手段,观众难以参与舞台上人物的情感活动,可以以特殊的角度从作品中看到生活的反常和观念的反常,继而重新认识和判断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根深蒂固的观念。
  样本中多部戏剧是带有以上特征的,占总样本数的78.9%,因此可以说大量戏剧作品带有强烈的布莱希特创作观念。
  三、其他相关趋向
  在样本中,众多作品开始将表演的过程转变为“事件”。戏剧家李希特在《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中说,历来的演剧完全无视观众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的作用,观众也仅仅被看作是戏剧活动的接受者,甚至是双向交流的不对称方。他认为表演如果仅仅只是一种“表演”,则难以使观众产生共情或者共鸣,应该让整个“表演”变成一种可参与的“事件”,而这种“事件”是演员和观众同时参与的“事实”。例如《萨帝之死》《OneOne的故事》等15部作品都带有相关特质,大约占总样本数的7.9%。
  对于现有中西方文本的剧本改编,占总样本数的极小一部分,例如《万尼亚舅舅》《欲望号列车》《四世同堂》等。这其中也呈现出两种走向:第一,完全按照剧本的所有提示进行演出,带有较强原作演出团体的影子,比如《四世同堂》,其他剧团的演出依然带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刻版的状态;第二,对原作进行再创作,改变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灯光、布景及其他外部表现形式上,缺少对于剧本本体戏剧性的思考或调整,呈现出一种“灵”与“肉”不尽贴合的状态。
  四、结语
  因研究样本以及研究者研究方向的拘束,以上观点并不能视为现代年轻戏剧创作者的全部戏剧观念,仅是一种趋向。研究不能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因此,还需要更多的戏剧研究者投入相关研究,甚至将部分的戏剧观念进行再度整合以生成全新的戏剧创作风格或者体系。同时戏剧创作者应涉猎更多戏剧艺术,用更加开阔的、包容的眼光去创作具有本土民族性、引领戏剧积极走向,同时关注受众需求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赵彬彬.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与创作模式研究[J].艺术品鉴,2019(36):212-213.
  [2]李亦男.雷曼的后戏剧与中国的剧场[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4):48-58.
  [3]尹梦依.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中国戏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增刊1):73-75.
  [4]约斯特,余匡复.演出属于戏剧科学:评介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的《行为表演美学》[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4):62-67.
  [5]刘立滨.表演观念谈[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6(2):70-91.
  作者简介:
  李想,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新媒体新闻学。
  冯华,韩国大真艺术大学艺术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融合艺术学—公演戏剧。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以一种全新面貌步入新时代的各行各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智能化的双向优势,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它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发挥着独特之处,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但也有其不足之处,需要大家在应用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备。  關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对策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是,也应当看到,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央视看《向幸福出发》栏目,有两个孩子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是双目失明的石家庄小女孩,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那优美的歌声,而是她的班主任是她最想感谢的人。为什么是她的老师?因为这位老师真正聆听了这位眼前没有光明孩子的心声;另一个是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就是这个在两岁的时候被医生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居然为《星星的孩子》作了曲。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孩子爸爸写的这首歌的内容,他是正常人,但是他真正体
期刊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
期刊
摘要: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但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不是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是坏习惯代替好习惯,学生本身就经历着好习惯与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可是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人之初”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有效教学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开放是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习作本身的需要。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内容开放  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
期刊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实践 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
期刊
大浪淘沙,很多民族的古老语言已经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唯独汉语绵延数千载,真到今天,依然鲜活地流淌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生命的源头活水。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下面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记诵文言佳篇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
期刊
摘要: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可在教学中文言文却不受学生欢迎。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收效颇佳,总结如下: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激趣、放手、重情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继承、发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
期刊
摘要:我国实施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我国培养更过的是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还不是很合理,这样就间接的导致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所以说,高职教育必须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创新 应用型人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