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保持一个国家生命力旺盛的重要途径,可以使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而且能够保持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了进一步培养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必须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下面就来具体谈论一下培养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必要性以及创新意识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必要性
  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可以促进国家的创新进步,从而不断增加国家竞争力,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下面,具体谈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利于创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更好地去培养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在传统教育方法上,一般只是老师在讲,而且老师讲的内容一般也是在考试中需要考的内容,这就容易使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其中不断地进行创新,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为民主的课堂上不断地调动创新意识,从而更勇敢地探索信息技术的相关领域,打破思维的局限性。
  2.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其中,创新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创新意识,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同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会显得死气沉沉,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使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获得更为专业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3.利于国家的发展
  在未来时代发展方面,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今后的时代中占据有利的立足点。创新可以不断地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门课程,在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坚持创新理念,为新世纪人才发展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
  二、相关措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下面,具体谈谈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相关措施。
  1.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不断开拓信息技术的相关领域,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进而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人才。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样可以互相转换角色,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大胆创新教育形式,例如设置相应的情景剧,并使学生不断地排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要想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首先要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在一个自由、平等的课堂上,可以在很大限度内使人发挥出创造性。通过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学的质量,并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教学相长。在这个相对宽松的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并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进而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同时,同学和同学之间也应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3.政府与学校应该大力支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政府可以不断地提供相关的基础设施,从而为信息技术的教育提供更多场所。同时,在学校方面,应该不断地优化信息教学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接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三、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逐渐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不断地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改变创新观念,进而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使教育形式发生改变,从而使国家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江苏】
其他文献
对当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来说,科学师资队伍整体表现为短缺薄弱且不稳定,教师对科学课程的理解,也显得传统朴素且不深刻。放眼全国小学科学教育,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等方面差异
语文学习是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的底蕴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的讲解就能够让学生形成的。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阅读显得更加重要。阅读能实现学生的主
我园在“尊崇天性,顺性而动”理念指引下,从区域化学习活动这一微观领域人手,合理组织使区域化学习活动适应幼儿的生活,顺应幼儿身心实际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自然使然,“三法结合”创有准备环境  “自然”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在此观点引领下,在区域化学习活动的环境构筑研究中通过有效策略,助推幼儿活动。  ①本位体现环境创设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李孝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舒衡哲,2007  “启蒙”在康德那里是作为出口(exit)、出路(wayout)得到界定的,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和依赖状态,是谓启蒙。如果可以化约,对个体而言,启蒙即指涉自由及理性,从社会论之,启蒙也不出“现代性”的范畴
在新的课程的标准要求之下,教师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堂中要能够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能将课堂提问教学深深融入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以便通过相关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的活力,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堂提问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对于提问的内容要简单明了。重点突出,避免去
《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时寒冰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科学学科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门学科,但由于科学学习受到教学器材、教学场地、教学时间等的限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非常之拘束。作为科学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材这个局限的空间里,不能拘泥于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现成的知识。那怎么才能拓展延伸科学活动,与学生的关注形成共识,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形成呼应,使我们的科学教学体现出实用性、可操作性,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呢?  我们学科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