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得以广识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wen5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问的设计对语文课堂尤为重要,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而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设计只有掌握巧“度”和化“直”为“曲”,才能让学生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 提问技巧 巧问 《素芭》
  
  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提问的设计对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说得好:“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提问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掌握巧“度”
  1.设计问题的角度。
  相同的问题,提问的角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像产品的包装,精美、独特的包装总能受到顾客的青睐,不是道“人靠衣装马靠鞍”,都是同理。教《素芭》时,要认识小说人物,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素芭的生平及人物的大致性格。可是以“生平”和“性格”为关键词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而且又是下午的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我把问题设计成:请大家自选一个小说中的人物(父亲、母亲、帕勒达帕、村人),说说你们眼中的素芭。这样有角色的担当,学生就容易融入课文,女生比较喜欢以“母亲”心疼和自责的口吻叙述或选择小动物从知己的角度述说,而男生较多地选择父亲或与素芭似乎有着微妙关系的帕勒达帕德口吻娓娓道来。这种设计问题的方式,不但使学生“活”了起来,而且使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发现和理解。
  2.问题设計的梯度
  钱梦龙老师说:“课堂上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就好似登山,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如果开头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造成整堂课气氛沉闷。问题设计恰到好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素芭》中,为了探究素芭悲惨命运,可以设置问题:(1)“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说明素芭的结局是什么?(2)父母既然这么爱素芭为什么还狠心地把她远嫁他乡?(3)素芭还能回娘家吗?(4)你在素芭的命运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素芭被丈夫抛弃,唯一的出路就是没有任何出路,从而揭示那个社会妇女地位的低微和命运的悲惨。这种提问设计能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视野,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而且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孔老夫子的“循循善诱”早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3.问题设计的深度
  这里的深度,不是说教学的内容要深,要有难度,而是说教师的设计要表现出思想的深刻性。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细细琢磨教材,反复咀嚼教材,甚至咀嚼到“化”的地步,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教师对课堂活动设计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一定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一定有着深层的含义。在《素芭》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在总结文章的思想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素芭》这篇文章能否换一个大背景,比如是美国,结局还是一样吗?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大有玄妙,文章的深层旨意不露声色地就呼之欲出,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思考,而不是跟着老师背印度社会背景或种姓制度。让学生明白有些文章是根治于民族土壤的,有些作家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烙印,比如泰戈尔、海明威、普宁等的作品。这样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又有了一种质的提升,这都是源于《素芭》,源于那个老师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妙问。
  所以,一个问题有深度,不是说越大越好,而是要切口小,容量大,达到以点盖面的效果,能让学生的认识符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优笔。像这样的提问,挖掘文字深层内涵,我们称之为“浅题深问”,亦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活悟其神”。
  二、幽咽泉流冰下难——化“直”为“曲”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讲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逆向设疑是根据文章思想内容和结尾,从反面提出问题或拐个弯、变个角度的提问。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他们喜欢寻根究源,不满足“知其然”,要探索“知其所以然”;他们不愿意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一类问题,教师提问常常要从反面或转个弯发问。如一位教师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就从反面提问:如果于勒果真发财,回乡出现在码头上,菲利普夫妇一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纷纷回答,根据课文所揭示的人物性格想象出各自不同的反应。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能理清是非,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
  新大纲“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讲究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是积极响应新大纲的精神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2]鲁迅.鲁迅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9.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
  [4]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其他文献
摘 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健康人格的积极成长”。本文在“操作技术”、“关系的构建”及“互动成长”三个层面上探讨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在团体辅导中,咨询师应注意把握以下两方面内容:(1)在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把握辅导对象的静态和动态特征;(2)构建共同参与和共同成长的辅导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 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 学生工作    高校辅导员所要面对的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自出现之时就是国家主流话语、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是主流意识形态对艰苦奋斗历史的记忆和对新形势下主流话语结构的彰显。作为非常重要并特殊的题材,它的创作一直备受关注,它的概念也几经变化。现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包括了重大革命历史和重大历史两大类。党史题材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一、主流话语的建构:党史题材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首次被命名是在1987年7月4日。在这之前
摘 要: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小说中最富盛名的一篇,不同的读者对其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与读者反映理论中的“空白”着手,分析其多种阐释的成因。  关键词: 爱伦·坡 《厄舍古屋的倒塌》 接受美学 读者反映理论 “空白”    1.引言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小说最富盛名的一篇。它那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巧妙布局的结构和阴森恐怖的气氛使读者无不为其所感染,仿佛自己正置身
摘要: 《婴宁》中婴宁之名颇有深意,寄寓了蒲松龄深厚的蕴藉。婴宁性格的转化,也深蕴着作者儒道结合的思想观。本文从以上两点入手,对《婴宁》一文进行解读。  关键词: 《婴宁》 婴宁 儒道结合 笑 花     《婴宁》中的主人公婴宁以其千姿百态、天真自然的“笑”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很多人都认为,婴宁天真烂漫的笑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这样理解未免太过简单。我们细细读来便可以发现在那爽朗明快的笑声背后,
摘 要: 不少学者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口才训练课教学的思考,文章从教学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人为本”理念在口才训练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该课程的自身吸引力,极大提高训练效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口才水平,增加他们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迎接各方面挑战的砝码。  关键词: 口才训练 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    “以人为
故土历来是电影创作者镜头下的重要表达题材,对于中国的创作者们来说尤为如此。纵观全世界,像中国这般在短短数十年间实现社会转型、城乡结构变迁的国家屈指可数。环境的剧烈变动会自然而然地在自觉的创作者心中营造出一种“反环境”。“反环境”的概念来自于知名媒介学者麦克卢汉,他试图使用这个概念描述新媒介对于旧媒介的冲击、旧媒介如何构成新媒介的内容以及新媒介所导致的感知偏差。[1]在麦克卢汉的眼中,“反环境”不仅
摘 要: 如今的复习课堂,大都呈现出教师主讲、形式单调、学生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病。为了提高复习的实效,本文就小学语文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采用整合课文,总结方法,拓展阅读,迁移运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 整合 归纳 拓展 迁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密切关系引发了空前的跨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热情。本文通过《红楼梦》诗歌译例的分析,旨在发现翻译过程中语用预设对等效翻译的影响,以期拓展跨语用学和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等效翻译 语用预设 诗歌翻译 《红楼梦》    一、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又叫“前提,先设”,它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在二十世纪七
电影放映业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经营体制的行业。经营者为发展和保护其经营利益,在不同城市或地区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建立放映网络,借以垄断电影的公映。中国最早的电影院线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Ramos)在上海建立,由虹口、维多利亚等七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解放后,国家成立电影公司,实行统一的电影公司制度。2002年,中国电影实行院线制改革,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进入高
摘 要: 目前,在课改的浪潮中,创新的理念日益膨胀。教学手段多元时尚,教学方法新奇鲜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氛围热闹活泼,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重视和坚持“音乐本位原则”,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因音乐而净化,让学生的身心因音乐而成长。  关键词: 音乐本位 《欢乐颂》 反思    目前,在课改的浪潮中,创新的理念日益“膨胀”。教学手段多元时尚,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