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来的礼仪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现在的礼仪传统,受到诸多国外人士的称赞。礼仪,在每个人身上具体体现出来的实质表现,就是做人。做人贵在知耻,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在个人礼仪和道德造诣方面有大的进步,才能做到对自身在礼仪方面的严格约束,才能做一个“会做人”的人。而作为党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从“知耻”角度入手,让学生明晰知耻对做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知耻的作用融入到人格的提升之中。
【关键词】做人;知耻;礼仪;道德
学做人,是我们从一出生就在学习的事情;学做人,也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事。做人要知耻,知耻才能明事理、知对错,才能够让自己的礼仪素养得到本质的提升。所以说,知耻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质,也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要注意的。知耻,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怎样做到知耻,知耻之后要怎么办,也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习的礼仪课程。因此,作为党校教师,要将“做人从知耻开始”这一内容,当做教学活动的重点。
一、知耻的具体意义
知耻,是有确切的意思的。首先,知耻的“耻”,顾名思义,意为耻辱、羞愧的意思。那么,知耻的意思,就是知道耻辱、懂得羞愧。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重要的品质之一,自尊,就是以知耻为前提的。不能够知耻的人,是没有自尊的,从而受到别人的鄙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说,做人贵在知耻,知耻可以说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能够称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二、知耻的具体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知耻的人是有很多共性的,综合起来,可以总结为知耻的具体表现。根据知耻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羞耻心,是否有自尊,以及是否有足够的道德造诣。知耻的具体表现,主要是言行和事后的行为。首先,当一个有羞耻心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者言语有失偏颇甚至严重错误的时候,他要做的不是极力掩饰或者逃避、推脱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错误,挽救损失。并且有羞耻心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会表现出羞愧的表情,向因为自己的错误而遭受损失或者伤害的人道歉,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是一个知耻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耻”的时候,最发自内心的表现。其次,有羞耻心的人,还注重自己在错误之后的总结和自我提升。常言道,知耻而后勇,意思就是知道羞耻之后再以后的行为中,要注意避免同样的错误,要努力地挽回自己这次错误带来的对自己和他人的损失。
三、知耻对于人的实际影响
知耻对于人的实际影响,主要是对人在道德提升方面的影响。一个知道德、明礼仪的人,一定是知耻的,一定受到了知耻的影响,从而在为人礼仪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
(一)鞭策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古人云: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意思就是人在生活中有不去做的事情,都依赖于人的羞耻心。知耻可以对人的行为造成约束,不让人为所欲为,从而提升人的道德礼仪境界。
古代的大学者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人有了羞耻心,才能够有不去做的事情。反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羞耻心,则对自己的行为不会有约束,不在乎事情是否会造成自己的羞愧,更不在乎所做之事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或者伤害。古代的大思想家,都认为知耻是为人非常宝贵的东西,是人的道德素养的根本。
知耻心,是人在一定的是非观念和善恶理解上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言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人做一件事情,基于的观念是认为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即是可以做的;而人不做一件按人的本能来说想做的事情,就是基于人们的羞耻心决定的,即是知耻的表现。所以说,知耻可以鞭策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二)给人弥补错误的动力
人在犯错之后无非有两种常见行为:第一种是放任自己的行为,不进行错误的总结,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有很大的可能仍然会犯错;第二种是积极弥补错误,在以后的行为中引以为戒。前一种,是没有羞耻心的表现,即不知耻;后一种,是知耻的表现,是勇于承担错误和责任并积极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正是源自于知耻的作用。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塑造知耻心
知耻是人的道德根本,是人提升道德水平的动力。所以党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塑造知耻心。耻是一种自我的主观的意识,只有自己真正地明白了耻的内涵和知耻的重要性,才能塑造出个人的知耻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引导学生明确辨别何为荣、何为耻
要塑造学生的知耻心,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何为荣、何为耻,这是塑造知耻心的根本。荣,可以理解为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言行;耻,则可以理解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造成伤害或者带来损失的言行。在当今大力倡导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教师可以将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教会学生辨别荣辱的标准。
(二)引导学生用知耻心自律
在让学生明白知耻的重要性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知耻心来对自身进行自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即从精神上加深对于“耻”的理解,从而在实际情况中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知耻心来正确区分事情的正确与否,来鞭策自己的言行。
五、结束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有无羞耻心,能不能用“知耻”来鞭策自己做人,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礼仪问题,不容小觑。所以,作为党校教师,有责任让每位学生明白“知耻”对于做人的意义,这不仅是在帮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也是在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郑红,汪凤炎.论中国人的四类羞耻心态及其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杨荣华,陈中永.大学生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及心理症状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4)
【关键词】做人;知耻;礼仪;道德
学做人,是我们从一出生就在学习的事情;学做人,也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事。做人要知耻,知耻才能明事理、知对错,才能够让自己的礼仪素养得到本质的提升。所以说,知耻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质,也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要注意的。知耻,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怎样做到知耻,知耻之后要怎么办,也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习的礼仪课程。因此,作为党校教师,要将“做人从知耻开始”这一内容,当做教学活动的重点。
一、知耻的具体意义
知耻,是有确切的意思的。首先,知耻的“耻”,顾名思义,意为耻辱、羞愧的意思。那么,知耻的意思,就是知道耻辱、懂得羞愧。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重要的品质之一,自尊,就是以知耻为前提的。不能够知耻的人,是没有自尊的,从而受到别人的鄙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说,做人贵在知耻,知耻可以说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能够称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二、知耻的具体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知耻的人是有很多共性的,综合起来,可以总结为知耻的具体表现。根据知耻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羞耻心,是否有自尊,以及是否有足够的道德造诣。知耻的具体表现,主要是言行和事后的行为。首先,当一个有羞耻心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者言语有失偏颇甚至严重错误的时候,他要做的不是极力掩饰或者逃避、推脱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错误,挽救损失。并且有羞耻心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会表现出羞愧的表情,向因为自己的错误而遭受损失或者伤害的人道歉,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是一个知耻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耻”的时候,最发自内心的表现。其次,有羞耻心的人,还注重自己在错误之后的总结和自我提升。常言道,知耻而后勇,意思就是知道羞耻之后再以后的行为中,要注意避免同样的错误,要努力地挽回自己这次错误带来的对自己和他人的损失。
三、知耻对于人的实际影响
知耻对于人的实际影响,主要是对人在道德提升方面的影响。一个知道德、明礼仪的人,一定是知耻的,一定受到了知耻的影响,从而在为人礼仪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
(一)鞭策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古人云: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意思就是人在生活中有不去做的事情,都依赖于人的羞耻心。知耻可以对人的行为造成约束,不让人为所欲为,从而提升人的道德礼仪境界。
古代的大学者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人有了羞耻心,才能够有不去做的事情。反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羞耻心,则对自己的行为不会有约束,不在乎事情是否会造成自己的羞愧,更不在乎所做之事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或者伤害。古代的大思想家,都认为知耻是为人非常宝贵的东西,是人的道德素养的根本。
知耻心,是人在一定的是非观念和善恶理解上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言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人做一件事情,基于的观念是认为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即是可以做的;而人不做一件按人的本能来说想做的事情,就是基于人们的羞耻心决定的,即是知耻的表现。所以说,知耻可以鞭策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二)给人弥补错误的动力
人在犯错之后无非有两种常见行为:第一种是放任自己的行为,不进行错误的总结,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有很大的可能仍然会犯错;第二种是积极弥补错误,在以后的行为中引以为戒。前一种,是没有羞耻心的表现,即不知耻;后一种,是知耻的表现,是勇于承担错误和责任并积极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正是源自于知耻的作用。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塑造知耻心
知耻是人的道德根本,是人提升道德水平的动力。所以党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塑造知耻心。耻是一种自我的主观的意识,只有自己真正地明白了耻的内涵和知耻的重要性,才能塑造出个人的知耻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引导学生明确辨别何为荣、何为耻
要塑造学生的知耻心,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何为荣、何为耻,这是塑造知耻心的根本。荣,可以理解为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言行;耻,则可以理解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造成伤害或者带来损失的言行。在当今大力倡导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教师可以将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教会学生辨别荣辱的标准。
(二)引导学生用知耻心自律
在让学生明白知耻的重要性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知耻心来对自身进行自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即从精神上加深对于“耻”的理解,从而在实际情况中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知耻心来正确区分事情的正确与否,来鞭策自己的言行。
五、结束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有无羞耻心,能不能用“知耻”来鞭策自己做人,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礼仪问题,不容小觑。所以,作为党校教师,有责任让每位学生明白“知耻”对于做人的意义,这不仅是在帮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也是在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郑红,汪凤炎.论中国人的四类羞耻心态及其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杨荣华,陈中永.大学生现实—理想差异与自我效能、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及心理症状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