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规训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生活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师生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但因为它相对隐蔽,变化不居,往往被人们忽视。“规训”(discipline)是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与特殊的权力技术。福柯认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规训权力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师生关系。本文借助福柯的权力研究视角,解剖现代权力作用下师生关系的一些变化与特点。
  
  一、规训与规训权力的特点
  
  规训除了指学科、课程,还有纪律、训练、规则、约束、惩戒等含义。根据福柯的本意,规训是指:“近代产生
  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1]规训是一种持久的运作机制,通过对人体的分配、组合与编排,达到对人体的精心操纵,以此造就“驯顺的肉体”。规训是一种造人机制,使人体变得有用,变得好用。说到底,规训是把人作为“人力资本”进行生产、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权力技术。
  福柯采用微观视角分析权力,他认为规训权力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
  1.权力是一种关系。传统社会中,人们把权力视为一种物,一种物的占有。福柯认为现代权力比传统权力复杂得多,它是多元的、多形态的、流动的,具有不确定性。现代权力根本不可能固定在谁的手中,而是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权力纯粹是一种关系,一种结构性运动。“权力不是某种可被获得、抓住、分享的东西,也不是人们能够控制和放弃的东西。权力通过不计其数的点来实施,它在各种不均等和流动的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实施。”[2]
  2.权力是一张交错的网。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但它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控制关系,而是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流动着,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权力。”[3]在这张网上,每个人都被卷入权力运动,既是权力控制和支配的对象,又是实施权力、运用权力的行动者。
  3.权力是无主体的。福柯认为,在现代权力的关系网络中,每个人都只是权力的一个点,并非操纵权力的主体,人既是权力的实施者又是权力实施的对象,与其说是个人占有权力,不如说个人是权力的玩偶。
  4.权力是非中心的。传统的权力研究从权力的中心入手,关注的是君主统治、宗教神权、国家机构、政府运行这些权力的核心部位,探究权力自上而下的路径,从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这是一些宏观权力,忽视的是微观的、低层的、边缘的权力形态。福柯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线,从社会最边缘、最底层、最局部的部分着手,看到了权力具有非中心、多元化、分散的特征。
  福柯总结的规训权力的四个特点包含两个层次,前两点针对权力的运作过程,表明权力是以关系性、网络化的方式运作的。通过关系体现权力,使人们置于网络彼此牵制是规训权力的巧妙所在。后两点触及到规训权力的本质与后果,通过关系性、网络化的权力运作,消解传统权力的中心与霸权,消解人的主体地位,最终后果是人成为权力的奴隶,个人成为权力的玩偶。
  
  二、学校规训教育中权力关系的体现
  
  现代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具有规训体制的所有特征。学校规训通过教育活动组织和运作,教育过程演变为规训过程,成为“规训教育”。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人的自由心智,提升人的内在品质。但是,当学校变成典型的规训场所,教育活动演变成生产过程的时候,师生关系的本质迷失了。师生作为权力关系的两股力量,经常发生着权力的纠缠与博弈,师生关系具有了明显的权力痕迹。
  1.学校规训权力的关系性运作
  规训有三种运作技术:层级监视(hierarchical observation)、规范化裁决(normalizing judgement)和检查(examination)。
  ——层级监视。规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有赖于一个有效的监视机制。学校的层级监视体制完备,运作规范,深入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校长—副校长—职能处室(如教务处、德育处)—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生;学生系列分为班长—副班长—班委—课代表、小组长—普通同学,自上而下,层层负责。每一级别的监视者都有权力监视他的下级,仅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师无疑占据了权力关系的上位,成为拥有最高权力的管理者。
  ——规范化裁决。规范化裁决是对不符合规范的、出格的言行实施的处罚,目的在于保证规范对象的言行举止整齐划一,符合标准。这也是一种筛选另类、处罚个性的有效手段。学校管理者制订出五花八门的学生守则、校园规范、管理细则,内容囊括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监督与检查可谓滴水不漏。时间的规定(迟到、缺席、早退),空间的控制(座位、教室、活动场地),行为的监督(尊敬师长、不打闹、不大声喧哗、右侧行走),言语的规范(不说脏话、礼貌用语、主动问好),装束的要求(不许化妆、穿校服、不许佩戴饰物),等等。但凡违背规范,轻则受到提醒,重则受到处分。裁决就是行使权力,教师拥有裁决权,学生是被裁决的对象。规范化裁决使权力戴上一个柔和的面罩,渗入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
  ——检查。检查是监视与规范化裁决的结合,检查强化监视,是规范化裁决的具体落实。现代学校教育最普遍、最严格、最细致的检查是考试。考试是知识权力施展威力的突出表现,学校中的考试是一个永恒的知识转化器,它确保知识从教师流向学生。教师凭借手中掌握的知识权力,通过检查仪式(考试)对学生进行区分、筛选、归类、排列,学生的命运与教师的评分紧密相连,教师手中的知识权力影响或决定着学生的未来。
  权力是一种关系,探究学校规训权力的关系性运作,一方面展示规训权力的运作是以关系的形式实现的。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最终落实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体现为教师凭借手中的权力实现对学生的监督、控制、支配和制裁。教师居于强势,学生处于弱势,师生之间表现出权力的不对等。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另一方面的体现是,学生并不是权力的赤贫,按照关系性的理解,师生关系就是一种权力关系,当教师使用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等规训技术时,学生作为权力的一端,不断进行着反抗与自卫。对监视的抗争,对规范的突破,对检查的质疑,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依法对教师权力的制约,既是师生权力关系的运作,也是学生权力的具体实现。
  2.学校规训权力的网络化运作
  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现代社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机制——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遍布在整个社会生活每个角落、每个层面的监视。学校是体现全景敞视的地方,教师与学生相互监督,彼此监视。
  学校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计分考核,学习成绩、思想品质、身体状况全部纳入量化评比。教师担当考核者,时刻保持注视的目光,监视学生的一言一行,检查学生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表现打分、分类、作出评价。学生得分与班级评比挂钩,班级排名与教师业绩挂钩,直接影响教师的升迁晋级,奖金荣誉。教师对学生严密监视,贴身看管,检查不断,确保学生不违规、不出事、不惹祸,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班级不被扣分。与此同时,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推行学生匿名打分、网上评价、末位淘汰。这样一来,教师也成为学生的监视对象。讲课水平、管理能力、对人态度、职业素质都可以成为学生手中的分数,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学校全景敞视主义的典型表现是校园监视系统的普及。电子监视器、针孔式探头安装进教室,360度全景监视器可以拍摄到教室的每个角落,监视者只要揿动鼠标,学校的每个角落、每个教室、每个课堂,所有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尽收眼底。教师、学生都被置于一种持续的、有意识的可见状态。说它是持续的,因为即使监视是断断续续的,被监视者也无法确知什么时候监视器是开着的,什么时候监视器是关着的,他们只能以一种始终被监视、随时被监视的心态接受监视。说它是有意识的,原因在于监视这种机制正是通过作用于被监视者的意识状态,建立起监视与被监视之间的条件反射,最终达到被监视者自我监视的效果。
  人对人的监视,物对人的监视,平面监视,立体监视构成一张现代权力的运作网络。网络化的权力观念打破了线性的权力意识,突破了自上而下的权力统治。每个人都是权力网上的一个结,与他人构成相互依赖、彼此牵制的权力关系。学校生活中,师生都是权力的端点,师生双方都是权力的实施者,也是权力实施的对象,师生关系状态会因权力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校规训权力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规训权力的运作体现两种路径:关系性与网络化,这是现代微观权力体现在过程中的两个特点,而它体现在结果中的两个特点是:“去中心”与“无主体”。“去中心”是权力运作的关系性与网络化的直接后果,有其积极意义,是现代权力追求民主、呼唤平等的体现。“无主体”是现代权力的全局性迷失,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最为严重的悲哀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抽离,对人类主体性的欺骗。
  师生关系既是规训权力的作用对象,又是规训权力的直接体现,权力运作的“去中心”与“无主体”同样体现在师生互动之中。
  1.权力的“去中心化”与师生关系的紧张冲突
  现代权力的“去中心化”趋势在学校权力关系中有所体现。封建时代形成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观念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学生要求与教师平等对话,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教师言行,质疑学校规则。随着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依法维权的做法日益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了用法律监督教师的言行,对教师的不当行为、过激话语、伤害做法起到了约束作用,也是平衡师生权力的具体体现。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权力的“去中心化”与推进教育民主,促进师生平等,加强师生对话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因此日常师生互动中,学生反抗教师中心,对抗教师霸权,表面看来是师生关系不和谐,实际具有推动师生关系民主的进步意义。
  需要正视的是,学校生活中,权力的“去中心化”与规训权力的泛化同时存在,比较而言,规训权力因为渗透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考试考核的方方面面,反而显得更加稠密,更加具体,也更加深入。尽管福柯主张现代权力是非中心的、多元的、动态的,但在学校强大的规训机制的作用下,学校、教师、管理者的身份与权力还是被凸显了。规训权力自上而下运作,关注中心权力,忽视边缘权力。学校和教师的权力受到保护,得到落实,学生的权力被挤压,被排斥,造成学校与学生权力不对等,教师与学生权力不匹配。现实表现是,学校出台五花八门的管理措施,滴水不漏的纪律规则,严惩不贷的处罚办法,教师凭借这些条条框框,对学生看管检查,扣分惩罚,横加指责。学生不但不知道这些条条框框出自何处,依据何方,甚至在受到惩罚,遭遇指责的时候,无处申诉,无从解释,从而造成了师生之间纷争不断,信任缺乏,彼此防御,关系疏远。
  2.权力的“无主体性”与师生关系的疏离冷漠
  不当的学校规训教育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生双方人性被压抑,个性被扭曲。首先,人性压抑导致师生双方情感淡漠。人性的突出表现是情感,长期的规训教育,学生被材料化、数字化、符号化,能力越来越强,情感却越来越淡。人在彼此的眼中和心理不再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抽象的、规格化和标准化的原子,抽离了血肉与情感的原子。师生之间冷漠、疏离、孤独,不再有亲密感情,不再有彼此关照,不再有相互感恩。其次,情感淡漠导致师生双方关系疏远。教育规训是一种出于“征用”对人体实施的训练,因为人体有用,所以需要征用;为了便于征用,所以加以训练。训练使人体越来越接近于机械,越来越远离人性。师生之间犹如机械互动,亲情没有了,友情淡漠了,人情污染了,剩下的只有工具性的相互利用。最后,关系疏远导致师生双方心态不良。学校教育被规训充斥,师生双方关注的仅仅是考试分数、年级排名、学校升学率,教育取向彻底功利化了,浮躁、焦灼、不安、困惑成为校园的心理基调。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心理氛围当中,师生双方充满情绪化,彼此抱怨,相互指责,挑剔过多,宽容不足。这是一种不良而又有害的师生关系状态,干扰和妨碍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教育的本意是培养人的自由心智,提升人的内在品质,帮助受教育者日益走向和谐完善。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持之以恒的辛勤投入。然而,当学校教育被规训充斥,导致教育取向彻底的功利化、工具化、理性化,教育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了。规训原本是为发展教育服务的,但当规训变成了教育的目的,变成了束缚师生手脚、禁固师生心灵的枷锁时,师生的心态和情感恶化了,师生关系遭遇伤害和误导。这不是适宜生命成长的环境,而是对生命极其有害的状况,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注释:
  [1][3]米歇尔
其他文献
由于被邀请参加对市级特级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因此有幸领略市级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风采,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然而,听完课之后,我们几个评委的共同感受却都是有些失望: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仍然是回答问题的机器,而且能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者也只是少数幸运儿。市级特级教师的课尚且如此,一般教师的课就更可想而知了。实施新课程这么长时间了,课堂教学为什么“依然故我”?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什么那么艰难?教
一、联邦立法:从教师培养数量到教师培养质量      从19世纪中期起,美国联邦政府便开始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战后,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把高等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对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联邦立法同样对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从增加教师培养数量向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战后,联邦立法主要关注教师培养的数量,这
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发布诏令:“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上贡。”(《唐摭言》卷十五)唐朝的科举制度就这样在天下尚未底定的情势下,开始了自己的行程。唐朝的科举也称“岁举”,289年问举行了266科考试,除了因战争、灾荒等原因暂停之外,基本上是一年一试,是历朝举行科举考试最为频密的王朝。纵观唐朝近300年
又湿又冷、又闷又潮、寒湿阴森……在我们对环境或是天气的抱怨里,“湿”常常成为一个关键的字眼。  的确,在中医看来,湿气似乎称得上“万恶之邪”。在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致病因素中,湿邪杀伤范围最大。这是因为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成寒湿,让人冷得透心彻骨;遇热为湿热,闷得使人透不过气、出不了汗;遇风则化为风湿,成为难以摆脱的慢性病……  初春时节冷暖空气
人们习惯于把学校视为应对社会变化的中流砥柱。在价值和文化日趋多元的时代里,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问题早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就目前的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而言,我们容易看到两种现象:一是偏重于宏大理论层面上的探讨,这就难免空洞,对实践也缺乏有效的影响力;二是过于注重实践层面上的经验总结,这可能缺乏对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界的同仁们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认识到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也涌
自2006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以来,贵州省共招聘特岗教师1万多人,有力地缓解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紧缺矛盾,加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对巩固和提高全省“两基”攻坚成果和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9年,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
“特别关注”栏目是《中国教师》创刊伊始就全力打造的栏目之一。5年来,“特别关注”栏目坚持主题策划,有针对性地约稿,力求提供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探讨的平台。到本期为止,共策划主题64个,刊登稿件300篇左右。  “策划”就必然带有强烈的价值意味,5年来我们所特别关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践行“服务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感悟教师全新的职业人生”这一办刊宗旨,它深深地体现了我们所竖守的媒体责
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时至今日,已有三年有余。在第一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以下简称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之际,关注农村特岗教师这个特殊的教师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尤为重要,这对于相关后续政策的出台及农村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年前,第一批特岗教师到岗任教。三年来
她22岁就嫁给了他。年长她4岁的他,一直给她温暖与呵护,生活平淡而幸福。没想到有了孩子之后,他们的生活开始彼此交错,用她的话说:“我们俩如同太阳追逐月亮一样。”  他和她是那座城市里的公交驾驶员。工作紧张、枯燥,极少有休假。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他们决定错开上下班的时间——他从早上6点到下午1点半,她则从下午1点半一直到晚上10点。  微信、QQ,这些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于他们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4 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以下简称“4 2”模式,“4 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简称“4 2”硕士生)是近年来我国对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新探索。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考察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1)“4 2”硕士生对该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动机大多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2)对“4 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3)管理较混乱,相关院系及部门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