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cz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联邦立法:从教师培养数量到教师培养质量
  
  从19世纪中期起,美国联邦政府便开始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战后,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把高等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对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联邦立法同样对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从增加教师培养数量向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战后,联邦立法主要关注教师培养的数量,这与当时美国教师数量短缺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为缓解公立中小学校师资不足的状况,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到公立中小学校任教,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优先贷款资助学习优良、有志从事中小学教学的学生,他们毕业后若到公立中小学校任全日制教师,将免除不超过50%的借贷金。为增加低收入家庭聚集区儿童的教育机会,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特设“教师团”(Teacher Corps)项目,资助和培养师范生并派遣他们到这样的地区任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时联邦政策的重点不是教师教育,所以这些法案对教师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美国优异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联邦立法的焦点转向了教师培养的质量上。例如,1992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五款提出,通过奖励各州、公立中小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来支持教师培养及其专业发展,并鼓励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以改进教师培养质量。1994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重点放在教师在职进修上,提出使教师有机会接受培训,继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专门增列“教师质量”一款,提出要通过改进未来教师的培养和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联邦立法对教师质量的关注进一步体现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上,该法案对各州和高等教育机构提出要求,通过改进教师培养项目和认证体系来培养高质量的教师。
  
  二、联邦政策:从政策工具到政策目标
  
  二战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联邦政府对教师教育的政策体现出工具性的倾向。也就是说,与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等相关的政策并不是联邦政府的政策目标,而是作为实现另一个更宏大的社会政策目标的工具。其结果是,联邦政府对教师教育的政策呈现出一种拼凑、不系统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政策规模小、分类性强、周期短、不涉及中小学校改进计划等。这类工具性的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联邦立法中充分体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对教师教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教师教育不再是联邦政府的政策工具,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质量成为联邦政府的政策目标。为实现这些政策目标,联邦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一时期联邦政府的教师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在教育部关于教师质量的年度报告中,包括:(1)确定教师资格认证的重点;(2)提高教师评价的标准;(3)改进传统教师培养模式;(4)州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绩效评估;(5)构建优异的教师教育专业;(6)强调教师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7)改进教师培养过程,包括促使教师教育成为一项大学范围内的责任,使教学实习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为新教师提供入职指导等。
  
  三、政府对教师教育的管理:分权与质量控制
  
  美国政府对教师教育实施分权管理。联邦政府主要以立法及颁布政策的形势从宏观上对教师教育进行管理。例如,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二款要求就教师教育问题提供三个年度报告。首先,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向本州政府提交教师培养年度报告,内容包括师范毕业生在州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等。其次,各州政府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内容包括各州的教师资格标准,各州师范生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各州持应急或临时资格证书的教师数量,确认质量较差的教师教育机构的标准等。最后,教育部长将全国的教师培养情况报告给国会。由此可见,联邦政府对教师教育的管理呈现出以下特征:依法管理、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一种质量管理。
  政府对教师教育的管理具体落实到州政府身上,州政府的管理实质上也是一种质量控制。州政府从两个方面对教师教育进行管理。其一是实施教师教育专业认定制度,即对本州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进行认定,其目的在于保障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培养的质量。各州或是自己制定认定标准,或是采用专业团体的认定标准,通过州政府认定的教师教育专业才具有合法性。其二是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包括教师考试与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其目的在于确保合格的师范毕业生或其他人员进入教学岗位。各州制定教师标准,选择教育考试公司对申请者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通识知识(数学、阅读、写作)、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等,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
  
  四、政府经费投入:兼顾公平与效率,立法拨款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联邦政府对教师教育政策的工具性特征,使得联邦政府对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呈现出工具性的倾向,它更多的是倾向教育公平问题。如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就拨款资助师范生,使其毕业后到低收入家庭聚集区任教,以增加此类地区儿童的教育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联邦政府把教师教育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所以对教师教育的资助具有了长期性和系统性,它既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也重视效率问题。例如,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设置了三类资助教师教育的计划。其中一类是资助文理学院实施选择性教师培养计划,以补充贫困学校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数量。另一类是资助高等教育机构改革教师教育专业,资助中小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由此体现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联邦政府对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是通过立法拨款。资助的形式和内容包括:(1)为师范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特殊资助项目还免除师范生一定比例的还贷数;(2)资助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和开发教师教育专业,以提高教师培养的数量和质量;(3)资助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州政府对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也是通过立法拨款。与联邦政府不同的是,州政府的经费投入更多的是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包括新教师的入职指导和有经验教师的在职培训。例如,加里福尼亚州州政府每学年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支付1300万美元;1990-1991学年,佛罗里达州政府分别为教学策略培训项目和教师暑期研修项目支付2700万美元和1130万美元。需要说明的是,各州政府资助教师教育的经费和内容是不一致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目前,学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的内容必然超出单纯以学校教学质量为标准的竞争,而涉及到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的竞争,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很多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学校文化力。  东营区第一中学,一所位于黄河之滨的现代化学校,自2005年创办之初,便走上了文化立校之路。很难想象一所创办仅仅3年的学校能有怎样的文化底蕴。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就立刻被年
一日,儿子放学,我去接他。儿子小声告诉我,旁边那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是他的外语老师。我要他主动和老师打招呼。“Hello,Miss Li”,儿子脱口而出,那位老师流利地回答“Hello,boy”,没想到儿子接着来一句“This is my father”,那老师看着我打了声招呼“Nice to meet you”,我赶紧说了句“Nice to meet you,too”。  和老师分手后,我十分高兴,
2008年5月,《中国教师》创刊整整5年了!  5年间,她见证了“非典”的风风雨雨,她孜孜不倦地关注着农村教育,她把关切投向教师生活,她提升着教师的人文底蕴,她呼唤着社会的正义良知……  5年来,《中国教师》迅速成长、逐渐强壮,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刊风格,拥有了一批博学而严谨的作者队伍,更与众多的一线教师成为了朋友。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尽管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但《中国教师》宁愿选择一种静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对于教育本质的探索,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发展道路,大体呈现出如下趋势:工具人的隐退与目的人的浮现。具体来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即上层建筑”,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过于泛政治化;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主要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生产力”,主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过于泛经
先醒的人先看到朝霞    闲着的时候,我喜欢把玩字词,或者说玩味,从另外的角度悬想、解读。而汉语的精博、深妙,提供了这种把玩的可能,比如说“先生”。古时学生称老师为先生,老家人称医生为先生。很多地方,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通称先生,年纪大的则是“老先生”。对这些人为什么会以“先生”称之呢?这让我有了把玩的兴味。  其实,对于“先生”,我最先想到的是“先醒”。在关于教师与思考的文章中,我说过:“我们不
一、构建“培养一研究型学校”旨在通过抓住“培养”与“研究”这两个核心问题来解放学校的“教育生产力”    教育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教育活动受到外部许多因素制约,也制约着外部许多因素。学校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那么,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古至今,其大体表现为教育生产力(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的集中表现)与社会的教育期待(需求)之间的矛盾。当然教育期待具
在中国第一“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有这样一个爱心团队。他们穿着红色的马甲,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深入大山深处,走访贫困学生、关注孤儿。通过帮扶,一个个身处困境的孩子走出阴暗,看到希望。 这个爱心团队,就是庄浪县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中有教师、大学生、打工者、企业家等。他们把那些孤独、贫苦的孩子当做自己的亲人,给予无私的关爱与帮助。庄浪四中教师吴奇作为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书信组负责人,他鼓励爱人及孩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活动有了新的变化,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美育必须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着力培养人的文化辨识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一    回顾美育的历程可以看到,它的具体形态是随审美文化的形态发展而变化的。如原始审美文化下产生的是生存美育,古代审美文化下实施的是教化美育,现代审美文化导引下的是启蒙美育。美育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间,课堂教学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些研究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形态改变了,师生交往的行为改变了,课堂教学研究自身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地位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从边缘到主流    课堂研究并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被引起高度重视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端正教育思想,80年代中期的反对传统教育、推进现代教育,乃至80年代末90
由于被邀请参加对市级特级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因此有幸领略市级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风采,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然而,听完课之后,我们几个评委的共同感受却都是有些失望: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仍然是回答问题的机器,而且能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者也只是少数幸运儿。市级特级教师的课尚且如此,一般教师的课就更可想而知了。实施新课程这么长时间了,课堂教学为什么“依然故我”?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什么那么艰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