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陷阱,追求卓越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k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影响企业发展的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有创造性、最具发展潜力的要素,属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工作是一个企业发展中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之所以在实践中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发挥得很不充分,那是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陷阱,受到了它们的干扰和限制。只要避开、跨越甚至是排除了这些陷阱,人力资源工作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这些陷阱,本文归纳为六种类型。
  第一种陷阱:企业发展还不稳定,未能实行战略管理,实施人力资源的战略环境不佳。主要表现为:或者企业处于业务管理、事务管理阶段,由于缺乏战略管理意识,还没有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或者由于缺乏战略管理能力和技术,所制定的所谓战略,根本就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毫无关联的罗列:环境与目标无关联,目标与中间目标无关联,目标或中间目标与组织无关联,环境、目标或中间目标与措施无关联,目标或中间目标与考核无关联。发展战略是企业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有效整合、合理投放并最终取得满意结果的前提,否则,人力资源的运用没有了目标和依据,人力资源工作的绩效也无从谈起。
  建议:实施战略复原过程。根据所在企业的需要和可能,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推动企业尽快导入战略管理,明确制定一个发展战略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指南,这是战略的完全复原,为上策。中策是人力资源部门以自己的力量,在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几种战略取向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统筹范围,这是战略的部分复原。下策是战略的等待复原,没有战略期间,伺机处理。例如,三国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是没有清晰的战略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也就没有等待主公下令,自己就未雨绸缪,运筹帷幄了。如果他要是等到刘备拿出战略,一切都来不及了。
  第二种陷阱: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作用认识不足,人力资源工作未能进入企业战略,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不佳。主要表现为:企业虽然有战略,但是偏重于资本、市场与技术等,缺乏战略实施的组织安排,人力资源要素未能给予充分考量。这样,设计上的空白状态必然导致操作上的“业余”,起点低、效果差。若只从任用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或是从训练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就无法以公司经营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便无法为公司量身规划一套符合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议:对于导入战略管理的企业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基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应该得以显现。不仅要对公司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很清楚,而且也要积极参与其形成与制定。人力资源主管要有经营的观念与能力,努力成为企业经营的伙伴。国际上业界甄选人力资源主管时,往往偏爱选择资深经理人或是经营人才出任。上策是企业战略加入人力资源视角,在公司战略层面发挥作用。中策是人力资源加入战略视角,在部门的层面主动服务于大局。至于其他,只能归之于下策了。
  第三种陷阱: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认识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工作存在战略缺失,定位不佳,使得人力资源部门未能成为企业的经营伙伴,对组织目标的达成缺少贡献。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成为一个被动反应的二级部门,对于主要业务基本上不了解,对于企业战略和经营运行关联不强、互动不力,无法符合时代潮流,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无从体现。就像关羽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终难摆脱走麦城的结局,就是缺乏准确的单元战略导致失败的。
  建议:事实上,企业管理的重点早已由股东满意、公司满意,发展到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和社会满意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正在从二线部门转向战略部门,从遵守制度转向创建制度,从被动应变转向主动参与,从处理事务转向产生效益,从改善现况走向企业再造,从例行运作走向前瞻管理。上策是制定子战略,系统、主动地运行。中策是被动、分散地应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要求。下策是仅能应付好本部门的日常工作。
  第四种陷阱:由于人力资源的企业经营伙伴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不熟悉其他业务,导致战略分解、价值分析和工作分析不到位,存在严重的组织缺失。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的整体结构设计不合理,既有部门交叉,又有部门脱钩,严重影响运行效率。第二,部门及岗位的职能职责划分不够科学明确,员工对自己的岗位以及自己主要职责都不清楚的现象很常见,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能空缺与交叉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第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与不同组织设计相适应,造成组织与业务流程的冲突和矛盾。第四,人力资源系统内的机构设置也存在偏重事务性工作的倾向,如招聘、劳资、文档、薪酬和培训等方面,而人力资源规划就容易流于形式,价值链分析、作业分析基本上看不到。
  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应该站在企业经营伙伴的角度,以实现战略为目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对应的组织设计;在各个具体战略期,设计合理的组织体系。在每个体系中,按照业务流程的要求,做好岗位设计和职位说明。系统内的机构设置也要体现出这一点:既注重事务管理,更注重战略管理;既注重部门功能作用,更注重做好企业经营伙伴。
  第五种陷阱:由于人力资源的企业经营伙伴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以静止的观点行事,缺乏战略弹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由于外部形势变化,导致战略目标完全推翻,相应的人力资源计划(绩效、薪资等)也完全推翻。第二,由于中间目标设计不合理,一旦中间目标面临调整,相应的人力资源计划(绩效、薪资等)也完全推翻。不仅考核无从入手,机制丧失作用,而且企业变得言而无信、朝令夕改,造成企业文化的破坏。第三,有些企业不是一个团队,而更像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收租的平台。企业内部不是领导关系,而是出租收租关系。如果一方无法履约,就会造成内部的矛盾。
  建议: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适应外部环境、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如果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组织战略目标改变,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随之调整。应当密切监测外部环境,主动进行动态管理。同时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减少环境的影响,更好地实现总目标。更要创造条件,用智慧实现企业目标而不是等待员工“交租”来实现。这样,在面临外来威胁时,不至于出现内部矛盾,能够一致对外。
  第六种陷阱:由于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经营伙伴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定位于二级事务管理部门,对经营管理的参与度严重不足,缺乏战略机动。主要表现为: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决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不予闻问: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被动参与,仓促应战,很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形。近来国内多家企业的跨国投资受挫,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人力资源工作滞后,对于文化融合困难估计不足、准备不足造成的。
  建议:人力资源系统应该确立企业经营伙伴定位,积极参与经营决策过程。过去,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力资源工作应该是决策之前人才先行。采用平行作业方式,在经营决策、特别是对于企业有重要意义的大项目决策时,同步进行配套人力资源的评估,做出小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这边才下眼角,那边已上眉梢。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东北战场上,还未开展就抢先调兵遣将,中共方面共派出20多位中央委员、1万名干部和10万人的作战部队赶赴东北,抢得了先机,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把握住企业经营伙伴定位,跨越上述陷阱,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两会圈点    关键词: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 迟福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应将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两大方面作为约束性指标。同时,财税体制改革要与收入分配改革同步。  ●全国政协常委 王钦敏: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应由现在的45%提高到55%,把居民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并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 朱建民:应尽快制定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5年具体目标值
随机对50位90后员工发起一项随机调查:支撑你工作的最强动力是什么?29位员工的答案是每月到账的工资;13位员工的答案是人生价值的实现;5位员工的答案是图乐呵,不差钱;还有3位员工的答案竟是因为公司有食堂。  弗洛姆在《自为的人》中谈到,所有生命的本质就是维护和肯定它自身的存在,人生活的目的是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其特殊的力量,保持自我存在,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在企业里,要想让员工成为“他能够成为的
农民永远是土地的主角,镰刀、斧头及国徽上金灿灿的麦穗赋予了他们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大潮中成就各种角色:有的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业界明星,如赵本山;有的获得了崇高的政治地位,官至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如大寨的陈永贵;但如果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标准去考量,最具意义的还数吴仁宝——这位华西村土生土长的“超级”农民。  中国最有名的农民  在中国,提起吴仁宝和华西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
“手比头高”是我个人的座右铭之一。人的高度不是由思想决定的,而是由双手决定的。一个优秀的经理人能够持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以比别人更高的标准来行动,从根源上来解惑。我们必须知道:战略更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思想,经理人不是思想者而是行动者。从做人的道理来理解,我认为,人之优秀正是基于他的行动。企业也是如此。  ——陈春花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之前的价值观已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了。于是我们召开公开会议,
宽心、厚道、舍得、包容……合掌人生,如何传灯?我默默地仰望着星云大师——这位,临济宗第48代传人。我不是信徒,但这不妨碍追随大师禅意的脚步,牵扯大师智慧的衣袂,修正身心。一个秋高气爽之日,我,净手,奉茶,遥望佛光山,安心冥想那随见随喜的慈容,希望得到开示。心诚则灵。大师心怀浩瀚,娓娓道来。这是一次醍醐灌顶。聆听大师教诲,就是一次结缘——在此。  我不叫星云大师,叫星云小师也很好  康瞧:1927年
“一番番春夏秋冬,一场场酸甜苦辣”,这句歌词清晰地道出了西天取经的艰辛。以唐僧为首的取经团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了正果。是什么秘诀让他们能齐心协力而取得成功呢?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一个叫“素质模型”的法宝发挥着作用。     众所周知,素质模型是通过帮助企业找到高绩效的基因,从而定义企业成功的人才标准,在此基础之上来选拔优秀的人才,并通过查找人才队伍素质水平与人才标准之
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路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能人才却被长期搁置在“社会遗忘的角落”,尽管近几年他们在薪资待遇上有所提高,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徘徊在主流社会之外。所谓“薪资很丰满,地位很骨感”
十八年前,自第一家总裁培训班成立开始,关于其入学是否该设门槛之争就未间断过。  “门槛”有“界限、关卡、标准、条件”之意。具体到总裁班上,这种“界限”就表现为收费标准和入学条件——除却动辄几万、几十万的高昂学费,还囊括了企业资产是否够数,年度营业额是否达标,甚或尊驾有否疯狂追求事业的野心等林林总总的“准入”标准。  面对总裁班的重重设障,有人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有人流连门前,期待某一日福至心灵猜中
同样是学习的形态之一,“培训”、“研讨”,究竟哪个将成为学习的永生形态?  现在业界常说“培训必死,学习永生”,这个“死”并不是说彻底消亡,而是说这种学习形态将逐渐退居于非重要地位;而这个“永生”,则是指无论形态如何,其“学习”内核将逐渐成为常态的习惯,爱学习、懂学习、会学习将会成为“永生”的外在表现。  为什么说“培训必死”  输入模式落后于时代。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获取新思想、新知识更加便捷、更
不同人看待校园招聘(以下简称“校招”)的视角的确不太一样。在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看来,如何筛选最高层次的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为学生在就业、择业上提供最畅通的就业渠道,是校招中最头痛的问题;在企业HR看来,校招则是整个人力资源部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从校园海选中瞄准“未来员工”,永远都是校招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一位高校的就业办主任说,校方已经通过“就业课”教会了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着装、如何回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