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同时从多方面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确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当今需要以社会思维、社会眼光审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网络治理相结合。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重视与解决的重要問题,用发展的成果向世人证明我们的文明与道路的正当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导权;治理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以其固有的开放、平等、自由、互动等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积极探寻相关的应对策略,以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已成为非理性情绪宣泄的渠道。
近年来,上访、集会、游行等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互联网发挥的社会动员、社会传播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互联网具有覆盖广、传播快等特点,一旦有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一些善意或非善意的言论还能“脱颖而出”,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为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目前,我国已有约7亿网民,构成了全球最庞大、最喧嚣的舆论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80、90后,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主力军,他们从论坛、博客、社交网络等,找到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新方式,他们带着对社会复杂矛盾的刻板印象,念叨着网上的新“黑五类”和新“三座大山”,学会了“抱团取暖”。互联网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意志表达的机会,但也成为当下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任其疯长和蔓延,对社会是一种破坏性力量。
(二)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的主要场域。
在网络公共领域,人们权力均等,不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谁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同样的信息和文化资源,都可以拥有均等的发表意见的权利;人们交际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不论身处何处,网络都能将他们聚集起来;传播者与受众者的严格界限被颠覆了,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传者生产的文化产品,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甚至参与到舆论生成的过程中。网络公共领域改变了人们的话语方式,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汇、撞击、融合,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声音在这里进行着博弈。如何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如何积极引导网民合理利用网络关注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平正义、表达话语权、维护公民权益,如何区别和正确处理网络空间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政治权力、利益集团对构建自由平等开放多元互动的网络公共领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负面影响,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具体途径
(一)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3]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现在已经呈现出十分严峻的局势,我们决不能放之不理。我们应该要像重视国家信息安全一样来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一,当前要把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网络治理的顶层设计。我国拥有基数庞大的网民,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并不是“网络强国”。因此我国应加快互联网的统一战略布局,以国家意志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进行统一部署、统一监管、统一实施,坚决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确保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二,要增强“网络主权”意识,维护我国网络主权不受侵犯。当前,网络空间主导权的争夺异常激烈,多个国家调整信息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将采取包括外交、军事、经济等在内的多种手段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美国声称保留使用所有必要手段的权力,对网络空间的敌对行为作出反应,确保我国无形“网络边界”的安全, 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
(二)传递网络意识形态“正能量”。
网络队伍建设是基础,网络人才培养是关键。面对网上舆论的高度集聚和快速传播以及新生代对新兴媒体的过度追捧,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2]才能更好地完成互联网时代赋予的时代重任。第一,要大力发展网络队伍建设工程。首先立足网络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工程,着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复合型人才;其次更应积极参与国际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竞争,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顶尖人才,从而有力推动我国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发展。第二,提高网络建设队伍的政治意识。网络人才队伍,必然是人、网络和政治高度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网络建设能力,更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养。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政治家办网”的方针,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健康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毋庸置疑,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的人类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而网络社会也是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部分。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需要加强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建构,消除矛盾,凝聚共识,共同建设和谐网络、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美]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苟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8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3] 时伟.努力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精神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4,( 23).
[4] 石平.警惕网络负能量[J].求是,2013,( 12) .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导权;治理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以其固有的开放、平等、自由、互动等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积极探寻相关的应对策略,以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已成为非理性情绪宣泄的渠道。
近年来,上访、集会、游行等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互联网发挥的社会动员、社会传播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互联网具有覆盖广、传播快等特点,一旦有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一些善意或非善意的言论还能“脱颖而出”,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为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目前,我国已有约7亿网民,构成了全球最庞大、最喧嚣的舆论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80、90后,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主力军,他们从论坛、博客、社交网络等,找到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新方式,他们带着对社会复杂矛盾的刻板印象,念叨着网上的新“黑五类”和新“三座大山”,学会了“抱团取暖”。互联网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意志表达的机会,但也成为当下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任其疯长和蔓延,对社会是一种破坏性力量。
(二)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的主要场域。
在网络公共领域,人们权力均等,不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谁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同样的信息和文化资源,都可以拥有均等的发表意见的权利;人们交际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不论身处何处,网络都能将他们聚集起来;传播者与受众者的严格界限被颠覆了,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传者生产的文化产品,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甚至参与到舆论生成的过程中。网络公共领域改变了人们的话语方式,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汇、撞击、融合,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声音在这里进行着博弈。如何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如何积极引导网民合理利用网络关注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平正义、表达话语权、维护公民权益,如何区别和正确处理网络空间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政治权力、利益集团对构建自由平等开放多元互动的网络公共领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负面影响,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具体途径
(一)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3]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现在已经呈现出十分严峻的局势,我们决不能放之不理。我们应该要像重视国家信息安全一样来重视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一,当前要把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网络治理的顶层设计。我国拥有基数庞大的网民,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并不是“网络强国”。因此我国应加快互联网的统一战略布局,以国家意志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进行统一部署、统一监管、统一实施,坚决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确保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二,要增强“网络主权”意识,维护我国网络主权不受侵犯。当前,网络空间主导权的争夺异常激烈,多个国家调整信息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将采取包括外交、军事、经济等在内的多种手段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美国声称保留使用所有必要手段的权力,对网络空间的敌对行为作出反应,确保我国无形“网络边界”的安全, 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
(二)传递网络意识形态“正能量”。
网络队伍建设是基础,网络人才培养是关键。面对网上舆论的高度集聚和快速传播以及新生代对新兴媒体的过度追捧,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2]才能更好地完成互联网时代赋予的时代重任。第一,要大力发展网络队伍建设工程。首先立足网络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工程,着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复合型人才;其次更应积极参与国际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竞争,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顶尖人才,从而有力推动我国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发展。第二,提高网络建设队伍的政治意识。网络人才队伍,必然是人、网络和政治高度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网络建设能力,更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养。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政治家办网”的方针,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健康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毋庸置疑,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的人类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而网络社会也是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部分。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需要加强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建构,消除矛盾,凝聚共识,共同建设和谐网络、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美]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苟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8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3] 时伟.努力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精神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4,( 23).
[4] 石平.警惕网络负能量[J].求是,2013,(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