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来探讨思维能力培养在初中语文的作用以及在课堂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 应用
【分类号】G633.3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维能力的定义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认知与归纳其规律性的能力。人们具备思维能力后才能对事物产生客观的认知。通常教师以教学目标将思维能力分为条理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三大类,下文就这三种思维能力对现代学生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一)条理性思维
条理性思维能力是一种优秀的个人能力,秩序、整洁、清晰的思维能帮助人们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反过来说,無条理、混乱的思维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首要原因。条理性思维的能力,既受先天遗传的生理因素影响,也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任何信息,但是只有具备条理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很快在各种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意义的材料,排除无用的信息。
(二)综合性思维
综合性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将分散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其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个人素养都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对综合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本身作为一组无序的事实以无目标、无结构的形式存在,信息到知识的转化需要个人从接受、理解到内化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发挥作用。
(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才智能要求的必备素质,也是新课改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创造性思维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敢于对教师的观点发出质疑,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低效
课堂提问教师获得教学反馈最直接的途径,是课堂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部分教师在提问时没有做到“有意义的问”和“有效率的问”。例如很多教师在提问之前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喜欢进行全班提问的方式,学生的答案往往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好”或“听懂了”。教师这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却毫无意义;或部分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在提问时有意识选择成绩好的学生,这样导致多数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无序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教学环节,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但是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没有掌握好讨论节奏,出现讨论过快或过慢两种极端。前者表现为学生在讨论时,教师没有给空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便立即要求分组讨论,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环节,并未达到实际效果。后者则表现为学生在讨论中七嘴八舌,教师没有管理好课堂秩序,课堂呈现混乱无序状,更不必谈讨论的高效。
三、思维能力培养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系统、科学的教育活动,许多教学实践已表明,学生后天思维能力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平台,教师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突出这一重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我的第一本书》一文中,牛汉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状态有天壤之别,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首先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说说看你们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这时课堂气氛已被调动,学生讨论的十分热烈。接下来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可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对文中第一本书的理解。黑板上不完整的句子正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展现,但这时学生的思维还浮于表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做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然后教师继续提问“这本书让作者念念不忘,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从这一次的板书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教师继续进行启发“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最难忘”、“最珍贵”在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这一次学生已进入深层次的思维过程,也为高效课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思维能力培养在初中语文教育的应用
(一)重视设疑,引导思维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通过设置疑点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预习。例如,教师可在安排预习时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如“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请大家将我们学习过的文章列举出来,并归纳其主要内容。”,“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诱导了思维的发散。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层次结构强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思维,例如“第一段中“似乎”与“确凿”的使用是否冲突?”,“ 为什么作者要使用三个“也许是因为……”来表达。表达的内容又是什么。”。最后,教师要根据课文中的难点进行发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百草园?”,“为什么百草园是“我”那时的乐园?”。教师通过教学中疑点的设置,在教学活动中一步步的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判断、推理、总结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生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重视讨论,培养思维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课堂讨论之中完成信息相互之间的交流互通,激发自我的创新思维,并且学生的思维活动可经教师不断地评价和引导推向更高水平。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粗陋的一面,来反衬这位伟人眼睛中流露出的敏锐和深刻,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高。这时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托尔斯泰,去理解托尔斯泰容貌与眼睛的矛盾,正是其阶级身份与思想的矛盾。通过增设讨论环节,学生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结束语:
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还是高效课堂的打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善于设问和组织讨论这两点做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丽青.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J].科学导刊,2014,9.
关键词: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 应用
【分类号】G633.3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维能力的定义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认知与归纳其规律性的能力。人们具备思维能力后才能对事物产生客观的认知。通常教师以教学目标将思维能力分为条理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三大类,下文就这三种思维能力对现代学生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一)条理性思维
条理性思维能力是一种优秀的个人能力,秩序、整洁、清晰的思维能帮助人们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反过来说,無条理、混乱的思维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首要原因。条理性思维的能力,既受先天遗传的生理因素影响,也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任何信息,但是只有具备条理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很快在各种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意义的材料,排除无用的信息。
(二)综合性思维
综合性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将分散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其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个人素养都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对综合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本身作为一组无序的事实以无目标、无结构的形式存在,信息到知识的转化需要个人从接受、理解到内化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发挥作用。
(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才智能要求的必备素质,也是新课改大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创造性思维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敢于对教师的观点发出质疑,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低效
课堂提问教师获得教学反馈最直接的途径,是课堂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部分教师在提问时没有做到“有意义的问”和“有效率的问”。例如很多教师在提问之前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喜欢进行全班提问的方式,学生的答案往往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好”或“听懂了”。教师这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却毫无意义;或部分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在提问时有意识选择成绩好的学生,这样导致多数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无序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教学环节,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但是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没有掌握好讨论节奏,出现讨论过快或过慢两种极端。前者表现为学生在讨论时,教师没有给空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便立即要求分组讨论,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环节,并未达到实际效果。后者则表现为学生在讨论中七嘴八舌,教师没有管理好课堂秩序,课堂呈现混乱无序状,更不必谈讨论的高效。
三、思维能力培养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系统、科学的教育活动,许多教学实践已表明,学生后天思维能力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平台,教师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突出这一重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我的第一本书》一文中,牛汉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状态有天壤之别,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首先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说说看你们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这时课堂气氛已被调动,学生讨论的十分热烈。接下来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可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对文中第一本书的理解。黑板上不完整的句子正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展现,但这时学生的思维还浮于表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做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然后教师继续提问“这本书让作者念念不忘,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从这一次的板书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教师继续进行启发“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最难忘”、“最珍贵”在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这一次学生已进入深层次的思维过程,也为高效课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思维能力培养在初中语文教育的应用
(一)重视设疑,引导思维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通过设置疑点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预习。例如,教师可在安排预习时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如“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请大家将我们学习过的文章列举出来,并归纳其主要内容。”,“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诱导了思维的发散。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层次结构强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思维,例如“第一段中“似乎”与“确凿”的使用是否冲突?”,“ 为什么作者要使用三个“也许是因为……”来表达。表达的内容又是什么。”。最后,教师要根据课文中的难点进行发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百草园?”,“为什么百草园是“我”那时的乐园?”。教师通过教学中疑点的设置,在教学活动中一步步的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判断、推理、总结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生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重视讨论,培养思维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课堂讨论之中完成信息相互之间的交流互通,激发自我的创新思维,并且学生的思维活动可经教师不断地评价和引导推向更高水平。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粗陋的一面,来反衬这位伟人眼睛中流露出的敏锐和深刻,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高。这时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托尔斯泰,去理解托尔斯泰容貌与眼睛的矛盾,正是其阶级身份与思想的矛盾。通过增设讨论环节,学生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结束语:
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还是高效课堂的打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善于设问和组织讨论这两点做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丽青.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J].科学导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