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社会大众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了对精神层次方面的要求。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其文化教育、素质培养等受关注度逐渐提高。儿童剧作为文化傳播载体,可为儿童带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可充分提高儿童审美品位、文化素养。现阶段,儿童剧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好评度一般。其主要原因是尚未满足儿童心理需求。本文针对儿童剧演出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改善方法,旨在为儿童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儿童剧;观众;心理需求;质量品位
1.前言
儿童剧作为群体演出播放剧目,在20世纪便已流行。早期市场中,剧目种类较少,包括《小小画家》、《马兰花》等作品,对儿童成长具有极大影响。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儿童剧市场发展较快,关于儿童的影视剧、舞台剧逐渐增多,儿童动画也开始挤压戏剧发展空间。儿童剧市场十分活跃,但是整体好评度一般。从根源方面分析,主要是剧目不能满足观众内心更深程度的要求,在情感表达方面不够完善。因此,儿童剧的创作、演出中,需要加强观众心理想法、思维方面的捕捉,分析并想出完善策略,旨在提高观众儿童剧的演出效果。
2.儿童剧心理要求
2.1追求快乐感
精神学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观众来到剧场,投入时间、金钱、精力来观看儿童剧,主要目的是追求快乐,获得精神层次的满足。也许部分观众对儿童剧了解不多,主要是尝试心态来到剧场观看,但是有趣的情节极为重要,可快速抓住观众注意力,尤其是儿童的注意力。这也是观众追求快乐的本能。儿童一般年龄小,对深奥的舞台剧不能完全领会,太简单剧本又缺乏趣味性。因此需要保证儿童剧具有快乐、愉悦的特点,加强作品分工、作品内容与当代儿童生活联系的紧密度,让孩子在观看儿童剧中充分放松心情,获得快乐感。
2.2情感需要分析
与观众简单的快乐感相比,情感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追求。儿童虽然年龄小,但是如果能从儿童剧中获得情感需求,其作品的创作价值将大幅提升。现代社会虽然已经放开二胎政策,但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仍较高。加强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展现丰富的情感,方可打造更加优秀的舞台作品。与传统动画、广播剧不同,儿童剧是真人演讲,可更加逼真、更加生动,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更具特色。如果增加画面、情感方面的完善,可以让儿童得到慰藉,及时宣泄内心情感。为此,儿童剧的创作发展需要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深层次研究后方可更好的挖掘人物角色特点,实现与孩子更加深入的交流。
2.3认知的需求
认知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求知欲、探索心理方面的表达。人类总是会对未知事物更具探索精神。儿童剧创作中,需要设计合乎情理、意料之外的情节,加强戏剧精髓方面的考虑,增加舞台设计功能的完善,可充分增加观众求知欲。儿童剧面对主要观众是儿童,但是其设计内容不可以搞笑、浅薄内容为主,需要加强故事人物角色的塑造,打造更加丰盈的任务形象,以期充分满足观众对人、物的了解,保证剧情满足社会发展变化、认知理解方面的需求。戏剧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加强戏剧唱腔、戏剧元素的融入,可充分激起观众的求知欲、探索精神。
3.儿童剧改善方法分析
3.1提高儿童剧创作的针对性
儿童剧观众范围广,很重要需要考虑儿童,但是孩子们的年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增加儿童剧作品创作期间的精细化管理十分重要。提高作品的针对性建设。可进一步将儿童划分为幼儿、幼童、少年。其中幼儿、幼童可能更加关注趣味性、娱乐性,幼童对作品与生活会有初步认知,可联系简单事物,而少年会有更多的思维活动,对作品内部思想、表达意思会有深层次想法。需要结合儿童年龄、心理特点等进行作品的编排。
3.2加强娱乐性、思想性的统一
如前,儿童剧观众对快乐、愉悦感追求强烈。观众的认知、审美能力一般会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儿童剧需要考虑对社会变化的认知、对事物发展的了解,充分提高幼儿心理状态、思维方面等。另一方面,成人也可观看儿童剧,并反思与孩子相处的方法。一部优秀的儿童剧作品应该是可以引起探讨、思考的创作。
3.3增加表演中与观众的互动
儿童剧中可以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让儿童更深刻的体会作品精髓。幼儿世界里,表演者和舞台塑造角色是一样的,如果和表演人员互动,他们一般会认为是与塑造的人物进行交流,可满足儿童沟通层次的需求。这是儿童影视剧无法实现的。需要鼓励儿童剧开放式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儿童形成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儿童作品创作时,儿童剧的编剧需要加强对剧目的前期准备,保证儿童剧的题材满足当代儿童心理要求。为塑造人物赋予更加生动的形象,结合人物情感、心态等进行表演,保证儿童剧的娱乐性、文化性等达到预期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如意.浅论教育剧场形式儿童剧的创新性,独特性和重要性——由儿童剧《Luna 抗敏记》创作过程产生的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 宋宝珍.儿童剧:守望与审思兼谈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J].中国戏剧,2015(07):37-41
[3] 廖向红.探索现实题材儿童剧创作——导演儿童剧《特殊作业》有感[J].艺术评论,2013(06):27-30
【关键词】:儿童剧;观众;心理需求;质量品位
1.前言
儿童剧作为群体演出播放剧目,在20世纪便已流行。早期市场中,剧目种类较少,包括《小小画家》、《马兰花》等作品,对儿童成长具有极大影响。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儿童剧市场发展较快,关于儿童的影视剧、舞台剧逐渐增多,儿童动画也开始挤压戏剧发展空间。儿童剧市场十分活跃,但是整体好评度一般。从根源方面分析,主要是剧目不能满足观众内心更深程度的要求,在情感表达方面不够完善。因此,儿童剧的创作、演出中,需要加强观众心理想法、思维方面的捕捉,分析并想出完善策略,旨在提高观众儿童剧的演出效果。
2.儿童剧心理要求
2.1追求快乐感
精神学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观众来到剧场,投入时间、金钱、精力来观看儿童剧,主要目的是追求快乐,获得精神层次的满足。也许部分观众对儿童剧了解不多,主要是尝试心态来到剧场观看,但是有趣的情节极为重要,可快速抓住观众注意力,尤其是儿童的注意力。这也是观众追求快乐的本能。儿童一般年龄小,对深奥的舞台剧不能完全领会,太简单剧本又缺乏趣味性。因此需要保证儿童剧具有快乐、愉悦的特点,加强作品分工、作品内容与当代儿童生活联系的紧密度,让孩子在观看儿童剧中充分放松心情,获得快乐感。
2.2情感需要分析
与观众简单的快乐感相比,情感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追求。儿童虽然年龄小,但是如果能从儿童剧中获得情感需求,其作品的创作价值将大幅提升。现代社会虽然已经放开二胎政策,但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仍较高。加强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展现丰富的情感,方可打造更加优秀的舞台作品。与传统动画、广播剧不同,儿童剧是真人演讲,可更加逼真、更加生动,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更具特色。如果增加画面、情感方面的完善,可以让儿童得到慰藉,及时宣泄内心情感。为此,儿童剧的创作发展需要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深层次研究后方可更好的挖掘人物角色特点,实现与孩子更加深入的交流。
2.3认知的需求
认知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求知欲、探索心理方面的表达。人类总是会对未知事物更具探索精神。儿童剧创作中,需要设计合乎情理、意料之外的情节,加强戏剧精髓方面的考虑,增加舞台设计功能的完善,可充分增加观众求知欲。儿童剧面对主要观众是儿童,但是其设计内容不可以搞笑、浅薄内容为主,需要加强故事人物角色的塑造,打造更加丰盈的任务形象,以期充分满足观众对人、物的了解,保证剧情满足社会发展变化、认知理解方面的需求。戏剧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加强戏剧唱腔、戏剧元素的融入,可充分激起观众的求知欲、探索精神。
3.儿童剧改善方法分析
3.1提高儿童剧创作的针对性
儿童剧观众范围广,很重要需要考虑儿童,但是孩子们的年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增加儿童剧作品创作期间的精细化管理十分重要。提高作品的针对性建设。可进一步将儿童划分为幼儿、幼童、少年。其中幼儿、幼童可能更加关注趣味性、娱乐性,幼童对作品与生活会有初步认知,可联系简单事物,而少年会有更多的思维活动,对作品内部思想、表达意思会有深层次想法。需要结合儿童年龄、心理特点等进行作品的编排。
3.2加强娱乐性、思想性的统一
如前,儿童剧观众对快乐、愉悦感追求强烈。观众的认知、审美能力一般会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儿童剧需要考虑对社会变化的认知、对事物发展的了解,充分提高幼儿心理状态、思维方面等。另一方面,成人也可观看儿童剧,并反思与孩子相处的方法。一部优秀的儿童剧作品应该是可以引起探讨、思考的创作。
3.3增加表演中与观众的互动
儿童剧中可以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让儿童更深刻的体会作品精髓。幼儿世界里,表演者和舞台塑造角色是一样的,如果和表演人员互动,他们一般会认为是与塑造的人物进行交流,可满足儿童沟通层次的需求。这是儿童影视剧无法实现的。需要鼓励儿童剧开放式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儿童形成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儿童作品创作时,儿童剧的编剧需要加强对剧目的前期准备,保证儿童剧的题材满足当代儿童心理要求。为塑造人物赋予更加生动的形象,结合人物情感、心态等进行表演,保证儿童剧的娱乐性、文化性等达到预期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如意.浅论教育剧场形式儿童剧的创新性,独特性和重要性——由儿童剧《Luna 抗敏记》创作过程产生的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 宋宝珍.儿童剧:守望与审思兼谈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J].中国戏剧,2015(07):37-41
[3] 廖向红.探索现实题材儿童剧创作——导演儿童剧《特殊作业》有感[J].艺术评论,2013(0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