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妻妾成群》看苏童文学创作中的民俗学意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q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童在《妻妾成群》的文本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俗文化,起到描绘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是文学创作中“理性的”、“自觉的”民俗学意识。
  【关键词】:民俗文化;自觉;民俗学意识
  《妻妾成群》是当代作家苏童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讲述读了一年大学的颂莲因父亲自杀、家道中落而嫁入当地封建大家族陈氏为妾,陷入陈氏家族主人陈佐千和“妻妾成群”之间的爱恨情仇,揭示在“吃人社会”里女性的悲惨命运和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的衰落过程。“在文学创作层面,民俗学意识,既指一种引导创作主体从民俗角度切入来观察生活、发掘民俗的文化蕴涵的审美意识,又指创作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民俗风物的感知及由感知而生出的审美反映。”[1]1苏童在《妻妾成群》的文本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俗文化,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民俗学意识。他“自觉”的使用民俗文化作用于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一、描绘故事场景
  张紫晨在谈到建筑民俗时认为“我国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明清时期,各种园林艺術的发展,把中国古代建筑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2]小说中颂莲被抬进西侧后门时经过的月亮门,院子里的水井,后花园中的海棠树,大太太念经的佛堂以及蝶飞蝉停的紫藤花架,从结构布局到建筑艺术无不体现苏州园林特有的建筑风格,为故事的发生描绘了清晰的场景,营造故事氛围。
  二、塑造人物形象
  蚕桑经济是苏州一带的经济民俗,“蚕桑经济又衍生出刺绣、绎丝、织锦诸业, 精细的手工活计”[3],苏童在对小说人物进行塑造时常涉及丝绸、刺绣品等服饰,“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4]颂莲在进陈家门后穿上了粉绸旗袍和绣花拖鞋,与之前白衣黑裙的女学生形象造成反差,可以看出颂莲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拥有新潮思想的女性,骨子里还保留比较传统的观念。颂莲和陈家大少爷私会,两人因绣着龙凤图案的荷包引发争执,引出陈大少爷的隐疾,塑造了一个懦弱又悲剧的人物形象。三太太梅珊的出场大多数都伴随唱戏这一民间文化,利用戏曲的凄凉塑造梅珊这一多情又凄惨的人物形象。
  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出现往往还起着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体现小说主人公们的矛盾激化,掀起故事发展的高潮。
  (一)人生仪礼
  钟敬文谈到人生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5]颂莲进门走的是陈家花园西侧后门,“苏州清代的婚姻形态以明媒正娶的一夫一妻制为普遍形式,但也有童养婚、入赘、纳妾等婚姻形式存在”[6]故而作为小妾的颂莲不能走陈家正门,小说的开头便也由此开始。祝寿仪式也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仪礼,陈左仟的大寿要挂寿日灯笼,寿礼要用红缎带扎,陈左仟的两个孩子打碎了花瓶,在寿日这天是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从而引发了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矛盾激化,掀起故事高潮。
  (二)家庭与家族民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自人类形成以来,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最古老而又最普遍的互动关系就是家庭。男女赖此而结合,后代赖此而延续,亲属赖此而确立,分工赖此而产生,社会组织亦赖此而奠定了基础。”[7]家庭,是以姻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形成不同的家庭模式,从而生发出不同的家庭民俗。而从许多家庭因血缘与姻缘的组合而成的家族也会形成家族的民俗。小说情节始终以潜在的封建大家族制度为中心发展,“夫为妻纲”的太太们始终围绕陈左仟这个家族主人展开斗争,太太们甚至婢女都使出浑身解数求得陈左仟的宠爱和欢心,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房事和怀孕相关的故事情节,表明在乡土中国子嗣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血缘。
  (三)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是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民众会依照这些岁时、节时进行相关的活动。文中除了描写过年时会杀猪宰牛搬运年货外,最细致的描写当属过重阳节。
  陈府过重阳节,花匠把菊花盆搬到一起组成了“福、禄、寿、喜”四个字,主人公们则进行赏菊。借助重阳节赏菊这一民俗,颂莲和陈大少爷开始有了交集,也由此使颂莲和陈大少爷产生了暧昧的情愫,为后文两人的相恋到矛盾做铺垫。
  (四)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自古都有对自然物、自然力等的崇拜,认为“万物有灵”,通过借助外力达到祈福、消灾、诅咒等目的。“模仿巫术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古代墓葬陶木俑以代替真人殉葬的做法便含有这种用相似类同的事物施行巫术的特点。在民间巫术中有“替身法”,正属于这种手段。”[8]小说中颂莲在雁儿的房中发现了一个扎着针的写着自己名字的小布人,在马桶里发现皱成一团的草纸上用黑红色的血画着自己的画像,使颂莲和婢女雁儿之间剧烈争吵,矛盾激化,推动雁儿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也暗示颂莲发疯的不幸结局。
  “理性文学民俗学意识是自觉文学民俗学意识,主要表现为感知主体对感知客体进行理性的深度把握,如感知主体对被感知对象进行考察、分析等——既考察民俗的外在形态,又观照民俗的内涵,对民俗内涵的观照往往是感知活动的重心所在。”[1]2苏童正确的把握民俗的外在形态和内涵,在《妻妾成群》的文本创作中借助苏州一带民俗文化起到描绘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是文学创作中“理性的”、“自觉的”民俗学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水涛.江胜清.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83-85.
  [2]王国荣.曹维劲.20世纪中国学术名著精华[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386.
  [3]李明.从生态民俗角度比较明清苏州与徽州的区域民俗文化[J].民俗研究,2006.(1):155.
  [4]吴忠军.赵耀.中外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19.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6.
  [6]朱慧玲.郭自叶.试论《浮生六记》的苏州民俗文化[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44.
  [7]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4.
  [8]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277页.
其他文献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全面改革,阶级意识淡化,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将审视的目光移向了生命个体,她们开始注重写私人生活经验和感悟,形成了重视身体性别差异的先锋派写作潮流。女性诗人也有了鲜明的性别观念,开始运用躯体感受进行诗歌创作,作品围绕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展开,借用女性的身体变化抒写对外部世界的生命体验,试图完成对男权文化的解构。1984年翟永明发表的组诗《女人》及序言《黑夜的意识》,以神秘的女性诗歌
期刊
【摘要】:西西的成名作《像我一样的女子》,用细腻的女性视角、冷静而又淡然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在殡仪馆做化妆师的女子在咖啡室等待她的恋人一起参观她工作地方时的内心独白,作品既体现了当代女性被压抑的生存尴尬,又体现出坚守自我、敢于反抗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生存困境。  女性作為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女性生存的艰难处境也尤为明显,主人公“我”是一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思的人,习惯保持沉默
期刊
【摘要】:李贺鬼诗虽然数量不多,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鬼诗的写作主要集中在诗人三次求仕的过程中。从初入长安到任职朝廷再到潞州失意,三次鬼诗创作的侧重点不同,情感随之变化。这些鬼诗的创作却从宏观上勾勒出李贺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李贺;鬼诗;宏观逻辑  宋祁在《李贺传》中道:“李白仙才,长吉鬼才。”不仅因为李贺诗歌风格冷艳怪奇,还因为李贺的鬼诗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李贺留下的240多首诗歌中,鬼诗
期刊
【摘要】:韦斯特的《蝗灾之日》与鲁迅的《呐喊》具有相同的元素:韦斯特极力唤醒沉溺于荒谬的美国梦下的人们,他那无比敏锐的目光不仅看到了大众的苦难,还看到了苦难中的幻灭和幻灭中的荒诞;而鲁迅在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下试图从麻木中唤醒国民,《呐喊》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韦斯特与鲁迅笔下的主
期刊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其词作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生活状态在词作中也可见其风格迥异。本文从文化环境浅析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变化。  【关键词】:李清照;文化背景;南渡;风格变化  诗词是华夏的生活侧面,几乎包含了生活各个方面,如祭祀、劳作、射猎、婚嫁、卜卦等等,中华文化也是诗词的文化。乃至从世界各地看,诗歌也是历史文化最好
期刊
【摘要】:《巧团圆》于康熙七年(1668年)脱稿,是唯一一部李渔在家班女乐存在期间创作的戏曲,其创作深受家班女乐实践活动的影响。李渔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王骥德的《曲律》等的理论成果,并且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家班舞台实践经验,以舞台演出效果和观众这两个为核心出发点,认为戏曲创作是专为舞台演出的。与李渔的其它戏曲相比,《巧团圆》在语言音律上具有独特的舞台性。  【关键词】:《巧团圆
期刊
【摘要】:《聊斋志异》一书有近五百个故事,其中三分之一写到因果报应,除此之外,还有近四十篇作品写到僧侣生活或涉及到僧侣的有关活动。蒲松龄相信因果报应思想,认为“福善祸淫,天之常道”,他在《聊斋志异》中,一再宣扬因果循环,生死轮回,善恶终有报,或报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报于数世,或报于自身,或报于父母子孙,总之,“人生业果,饮啄必报”。本文重点分析了《聊斋志异》中果报思想的体现,以及果报思想对于《聊
期刊
【摘要】:即兴表演不同于现有的舞蹈组合,要求其规范性,它更重要的是让舞蹈演员随心舞蹈,开发舞蹈演员自身潜质,本文在对即兴表演讲述中,进一步指出了即兴表演在创编中的运用,有利于舞蹈表现力的体现,有利于对演员想象力的丰富和灵感的启发,就像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舞蹈的发展更是这样,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就需要我们在即兴中发现新的血液,从而推动一个个新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即兴表演 ;舞
期刊
【摘要】:文学史的写作以及文学史学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焦点。在长期以男性中心主义为主导的话语权利中,女性文学史的编纂由于史观的陈旧和史料的薄弱,长期以来呈现出的一种缺失状态。女性写作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历经了三次女性主义“高潮”,然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学史观的裂变与阵痛。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观,尽管其文化立场不同、叙述观点各异、文本形态多样,却充分显示
期刊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在设计环境领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实用艺术与大众化艺术的有机融,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需求和理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形势对环境艺术的设计也产生着深远影响,求新求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要求已经跨越了人们对环境生存的要求,而晋升到精神层面,表现出特有的个性化。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个性化 以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