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93例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方法:对93例确认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点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均为母乳喂养者,临床主要为哭闹、呕吐、进行性面色苍黄、抽搐、昏迷。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结论:正确预防、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发生率。
  关键词 维生素K缺乏 临床分析
  
  资料和方法
  
  2000年7月~2005年12月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93例,男59例(63.44%),女34例(36.56%),男∶女=1.735∶1。<30天1例,1~3个月82例,>3个月10例。早产儿21例,足月儿72例,均为母乳喂养儿,其中母乳加米粉喂养者10例,且其母哺乳期少进食青菜(不良喂养史6例)。大部分为农村地区,既往无出血史,无家族史。均未使用过维生素K1。发病前因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服用抗生素18例,腹泻25例,皮肤发黄者18例,发热者18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2天。
  临床表现:主要主诉以哭闹不安、呕吐、进行性面色苍黄为首发症状。其中哭闹不安93例,占100%,呕吐82例,面色苍白93例。针刺部位出血不止30例,口腔出血5例,消化道出血13例,脐部出血1例,皮肤瘀斑3例,血尿1例。抽搐、不省人事48例,5例出现脑疝。18例合并婴儿肝炎综合征。体查均有皮肤苍白、黄染。其他体征有神智不清,前囟饱满紧张,双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双瞳孔不等大、不等圆,双眼裂不等大,局部皮肤黏膜渗血,肝脏增大等。
  诊断标准:①生后8天~3个月突然起病;②母乳喂养儿,生后未给维生素K;③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④给予维生素K治疗后出血停止;⑤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3秒以上。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有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其中Hb~12g/L 17例,~9g/L 62例,~6g/L 14例。血小板正常范围内。止凝血功能PT、PTT均延长。肝功能检查82例,ALT升高大于80U/L 22例,ALP升高大于150U/L 72例,TBIL升高大于20μmol/L 60例,大于34μmol/L 48例,DBIL大于6μmol/L 82例。电解质检查82例中血钠降低41例,血钙降低13例,血钾升高5例,血磷升高18例。24例查TORCH,其中CMV-IgG(+)12例,CMV-IgM(+)6例,RV-IgG(+)6例。头颅CT检查58例,均有不同程度颅内出血(62.3%):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硬膜下出血3例,实质内出血28例,脑室内出血16例,两个部位以上出血者16例。
  
  结 果
  
  全部病例入院后均给予维生素K110mg静脉注射,连用1~5天。40例输新鲜血活血浆10~20ml/(kg·日),同时应用20%甘露醇2.5~5mg/kg每3~6小时静推脱水,速尿、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抽搐者予安定鲁米那抗惊厥治疗,抽搐停止后应用维生素B6、 CDPC、脑活素、GM-1等药营养脑神经治疗。
  预后情况:经治疗后死亡6例,自动出院27例(37.6%),好转24例(25.8%),痊愈34例(36.56%)。随访20例,其中智力低下5例,癫痫4例,脑瘫2例,不遗留后遗症9例。
  
  讨 论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迟发性(Late VKDB)是指出生后8天以上,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5%~100%。病死率高达25%,约50%遗留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等神经损害。因婴儿脑发育迅速、血管周围组织改变快,故易引起颅内出血。因新生儿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尚未成熟,凝血因子在新生儿期仅为正常成人的30%~60%,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婴儿肝内维生素K储存量低,母乳维生素K浓度低,仅为1~15mg/L(牛乳为60μg/L)。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充分建立。母乳喂养儿肠道以乳酸杆菌为主,该菌不能合成维生素K,故维生素K合成不足。婴儿肝胆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肠道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均可诱发此病。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大多发生在农村、母乳喂养儿,且乳母少进食青菜,颅内出血发生率高达65%~100%,预后不良,大多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应在广大农村开展宣传教育,科学喂养,及时补充维生素K进行干预,及早发现,可大大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及后遗症率。有研究表明,预防性用药可有效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亚临床肝功能损害史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不良,故肌肉注射效果更佳。
  全国维生素K缺乏协作组提出的预防措施:①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1 2.5~5mg;②单纯母乳喂养者除改善母亲饮食外,婴儿每10天补充维生素K1 2.5mg,共10次;③分娩前服用抗凝血药物的孕妇分娩前2~4周开始服用维生素K10mg;④小婴儿如发生感染、腹泻、服用抗生素、肝脏疾病等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⑤纯母乳喂养儿生后3周开始监测PIVKA-Ⅱ水平,早期发现及时补充维生素K。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780-782
  2 廖建湘.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中国实用儿杂志,2005,3:133-135
  3 张会丰,王卫平.认识和警觉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5-6
  4 林超琼,梁友玲,王娟,等.婴儿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临床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2):85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我科在2006年靜脉注射加替沙星,共有3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疾病为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肠炎、附件炎、盆腔炎、疥、痈等。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20~75岁。  方法:将加替沙星注射液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加替沙星的使用有关,在首次用药后即出现反应,时间分布为用药后10~50分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胫腓骨骨折以手法复位加外固定达到对位准确、稳固的作用。方法:60例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的病人,手法复位后在局麻下(或强化局麻下)穿针、外固定。结果:全组解剖复位达65%,其余能达到功能复位,离床活动早(2~10天),无感染,标准评价优40例,良12例,可8例。结论: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架固定,固定准确,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手法复位 外固定架固定。    资料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FOLF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将晚期大肠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应用FOLFOX方案:奥沙利铂(L-OHP)130mg/m2静滴2小时,第1天,甲酰四氢叶酸钙(CF)200mg/m2静滴2小时,第1~5天, 5-氟脲嘧啶(5-Fu)300mg/m2静滴6~8小时,第1~5天,21天为1个周期。对照组采用5-Fu +CF方案:用法、用量同上
期刊
摘 要 目的:重视单纯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后膀胱内积液形成,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对6例单纯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后患者定期行导尿治疗,做尿细菌培养及对症治疗。结果:6例患者膀胱内形成积液首次30~125ml(平均53.42ml),以后导尿时膀胱积液形成约20~45ml(平均27.4ml),出现临床感染症状2例,感染控制后定期行导尿治疗,症状缓急。结论:单纯行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的患者,膀胱旷置后会
期刊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0月~2006年10月胆囊结石或胆囊良性病变109例,男22例,女87例,年龄30~74岁;其中胆囊结石4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8例),胆囊息肉67例。既往下腹部手术史21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32例。  手术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常规四孔法胆囊切除术,腹腔CO2冲气压力设定为14mmHg,手术时间35~120分钟,平均6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3~2006年我院收治11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男7例,女4例,年龄16~5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15小时;受伤原因:交通事故造成挤压伤5例,坠落伤4例,撞击伤2例;损伤部位:水平段6例,升部4例,降段1例。其中单纯性十二指肠损伤5例,合并肝破裂1例,合并肾损伤1例,合并其他损伤3例。  治疗及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进行十二指肠胃肠减压。其中单纯性十二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电离子治疗仪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例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20例中痊愈15例,占75%;好转4例,占20%;无效1例,占5%;总有效率95%。结论:电离子治疗仪治疗宫颈腐烂是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方法,适合于山区经济落后,设备简陋的县、乡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  关键词 电离子治疗 宫颈糜烂 临床病理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
期刊
摘 要 目的:比较NP方案和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以及毒性反应。方法:选择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NP方案治疗(NVB+DDP),B组接受GP方案治疗(GEM+DDP)。 结果:AB两组有效率分别为36.1%、40.6%,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结论:NP方案和GP方案均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外阴瘙痒患者86例,年龄16~55岁,平均29.0±3.2岁。已婚70例,未婚16例,初诊50例,反复发作36例,城市居民32例,其他54例。  诊断:根据外阴皮肤黏膜瘙痒、疼痛、烧灼等,局部常有抓痕,慢性炎症可使皮肤增厚、粗糙、皲裂等典型临床特征,就可以确诊。不典型病例需结合阴道分泌物悬液镜检,宫颈分泌物涂片检查、醋酸白实验等,伴焦虑者根据哈密顿(HAMA)焦虑量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的病因及其相关因素,寻找正确的处理方法,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对羊水过少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羊水过少高发于孕40周后;B超对羊水量的估计准确率达94%,提示可作为及时发现羊水过少的可靠方法。羊水过少出现最多的妊娠并发症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结论:羊水过少确诊后适时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为宜。  关键词 羊水过少 羊水指数(AFI) 围产儿 新生儿窒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