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即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其实体育除了保持健康、增强体质之处,就是运动美,可以归为美育了。在谈美育之前我想先说说智育和德育。智育,这个在应试教育的专制下的宠儿,地位被提高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程度。只要有考试,智育的重要性即便不被强调,也会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大大地体现。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对此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不必赘述。
再说说德育。“德智体美”中,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因而每所学校都强调把德育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几乎每个人都接受了德育挂帅的学校教育,但经过这么多年,对社会风气的埋怨并不见少。“雷锋同志”也并未感觉越来越多。反之,在这个被实用利害网笼罩的现世中,我们感到更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更难应酬了,许多人在迷信和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摇摆不定。可见,人心的改变并非道德教育可以完全解决的。
说到这儿,不要以为我在讥讽我们的德育和智育工作,我们的教育怎能少的了它们。只是我们太过分强调它们,而把美育给挤到一边去了。学校的音体美课被所谓的“正”课挤占,便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有一句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就恰恰体现了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德育就是让我们向善,智育教给我们有求真的科学态度。现在的德育和智育工作更倾向于理智方面。我們都知道,人不仅有智商还有情商,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情商往往比智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美育在发展情商方面有着德育和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老先生所言“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美育不仅仅是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成为大写的人,更有着在当今社会中做人必需的现实意义。朱老先生曾言,“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经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记得我曾读过一篇故事,那是发生在二战中刚刚战败的德国,两个美国大兵在满目疮痍、被炸成废墟的柏林市区散步,其中一个美国大兵问另一个:“你觉得这个国家还有崛起的希望吗”?另一个回答:“当然有。刚才我们经过一个无家可归的难民临时搭建的帐篷时,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一朵花插在桌子上的花瓶里吗?在这样的情形下仍然有对美追求的民族怎么会沉沦”?
二战后的德国不仅实现了和平统一,更一跃成为在许多领域都领先的世界强国,印证了那个美国大兵的预言。再仔细想想,美学先驱席勒和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能出现在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民族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不用说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歌德、海涅、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贝多芬……,德国被称作「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家」自有其道理所在。那个美国大兵能从一朵花上看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非同一般。
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只知道求温饱而缺乏美感修养的学生。没有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没有应有的美育,我们的孩子将来在这个满是功利的社会中只是生存或是生活的“苟且者”,而不是真正地生活;更可怕的是,没有应有的美育,就可能会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来填补这个教育的空缺,泡网吧或做一些不良事情的学生将会更多。
在1932年,当朱光潜老先生听说有些青年人或因天灾人祸而废学,或正忙于高官厚禄、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时,比听到日本出兵东三省和轰炸淞沪更让他伤心。在此情形下,朱老先生才抱着一颗拯救民族国家未来之心写下了美学名著《谈美》这本书。
如果我们还不能让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民族的未来恐怕远比丢几个东三省的损失更大。加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一定会拯救我们更多的孩子,一定会让我们的民族更有希望。
再说说德育。“德智体美”中,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因而每所学校都强调把德育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几乎每个人都接受了德育挂帅的学校教育,但经过这么多年,对社会风气的埋怨并不见少。“雷锋同志”也并未感觉越来越多。反之,在这个被实用利害网笼罩的现世中,我们感到更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更难应酬了,许多人在迷信和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摇摆不定。可见,人心的改变并非道德教育可以完全解决的。
说到这儿,不要以为我在讥讽我们的德育和智育工作,我们的教育怎能少的了它们。只是我们太过分强调它们,而把美育给挤到一边去了。学校的音体美课被所谓的“正”课挤占,便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有一句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就恰恰体现了教育就是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德育就是让我们向善,智育教给我们有求真的科学态度。现在的德育和智育工作更倾向于理智方面。我們都知道,人不仅有智商还有情商,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情商往往比智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美育在发展情商方面有着德育和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老先生所言“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美育不仅仅是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成为大写的人,更有着在当今社会中做人必需的现实意义。朱老先生曾言,“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经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记得我曾读过一篇故事,那是发生在二战中刚刚战败的德国,两个美国大兵在满目疮痍、被炸成废墟的柏林市区散步,其中一个美国大兵问另一个:“你觉得这个国家还有崛起的希望吗”?另一个回答:“当然有。刚才我们经过一个无家可归的难民临时搭建的帐篷时,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一朵花插在桌子上的花瓶里吗?在这样的情形下仍然有对美追求的民族怎么会沉沦”?
二战后的德国不仅实现了和平统一,更一跃成为在许多领域都领先的世界强国,印证了那个美国大兵的预言。再仔细想想,美学先驱席勒和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能出现在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民族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不用说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歌德、海涅、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贝多芬……,德国被称作「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家」自有其道理所在。那个美国大兵能从一朵花上看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非同一般。
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只知道求温饱而缺乏美感修养的学生。没有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没有应有的美育,我们的孩子将来在这个满是功利的社会中只是生存或是生活的“苟且者”,而不是真正地生活;更可怕的是,没有应有的美育,就可能会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来填补这个教育的空缺,泡网吧或做一些不良事情的学生将会更多。
在1932年,当朱光潜老先生听说有些青年人或因天灾人祸而废学,或正忙于高官厚禄、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时,比听到日本出兵东三省和轰炸淞沪更让他伤心。在此情形下,朱老先生才抱着一颗拯救民族国家未来之心写下了美学名著《谈美》这本书。
如果我们还不能让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民族的未来恐怕远比丢几个东三省的损失更大。加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一定会拯救我们更多的孩子,一定会让我们的民族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