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历史学科简单的被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高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4)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需要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材料得到自己的历史观点,作到“论从式出”。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學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例如:《“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课,课前让同学们做好社会小调查,调查内容为:访问老一辈人,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整理下来。另外,通过采访老人、查找图书资料、查找网上资料、访问文物古迹管理部门等方式,调查在“文革”中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文物古迹遭到了破坏?后来又是怎样修复的?调查后,由小组长统一撰写调查报告,上课后,由各组分别展示调查结果,宣读调查报告,这样不仅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而且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深入了解了“文革”时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培养分析社会历史的能力。
由以上的观点来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愿意学历史;要以历史史料为依托,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教师需要充足的准备、精彩而饱含激情地语言感染学生,深刻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水平,多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感觉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有高效的课堂,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4)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需要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材料得到自己的历史观点,作到“论从式出”。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學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例如:《“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课,课前让同学们做好社会小调查,调查内容为:访问老一辈人,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整理下来。另外,通过采访老人、查找图书资料、查找网上资料、访问文物古迹管理部门等方式,调查在“文革”中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文物古迹遭到了破坏?后来又是怎样修复的?调查后,由小组长统一撰写调查报告,上课后,由各组分别展示调查结果,宣读调查报告,这样不仅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而且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深入了解了“文革”时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培养分析社会历史的能力。
由以上的观点来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愿意学历史;要以历史史料为依托,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教师需要充足的准备、精彩而饱含激情地语言感染学生,深刻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水平,多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感觉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有高效的课堂,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