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小学科学这門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个性,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增强学生创造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的思维。我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降落伞》的教学中,采用开展竞赛的方法。首先学生准备好手绢、塑料布、螺母、细绳、剪刀,向学生提出竞赛要求:“比一比,哪组制作的降落伞科学实用。”学生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讨论验证,团结协作,发现了降落伞的规律,创造出各种形态的降落伞气氛相当热烈。这样寓问题于竞赛中,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兴趣发展上升到志趣。学生有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探索,提高科学素质。
二、学生敢问,乐问,培养创造个性
发现问题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提问,可以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不完善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暖气片上,试试能否听到远处敲击传来的声音,然后让他们发表见解。有的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敲击声?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和不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相不相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宇宙里有没有外星人?天为什么是蓝的?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如为什么人要吃饭?要珍惜这可贵的“灵动之气”,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这样才能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课堂民主,使学生敢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学困生也要给他们说的机会,并且适当给予鼓励。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
四、学生随意想象,培养有个性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像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因此,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亮上去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那些装备?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要接一个氧气袋,我想制造一种象气球一样的压缩氧气件;还有的说:月亮上没有大气压,引力也很小,我就把食物、水压缩后装在胸前,要吃喝就用手捏一下……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评价得体肯定,让学生体验到创新乐趣
要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有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制作保温杯时,有的学生说:“要使水凉得慢些,就得用保温的材料制作”,我鼓励他说:“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一句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
总之,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增强学生创造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注意力、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积极的思维。我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降落伞》的教学中,采用开展竞赛的方法。首先学生准备好手绢、塑料布、螺母、细绳、剪刀,向学生提出竞赛要求:“比一比,哪组制作的降落伞科学实用。”学生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讨论验证,团结协作,发现了降落伞的规律,创造出各种形态的降落伞气氛相当热烈。这样寓问题于竞赛中,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兴趣发展上升到志趣。学生有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探索,提高科学素质。
二、学生敢问,乐问,培养创造个性
发现问题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提问,可以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不完善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暖气片上,试试能否听到远处敲击传来的声音,然后让他们发表见解。有的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敲击声?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和不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相不相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宇宙里有没有外星人?天为什么是蓝的?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如为什么人要吃饭?要珍惜这可贵的“灵动之气”,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这样才能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课堂民主,使学生敢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学困生也要给他们说的机会,并且适当给予鼓励。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
四、学生随意想象,培养有个性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像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因此,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亮上去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那些装备?同学们真的当起了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要接一个氧气袋,我想制造一种象气球一样的压缩氧气件;还有的说:月亮上没有大气压,引力也很小,我就把食物、水压缩后装在胸前,要吃喝就用手捏一下……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评价得体肯定,让学生体验到创新乐趣
要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有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制作保温杯时,有的学生说:“要使水凉得慢些,就得用保温的材料制作”,我鼓励他说:“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一句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
总之,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