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杨静静,女,汉,江苏淮安,中二,本科,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046-01
问题意识,简单说来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在中小学阶段,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阻碍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时间的有限,学生性格的差异,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考试机制的存在等方面。所以,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禁锢中,已经逐渐缺失了问问题的能力,即使有问题也难以问出口。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问题,一种怀疑、困惑的心态随着沉默已经得不到处理,于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退化。
据笔者教学经验总结,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往往属于碎片化的状态。在平日的积累中,学生还不能达到有组织地归类,进行框架的构建。更不能说是有意识地使问问题的思维得到发展。
普通的中考或会考考题学生只会去适应固定的考点,而不会分析,加以利用。学生也不会反思,更不能有问题的加工与探索。而笔者的方式则主要有三种:一种让学生分成8—9个组,每个组以竞争的方式给对方小组出难题。另一种则让某个班每个学生每人出一道题,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十题编入其他班学生要考的试卷中。第三种方式是提供给学生一系列中考题或会考题,学生需在原题上进行改动,同样投票选出最佳改编题编入之后的考试中。三种方式各有特点,但整体上都能激活学生大脑,让学生更多学会用大脑思考、判断、推理。这便是问题意识产生并积累的过程。
一、在出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学生的以下两个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1、让学生思维能够由表象向具向发展,提高到另一个层次
思维是一种探究活动,问问题的最先触动便是大脑对已知事物的表层印象被启动。特别像初中地理这样的学科,在试题中,学生最多接触到的是地图,地图需要学生的大量信息分析与读取。如提供学生一张地形图,学生便会引导自己分析、推理来从地图中来解读信息。于是会问自己,在地形图上我看到了等高线,等高线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为什么有些等高线是弯曲的?有些等高线是平直的?又为什么有些等高线很密集,有些则相反?这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于是就会有从表象纳入转向深度具体化,这便是另一个层次的到达。
2、学生在出试题时,会不断创新问题圈,使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
在初中地理授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时间不长。这样的课堂效率并不高效。如果让学生课堂做一份试卷,虽然注意力比较集中,但多数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可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现场创作地理试题,教师表示需要汇总他们各组优秀试题,并拼出完整的试卷,学生热情迅速被启动。大脑中各种信自己被有意识地调动起来,为了难倒其他同学,他们会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将自己不明确的信息强化,并以试题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如何在出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笔者对这些问题意识也作了一些分类,通过研究、分析、开拓试题,可以让学生塑造出强大的问题体系。
1、热点型问题加工意识
提供一段时事材料,让每一组的同学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这需要每个同学在强大的知识体系下,通力合作,将自己的问题与小组其他同学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更加强大的逻辑思维,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复习的习得过程的体验。
例如提供材料: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短短两句话,学生先有了概念问题的意识。于是,学生首先会想去了解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的区别,这一带一路的空间定位是马上要作出的思维跳跃。围绕这段材料同学的问题思维出现了以下汇总。
学生会根据已经建构的思维体系,不断加工得到的信息,从而作出更有深度的表达,无论是对出题者还是做题者来说都是思想的解放。
2、知识型问题整理意识
初中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考试对学生的限制作用也不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在复习状态下单调地进行知识点的罗列,学生会感到十分烦燥,完成任务的信心也大打折扣。但是让学生根据要求改编或对题目创新,特别是小组间引进强烈的出题机制,看哪一小组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竞争期望能够成为动力载体。这样既能使一些概念化的枯燥地理知识点生动起来,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漏洞。
3、综合型问题延伸意识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融合出题的过程中也能领悟地理学习的综合性原则。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渐趋显现出来。综合的问题意识在不断提升中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帮助。地理会考题中显现出大量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设计出侧重点不同的选择判断题,学会延伸知识、拓展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如此,还强化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追本溯源,思辨是更高级的问题意识的表现。
4、 方法型问题迁移意识
为了提高初中地理会考復习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重视对方法的归纳与总结。比如自然地理选择题及时总结解题技巧、归纳自然地理答题思路等。这种问题意识的提高尤其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会根据已出区域来类比其他区域,两个差异较大的区域能否放在一道选择题来出题?两道相似的题目中是否可以用相同的思考方式来应答?在深思熟虑之后,学生获得比讲授型的课程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渐深谙出题人的思路,对自身成绩的提高也志在必得。
例如:(原题)青藏地区青稞、小麦等单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气温较低 B、大气洁净,透明度高
C、河湖众多,雨水充足 D、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学生改编)新疆地区瓜果香甜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低,气温高 B、大气降水多,水源充足
C、日照足,昼夜温差大 D、加了催甜素
从改编题可以看出,学生在原题上找到了出题人的思路,并加入了自己的问题原素。由青藏地区迁移到西北地区,经历了地形、气候、水源等问题的构建到解决再到迁移的过程。
在考题中不难见到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逐级呈现在试卷上。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人的思维起源于问题。而且在传统授课中也提倡对学生进行有梯度、有层级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出这样的考题对学生的思维又是极大的考验。建议教师在复习课上能够应用梯度型以及多图型案例不断激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复习地理的兴趣。以此拓宽学生思考的维度,刷新学生的地理问题系统,奠定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046-01
问题意识,简单说来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在中小学阶段,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阻碍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时间的有限,学生性格的差异,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考试机制的存在等方面。所以,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禁锢中,已经逐渐缺失了问问题的能力,即使有问题也难以问出口。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问题,一种怀疑、困惑的心态随着沉默已经得不到处理,于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退化。
据笔者教学经验总结,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往往属于碎片化的状态。在平日的积累中,学生还不能达到有组织地归类,进行框架的构建。更不能说是有意识地使问问题的思维得到发展。
普通的中考或会考考题学生只会去适应固定的考点,而不会分析,加以利用。学生也不会反思,更不能有问题的加工与探索。而笔者的方式则主要有三种:一种让学生分成8—9个组,每个组以竞争的方式给对方小组出难题。另一种则让某个班每个学生每人出一道题,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十题编入其他班学生要考的试卷中。第三种方式是提供给学生一系列中考题或会考题,学生需在原题上进行改动,同样投票选出最佳改编题编入之后的考试中。三种方式各有特点,但整体上都能激活学生大脑,让学生更多学会用大脑思考、判断、推理。这便是问题意识产生并积累的过程。
一、在出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学生的以下两个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1、让学生思维能够由表象向具向发展,提高到另一个层次
思维是一种探究活动,问问题的最先触动便是大脑对已知事物的表层印象被启动。特别像初中地理这样的学科,在试题中,学生最多接触到的是地图,地图需要学生的大量信息分析与读取。如提供学生一张地形图,学生便会引导自己分析、推理来从地图中来解读信息。于是会问自己,在地形图上我看到了等高线,等高线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为什么有些等高线是弯曲的?有些等高线是平直的?又为什么有些等高线很密集,有些则相反?这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于是就会有从表象纳入转向深度具体化,这便是另一个层次的到达。
2、学生在出试题时,会不断创新问题圈,使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
在初中地理授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时间不长。这样的课堂效率并不高效。如果让学生课堂做一份试卷,虽然注意力比较集中,但多数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可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现场创作地理试题,教师表示需要汇总他们各组优秀试题,并拼出完整的试卷,学生热情迅速被启动。大脑中各种信自己被有意识地调动起来,为了难倒其他同学,他们会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将自己不明确的信息强化,并以试题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如何在出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笔者对这些问题意识也作了一些分类,通过研究、分析、开拓试题,可以让学生塑造出强大的问题体系。
1、热点型问题加工意识
提供一段时事材料,让每一组的同学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这需要每个同学在强大的知识体系下,通力合作,将自己的问题与小组其他同学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更加强大的逻辑思维,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复习的习得过程的体验。
例如提供材料: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短短两句话,学生先有了概念问题的意识。于是,学生首先会想去了解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的区别,这一带一路的空间定位是马上要作出的思维跳跃。围绕这段材料同学的问题思维出现了以下汇总。
学生会根据已经建构的思维体系,不断加工得到的信息,从而作出更有深度的表达,无论是对出题者还是做题者来说都是思想的解放。
2、知识型问题整理意识
初中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考试对学生的限制作用也不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在复习状态下单调地进行知识点的罗列,学生会感到十分烦燥,完成任务的信心也大打折扣。但是让学生根据要求改编或对题目创新,特别是小组间引进强烈的出题机制,看哪一小组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竞争期望能够成为动力载体。这样既能使一些概念化的枯燥地理知识点生动起来,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漏洞。
3、综合型问题延伸意识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融合出题的过程中也能领悟地理学习的综合性原则。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渐趋显现出来。综合的问题意识在不断提升中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帮助。地理会考题中显现出大量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设计出侧重点不同的选择判断题,学会延伸知识、拓展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如此,还强化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追本溯源,思辨是更高级的问题意识的表现。
4、 方法型问题迁移意识
为了提高初中地理会考復习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重视对方法的归纳与总结。比如自然地理选择题及时总结解题技巧、归纳自然地理答题思路等。这种问题意识的提高尤其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会根据已出区域来类比其他区域,两个差异较大的区域能否放在一道选择题来出题?两道相似的题目中是否可以用相同的思考方式来应答?在深思熟虑之后,学生获得比讲授型的课程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渐深谙出题人的思路,对自身成绩的提高也志在必得。
例如:(原题)青藏地区青稞、小麦等单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气温较低 B、大气洁净,透明度高
C、河湖众多,雨水充足 D、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学生改编)新疆地区瓜果香甜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低,气温高 B、大气降水多,水源充足
C、日照足,昼夜温差大 D、加了催甜素
从改编题可以看出,学生在原题上找到了出题人的思路,并加入了自己的问题原素。由青藏地区迁移到西北地区,经历了地形、气候、水源等问题的构建到解决再到迁移的过程。
在考题中不难见到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逐级呈现在试卷上。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人的思维起源于问题。而且在传统授课中也提倡对学生进行有梯度、有层级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出这样的考题对学生的思维又是极大的考验。建议教师在复习课上能够应用梯度型以及多图型案例不断激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复习地理的兴趣。以此拓宽学生思考的维度,刷新学生的地理问题系统,奠定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