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此外,好的问题还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思路定向、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等作用。只有我们了解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重视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设计技巧:
一、 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举兴起了小手 “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 “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的怀才不遇的隐士”。 “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在山里的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学生的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巧用变化,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马卡连柯说:“教育學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十分感兴趣,很快找出了他的几次变化,但此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他狡猾、善变。为了能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能说出奥楚蔑洛夫的“宗”是什么吗?我认为如果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揭示了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实质。小说《驿路梨花》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设计问题,在明确小茅屋的主人发生的变化后,提问:在这十几年中,茅屋的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始终没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瞄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三、 管中窥豹,统筹问题设计全局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篇幅较短,很容易就能找到“豹斑”,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篇幅较长的文章更应该做到“长文短教”。例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范进中举后的一句疯话:“噫,好了!我中了!”一句进行设问: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说“好了”?都有哪些好处?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窥一斑便可知全豹,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四、 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就能启开一扇扇心灵的门扉,让无比绚烂的知识阳光装满年轻一代的心坎。
既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设计技巧:
一、 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举兴起了小手 “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 “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的怀才不遇的隐士”。 “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在山里的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学生的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巧用变化,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马卡连柯说:“教育學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十分感兴趣,很快找出了他的几次变化,但此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他狡猾、善变。为了能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能说出奥楚蔑洛夫的“宗”是什么吗?我认为如果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揭示了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实质。小说《驿路梨花》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设计问题,在明确小茅屋的主人发生的变化后,提问:在这十几年中,茅屋的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始终没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瞄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三、 管中窥豹,统筹问题设计全局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篇幅较短,很容易就能找到“豹斑”,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篇幅较长的文章更应该做到“长文短教”。例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范进中举后的一句疯话:“噫,好了!我中了!”一句进行设问: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说“好了”?都有哪些好处?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窥一斑便可知全豹,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四、 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就能启开一扇扇心灵的门扉,让无比绚烂的知识阳光装满年轻一代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