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小学生语感很重要,从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通过品词尝句,训练学生语感,效果都比较好。
【关键词】语感;朗读;品词尝句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能力,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感性积累基础上的、能直接快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尝试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朗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情境,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为了更有效地训练语感,可采用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比较性朗读。比较性朗读就是将课文中的句、段加以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与原文进行比较。如,《桂林山水》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笔者把句子改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让学生对照原文比较朗读,就会觉得改后的句子只有空洞的内容、呐喊的语言,读起来索然无味。失去了“大海”和“西湖”的特点对“漓江”特点的烘托作用,就体现不出漓江水那独具特色的美。通过这样删减的比较法,使学生懂得限制性词语越少,句子表达就越笼统;限制性词语越多,信息量越大,表现力越强,表达的意思就越准确。又如,《语言的魅力》一文中的反问句:“当人们想到这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呢?”笔者让学生把它改为陈述句:“当人们想到这个又目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都会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学生通过朗读,就感受到感叹句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老人的深切同情,而陈述句只是表明了人们同情老人这一事实,并没有体现出它的程度。这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感。
2.分角色感情朗读。分角色感情朗读就是对文中的不同角色的语言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来朗读。如,《西门豹》一文中西门豹在漳河边惩治坏人、教育百姓的场面。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然后让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使学生们听后犹如身临其境,形象地感受到了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坏人的巧妙,体会到了西门豹为民作主,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更痛恨巫婆、地方官贪图利益,坑害百姓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感。
3.欣赏性朗读。欣赏性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它训练学生在读中发挥想像,入境、入情、入理进行综合运用,从文中品味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景物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达到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的目的。如,《园明圆的毁灭》一文中描写园明圆昔日辉煌的部分,笔者让学生在抒情的轻音乐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园明圆中的宏伟建筑、迷人景观和珍贵的历史文物,学生读后赞叹不已:“众星拱月的布局好别致!”“买卖街真热闹!”“圆明园有着梦幻般的美!”通过欣赏性朗读,学生仿佛置身于昔日的圆明园中,为之陶醉。
二、通过品词尝句,训练学生语感
训练语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咬文嚼字,品词尝句。
1.品味词语,感觉其形。文章是靠语言塑造形象来抒发情感,感染读者的。学生通过语言的中介,可感受其中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学生边读边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如,《翠鸟》一文中“爱贴着水面疾飞”的“疾飞”,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许多学生都找到了“一眨眼”和“刹那间”,可见学生已经体会到“疾飞”含有“快速飞”的意思,但还不知道到底有多快。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继续品读,学生通过品读明白了:可从“翠鸟蹬开苇杆叼起小鱼飞到远处,苇杆还在摇晃”看出时间非常短,这就形象地把翠鸟飞行速度的快,也就是“疾飞”写生动了。
2.品词析句,感觉其味。如,《少年闰土》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思很好理解,但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着重词进行剖析:“天空”本来是广阔高远的,能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这里的“天空”前面用了三个方位词加以修饰,使得天空是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高墙”的更深一層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他们生活在封建家庭里,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天地,如井底之蛙。这让学生体会到句子中有“我”对闰土的赞美,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
总之,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细致的、长期的感悟过程。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培养,脚踏实地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语感;朗读;品词尝句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能力,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感性积累基础上的、能直接快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尝试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朗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情境,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为了更有效地训练语感,可采用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比较性朗读。比较性朗读就是将课文中的句、段加以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与原文进行比较。如,《桂林山水》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笔者把句子改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让学生对照原文比较朗读,就会觉得改后的句子只有空洞的内容、呐喊的语言,读起来索然无味。失去了“大海”和“西湖”的特点对“漓江”特点的烘托作用,就体现不出漓江水那独具特色的美。通过这样删减的比较法,使学生懂得限制性词语越少,句子表达就越笼统;限制性词语越多,信息量越大,表现力越强,表达的意思就越准确。又如,《语言的魅力》一文中的反问句:“当人们想到这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呢?”笔者让学生把它改为陈述句:“当人们想到这个又目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都会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学生通过朗读,就感受到感叹句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老人的深切同情,而陈述句只是表明了人们同情老人这一事实,并没有体现出它的程度。这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感。
2.分角色感情朗读。分角色感情朗读就是对文中的不同角色的语言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来朗读。如,《西门豹》一文中西门豹在漳河边惩治坏人、教育百姓的场面。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然后让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使学生们听后犹如身临其境,形象地感受到了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坏人的巧妙,体会到了西门豹为民作主,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更痛恨巫婆、地方官贪图利益,坑害百姓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感。
3.欣赏性朗读。欣赏性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它训练学生在读中发挥想像,入境、入情、入理进行综合运用,从文中品味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景物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达到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的目的。如,《园明圆的毁灭》一文中描写园明圆昔日辉煌的部分,笔者让学生在抒情的轻音乐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园明圆中的宏伟建筑、迷人景观和珍贵的历史文物,学生读后赞叹不已:“众星拱月的布局好别致!”“买卖街真热闹!”“圆明园有着梦幻般的美!”通过欣赏性朗读,学生仿佛置身于昔日的圆明园中,为之陶醉。
二、通过品词尝句,训练学生语感
训练语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咬文嚼字,品词尝句。
1.品味词语,感觉其形。文章是靠语言塑造形象来抒发情感,感染读者的。学生通过语言的中介,可感受其中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学生边读边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如,《翠鸟》一文中“爱贴着水面疾飞”的“疾飞”,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许多学生都找到了“一眨眼”和“刹那间”,可见学生已经体会到“疾飞”含有“快速飞”的意思,但还不知道到底有多快。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继续品读,学生通过品读明白了:可从“翠鸟蹬开苇杆叼起小鱼飞到远处,苇杆还在摇晃”看出时间非常短,这就形象地把翠鸟飞行速度的快,也就是“疾飞”写生动了。
2.品词析句,感觉其味。如,《少年闰土》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思很好理解,但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着重词进行剖析:“天空”本来是广阔高远的,能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这里的“天空”前面用了三个方位词加以修饰,使得天空是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高墙”的更深一層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他们生活在封建家庭里,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天地,如井底之蛙。这让学生体会到句子中有“我”对闰土的赞美,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
总之,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细致的、长期的感悟过程。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培养,脚踏实地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