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认为,高中生物学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应体现自然科学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成为一个主动探究和认识生命世界的过程。目前,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人们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如果生物老师仍然只凭“一本书”、“两片嘴唇”、“三尺讲台”,那么怎么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呢?这些问题曾经困扰着我,一度使我无所适从:常规教学活动存在哪些不足呢?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加之与同行的交流,学生的反馈,我对现代生物课程教学有了如下认识。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在学习中师生关系并不平等。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源铺天盖地,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渠道增多了,教师对生物知识不再处于垄断地位。这就需要生物教师转变角色,从“师坛”上走下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生物老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才敢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师生展开激烈讨论,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效果自然会很好。除此以外,生物老师还要从知识的迁移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与学科知识的水平有关,而且与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育人知识密切相关。现代生物学老师也不再是一般的“学高为师”的学者,而要成为善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专门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到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具备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我们会感到欣喜与兴奋。
二、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校不再有围墙,课堂将变得更为活跃,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它将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协同进行学习;有机会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隐性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进行集体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理想的环境,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而使学生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学生看书时总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插图中隐含、课文中无文字说明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指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图中,隐含着整个时期核内遗传物质变化的问题;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细胞呼吸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的参与阶段。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教师需要正确并启发性点拨、引导学生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使学生从中悟出没有明确表述出的内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葡萄糖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归纳成下列几方面:1.葡萄糖是分属糖类中的几糖;2.葡萄糖的鉴定——斐林试剂;3.葡萄糖的产生——光合作用;4.葡萄糖的代谢(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代谢——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代谢—无氧呼吸、有氧呼吸);5.葡萄糖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郾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时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郾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强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立刻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六、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课后反思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吸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又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在学习中师生关系并不平等。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源铺天盖地,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渠道增多了,教师对生物知识不再处于垄断地位。这就需要生物教师转变角色,从“师坛”上走下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生物老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才敢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师生展开激烈讨论,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效果自然会很好。除此以外,生物老师还要从知识的迁移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与学科知识的水平有关,而且与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育人知识密切相关。现代生物学老师也不再是一般的“学高为师”的学者,而要成为善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专门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到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具备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我们会感到欣喜与兴奋。
二、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校不再有围墙,课堂将变得更为活跃,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它将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协同进行学习;有机会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隐性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进行集体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理想的环境,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而使学生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学生看书时总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插图中隐含、课文中无文字说明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指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图中,隐含着整个时期核内遗传物质变化的问题;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细胞呼吸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的参与阶段。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教师需要正确并启发性点拨、引导学生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使学生从中悟出没有明确表述出的内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葡萄糖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归纳成下列几方面:1.葡萄糖是分属糖类中的几糖;2.葡萄糖的鉴定——斐林试剂;3.葡萄糖的产生——光合作用;4.葡萄糖的代谢(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代谢——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代谢—无氧呼吸、有氧呼吸);5.葡萄糖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郾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时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郾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强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立刻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六、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课后反思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吸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又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