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一直秉承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条腿走路”的传统,但是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实际局面的尴尬:一方面是阅读教学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字斟句酌、鉴赏体悟,一方面是两周一次无法以教材为抓手的无序列的作文训练,一腿长一腿短,走起来难免一瘸一拐。
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体悟文本的同时去揣摩作家独到的构思、深沉的匠心,从而使学生有所领悟,继而在模仿的基础上使作文也有不一样的构思,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笔者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金岳霖先生》一文为教学内容,试图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悟写人叙事类作文的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两条腿走路”,身姿矯健。
一、比较选材,模仿不俗
既然要学习他人作品的长处,必然要指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而这种不足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显现。所以在准备学习《金岳霖先生》一文之前,我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母亲》。批阅后发现,学生笔下母亲的性格及表现性格所用的事例大同小异,所写人物毫无个性可言,全班48位同学拥有几乎一模一样的同一个“伟大的母亲”。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人物个性,写出真实独特的自己的母亲?可以先引领学生来了解汪曾祺先生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在了解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金岳霖:
金岳霖,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既然如此,作者汪曾祺是否就金岳霖的学术成就方面选材构思为文了呢?是否赞颂他取得如此成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了呢?这些是我们学生作文时走的常规路线。显然汪曾祺并没有这么做,那么他选择了哪些事例?写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构思立意是否比传统路线更具观赏性,对读者能产生更强的震撼力呢?
初读文本,学生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文中所选事例:古怪的样子、随意的提问、意外的结论、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等等。引导学生体悟,这些事例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几乎所有学生都觉得金岳霖是“奇怪”“有趣”“不正常”的。似乎文章选择的材料都是表现人物的“缺陷”的,而“事物外部的缺陷往往透露出事物内部的某些更深层次的本质”( 陈定家《关于“缺陷美”的思考》),汪曾祺就是要在这些看似带有人物缺陷的事例中透露出人物率真的个性,这样的选材比选择表现人物优点的材料更吸引人的眼球,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人物也显得更加有个性特点。
再反观学生自己的习作《我的母亲》的选材:深夜盖被子、雨中送伞、争吵后的道歉等,这些选材大同小异,人物形象“千人一面”。笔者在比较了学生习作与《金岳霖先生》一文的事例后,引导学生重新选材,要求学生写出有个性甚至有“缺陷”的母亲。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实际上是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把大众眼中的金岳霖和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体悟作者选材的不俗。第二次是把课文的选材和学生习作选材进行比较,学生在体悟后进行一次选材的模仿,使他们在作文选材上能有自己的独特眼光。
二、比较细节,模仿真实
学生第一次的模仿有可能会带来如下问题:选材是不俗了,但是一味的模仿选择表现人物奇怪、不正常一面的材料,带来的结果是把人物丑化了。引导学生再次品读文章,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细节。品读过后学生们体悟到文中选择如此材料并没有把人物写丑,反而写出了人物本性天真、热爱生活的一面。学生深刻感悟到作者展示人物“缺陷”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丑,而是要把人物动人的一面展示给人看,正因为这些看似表现“缺陷”的细节,我们反而能够感受到更多富有情趣的、真实的人物生活。因此描绘“缺陷”应该是充满深厚情感的细节描绘,而不是带着嘲讽的粗糙的记录。“缺陷”中有人物的真,情真意切地、细腻地描绘人物的“缺陷”,不但不会损害人物形象,反而会让人物更真实动人。
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比较其他曾经学过的作品: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候竟会忘记了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藤野先生》)
邋遢的穿着反衬出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伟大的人品。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背影》)
惨淡的人生反衬出永远不会褪色的父爱。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老王》)
不光彩的经历反衬出老王人性深处的美好。
学生们通过这些作品中同类细节的比较发现:真诚的作者善于艺术地表现人物的“缺陷”,“缺陷效应”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有了如此体悟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第二次模仿,选择母亲的一个“缺陷”,进行细节描写,加一句点评,化“丑”为“美”。
这一教学环节中也是在两次比较后进行模仿。第一次把自己笔下的母亲形象和金岳霖进行比较,一“丑”一“美”,究其原因是未能领悟选材的目的何在,选择不俗的材料,最终目的依然是表现人物的美好,而非丑化、矮化人物。第二次通过多篇文本中对人物描绘段落的比较来印证以上观点。两次比较后,再让学生模仿如何恰当选材并对材料进行艺术地加工,从而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
三、比较立意,模仿深刻
教学到这一步,学生不免会想,那我的文章最终还不是表现“母爱”这一老套的主题吗?除了事例材料有点新意,内在还是没变,换汤不换药而已。此时还是引导学生再次细品文章,请学生注意,课文中主写金岳霖先生,但还提到了其他几位先生,为何要提到这几位先生?他们身上有何共同之处?此时,可以展示有关本文的背景材料。
结合背景材料和文本信息,汪曾祺先生回忆早年西南联大的一位“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金先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看似不合情理之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问渊博、风趣幽默、具有真性情的金先生。但本文又不局限于此,作者在叙写金岳霖先生的同时还时不时宕开一笔,谈到西南联大的诸位先生,并在结尾处写道“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作者不仅是给我们描绘金岳霖先生,更旨在通过真实的金岳霖先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精神高地”的西南联大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迷人的精神魅力。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普通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经过中考模式化作文训练后的学生作文,脸谱化极为严重,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几十个学生的父亲母亲的形象惊人相似。此时可以深入一层,引导学生想一想,母亲身上的那些美好之处是否是上一辈人身上的共性?你文章的主题能否提升?在同类人物比较中感悟缺陷,可以让人物形象更意味深长,主题更加深刻。
笔者尝试把文本阅读和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到一起,从文本选材、材料加工到立意深化都贯彻了比较和模仿这两种做法,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同时也使学生作文的升格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传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单一的、凝固的,视角常常是平面的、狭窄的,观念可能是僵化的、俗套的。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打磨学生的立体眼光,培养创新意识,在比照中深刻地反省和认识自己,寻找新的生机。比较的目的是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但不仅限于此,最终还是为了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为此,我又使用了模仿这一方法。苏教版必修教材中提供了多篇值得细细品读,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名家名作,学生目前的写作水平当然无法与之匹敌,与其让学生冥思苦想、无从下手,不如先从模仿开始。当然,模仿只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第一步,最终还是为了建构学生独具个性的思维体系。引导学生从比较模仿课文开始学习写作技巧,不失为一种简捷而又高效的做法。
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体悟文本的同时去揣摩作家独到的构思、深沉的匠心,从而使学生有所领悟,继而在模仿的基础上使作文也有不一样的构思,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笔者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金岳霖先生》一文为教学内容,试图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悟写人叙事类作文的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两条腿走路”,身姿矯健。
一、比较选材,模仿不俗
既然要学习他人作品的长处,必然要指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而这种不足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显现。所以在准备学习《金岳霖先生》一文之前,我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母亲》。批阅后发现,学生笔下母亲的性格及表现性格所用的事例大同小异,所写人物毫无个性可言,全班48位同学拥有几乎一模一样的同一个“伟大的母亲”。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人物个性,写出真实独特的自己的母亲?可以先引领学生来了解汪曾祺先生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在了解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金岳霖:
金岳霖,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既然如此,作者汪曾祺是否就金岳霖的学术成就方面选材构思为文了呢?是否赞颂他取得如此成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了呢?这些是我们学生作文时走的常规路线。显然汪曾祺并没有这么做,那么他选择了哪些事例?写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构思立意是否比传统路线更具观赏性,对读者能产生更强的震撼力呢?
初读文本,学生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文中所选事例:古怪的样子、随意的提问、意外的结论、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等等。引导学生体悟,这些事例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几乎所有学生都觉得金岳霖是“奇怪”“有趣”“不正常”的。似乎文章选择的材料都是表现人物的“缺陷”的,而“事物外部的缺陷往往透露出事物内部的某些更深层次的本质”( 陈定家《关于“缺陷美”的思考》),汪曾祺就是要在这些看似带有人物缺陷的事例中透露出人物率真的个性,这样的选材比选择表现人物优点的材料更吸引人的眼球,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人物也显得更加有个性特点。
再反观学生自己的习作《我的母亲》的选材:深夜盖被子、雨中送伞、争吵后的道歉等,这些选材大同小异,人物形象“千人一面”。笔者在比较了学生习作与《金岳霖先生》一文的事例后,引导学生重新选材,要求学生写出有个性甚至有“缺陷”的母亲。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实际上是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把大众眼中的金岳霖和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体悟作者选材的不俗。第二次是把课文的选材和学生习作选材进行比较,学生在体悟后进行一次选材的模仿,使他们在作文选材上能有自己的独特眼光。
二、比较细节,模仿真实
学生第一次的模仿有可能会带来如下问题:选材是不俗了,但是一味的模仿选择表现人物奇怪、不正常一面的材料,带来的结果是把人物丑化了。引导学生再次品读文章,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细节。品读过后学生们体悟到文中选择如此材料并没有把人物写丑,反而写出了人物本性天真、热爱生活的一面。学生深刻感悟到作者展示人物“缺陷”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丑,而是要把人物动人的一面展示给人看,正因为这些看似表现“缺陷”的细节,我们反而能够感受到更多富有情趣的、真实的人物生活。因此描绘“缺陷”应该是充满深厚情感的细节描绘,而不是带着嘲讽的粗糙的记录。“缺陷”中有人物的真,情真意切地、细腻地描绘人物的“缺陷”,不但不会损害人物形象,反而会让人物更真实动人。
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比较其他曾经学过的作品: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候竟会忘记了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藤野先生》)
邋遢的穿着反衬出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伟大的人品。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背影》)
惨淡的人生反衬出永远不会褪色的父爱。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老王》)
不光彩的经历反衬出老王人性深处的美好。
学生们通过这些作品中同类细节的比较发现:真诚的作者善于艺术地表现人物的“缺陷”,“缺陷效应”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有了如此体悟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第二次模仿,选择母亲的一个“缺陷”,进行细节描写,加一句点评,化“丑”为“美”。
这一教学环节中也是在两次比较后进行模仿。第一次把自己笔下的母亲形象和金岳霖进行比较,一“丑”一“美”,究其原因是未能领悟选材的目的何在,选择不俗的材料,最终目的依然是表现人物的美好,而非丑化、矮化人物。第二次通过多篇文本中对人物描绘段落的比较来印证以上观点。两次比较后,再让学生模仿如何恰当选材并对材料进行艺术地加工,从而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
三、比较立意,模仿深刻
教学到这一步,学生不免会想,那我的文章最终还不是表现“母爱”这一老套的主题吗?除了事例材料有点新意,内在还是没变,换汤不换药而已。此时还是引导学生再次细品文章,请学生注意,课文中主写金岳霖先生,但还提到了其他几位先生,为何要提到这几位先生?他们身上有何共同之处?此时,可以展示有关本文的背景材料。
结合背景材料和文本信息,汪曾祺先生回忆早年西南联大的一位“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金先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看似不合情理之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问渊博、风趣幽默、具有真性情的金先生。但本文又不局限于此,作者在叙写金岳霖先生的同时还时不时宕开一笔,谈到西南联大的诸位先生,并在结尾处写道“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作者不仅是给我们描绘金岳霖先生,更旨在通过真实的金岳霖先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精神高地”的西南联大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迷人的精神魅力。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普通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经过中考模式化作文训练后的学生作文,脸谱化极为严重,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几十个学生的父亲母亲的形象惊人相似。此时可以深入一层,引导学生想一想,母亲身上的那些美好之处是否是上一辈人身上的共性?你文章的主题能否提升?在同类人物比较中感悟缺陷,可以让人物形象更意味深长,主题更加深刻。
笔者尝试把文本阅读和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到一起,从文本选材、材料加工到立意深化都贯彻了比较和模仿这两种做法,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同时也使学生作文的升格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传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单一的、凝固的,视角常常是平面的、狭窄的,观念可能是僵化的、俗套的。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打磨学生的立体眼光,培养创新意识,在比照中深刻地反省和认识自己,寻找新的生机。比较的目的是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但不仅限于此,最终还是为了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为此,我又使用了模仿这一方法。苏教版必修教材中提供了多篇值得细细品读,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名家名作,学生目前的写作水平当然无法与之匹敌,与其让学生冥思苦想、无从下手,不如先从模仿开始。当然,模仿只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第一步,最终还是为了建构学生独具个性的思维体系。引导学生从比较模仿课文开始学习写作技巧,不失为一种简捷而又高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