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朝着多元、多变、多样的方向继续扩展。如何在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文化产业中稳住社会主义文化命脉,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捍卫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地位。
关键词:文化产业;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途径
一、文化产业的基本概述及发展概况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初是出现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于共合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文化产业在英语中译为“Culture Industry”,其意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用以满足精神消费需求的产业。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尚未达成具体的统一,各国间对其概念的理解也因各国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化产业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部门总称。如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和特殊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与理解。
我国于1992年开始有限制地引进“文化产业”的概念,2000年国家“十五”计划指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国家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将文化产业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更是把深化文化体制建设的快速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众多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这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经济基础。当代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发展文化产业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和稳定其地位,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一词最早由前苏联学者普列汉诺夫提出,但我们现今锁提及的“文化领导权”一般则是引用意大利学者葛兰西所提出的概念。要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概念,首先要知道葛兰西关于国家统治的理念。葛兰西将国家划分为市民社会和政府社会的大类,市民社会利用教育、家教、公会等中介实现文化霸权,政治社会则通过监狱、警察等强制性地暴力机关实现政治霸权,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统治者的统治、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是在两者之间,葛兰西更加注重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战略地位。所谓“文化领导权”,它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得出的一个概念,简言之即在意识领域占据至关重要的一席,统领其他的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统治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手段,文化领导权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崇,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逐步渗透到民众的内心,上升为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区别于国家强制性暴力机关发挥作用,它对国家统治起到了巩固稳定的作用。一个政党的领导权,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包含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领导权。构建文化领导权,无论是对一个革命党还是一个执政党,都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事实上,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获得人们对它的精神“认同”。假若一个政党的文化统领了社会秩序,引导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那么它在社会生活中便是处于领导地位。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找寻人民的精神“认同”,从而获得夺取政权和执政的合法性,以此巩固自身执政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已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学者对其的研究也是文无定法的。那么,马克思主義文化领导权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是指在当代文化发展进程中,肩负着主导作用,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并由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充分把握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主导作用可以进一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伦理、更好地反映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建构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的途径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全新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有着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全新分析,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文化矛盾、问题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文化矛盾和问题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统一战线、和谐文化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文化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必须科学有效地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有效和更广泛地引领各个层面、各个向度和各个方向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及时了解全国各族人民日益更新的文化需求,汲取大众文化价值中的优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创与时俱进的、适合时代发展背景的、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紧贴人民群众意愿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也可以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保障。
(二)把握时代发展态势,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从而能够使得文化自身内容得到完善和丰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文化产业由国内走向国外、由民族走向世界,世界各国文化和价值体系之间彼此交流甚至彼此交融,日益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价值联系,这也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千姿百态,其发展越来越顺应时代发展态势。而在这种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甚至融合的背景下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如何使得我国优秀文化不被落后和腐朽的文化所影响以及如何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度,这关键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把握时代发展态势,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其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不断多样化的文化,必须立足于国情,正视社会现实,找到正确的定位,积极面向世界,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三)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统一战线,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制胜法宝之一,而在文化事业上的具体表现,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起着重大作用。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建设文化统一战线中的主导作用和领导权。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紧密,从而造成文化差异性现象屡见不鲜。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尊重多样性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就不需要一个核心的精神领导。因而,在世界文化復杂多变的环境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没有与‘神圣同盟’和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共产主义‘幽灵’就不会出场。正是因为有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才有建立起我们的文化统一战线的必要性”。[2]在面对因东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阶级对抗性矛盾”时,文化统一战线须认清对象,坚决与“分化”和“西化”的思想作斗争。当面对非强烈对抗的差异性文化矛盾时,则应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予以团结、发展,达到和谐共荣。
在世界日趋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着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变化,这也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机遇和挑战。而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把握时代脉搏,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加快建设文化统一战线,强化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地位。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不仅需要直面并化解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复杂的文化矛盾,还需要抓住机遇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不断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稳定有序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创新研究立项资助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M1312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2]任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7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任平.全球发展:模式、理论与选择[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5]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关键词:文化产业;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途径
一、文化产业的基本概述及发展概况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初是出现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于共合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文化产业在英语中译为“Culture Industry”,其意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用以满足精神消费需求的产业。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尚未达成具体的统一,各国间对其概念的理解也因各国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化产业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部门总称。如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和特殊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与理解。
我国于1992年开始有限制地引进“文化产业”的概念,2000年国家“十五”计划指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国家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将文化产业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更是把深化文化体制建设的快速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众多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这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经济基础。当代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发展文化产业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和稳定其地位,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一词最早由前苏联学者普列汉诺夫提出,但我们现今锁提及的“文化领导权”一般则是引用意大利学者葛兰西所提出的概念。要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概念,首先要知道葛兰西关于国家统治的理念。葛兰西将国家划分为市民社会和政府社会的大类,市民社会利用教育、家教、公会等中介实现文化霸权,政治社会则通过监狱、警察等强制性地暴力机关实现政治霸权,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统治者的统治、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是在两者之间,葛兰西更加注重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战略地位。所谓“文化领导权”,它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得出的一个概念,简言之即在意识领域占据至关重要的一席,统领其他的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统治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手段,文化领导权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崇,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逐步渗透到民众的内心,上升为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区别于国家强制性暴力机关发挥作用,它对国家统治起到了巩固稳定的作用。一个政党的领导权,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包含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领导权。构建文化领导权,无论是对一个革命党还是一个执政党,都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事实上,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获得人们对它的精神“认同”。假若一个政党的文化统领了社会秩序,引导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那么它在社会生活中便是处于领导地位。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找寻人民的精神“认同”,从而获得夺取政权和执政的合法性,以此巩固自身执政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已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学者对其的研究也是文无定法的。那么,马克思主義文化领导权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是指在当代文化发展进程中,肩负着主导作用,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并由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充分把握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主导作用可以进一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伦理、更好地反映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建构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的途径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全新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有着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全新分析,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文化矛盾、问题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文化矛盾和问题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统一战线、和谐文化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文化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必须科学有效地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有效和更广泛地引领各个层面、各个向度和各个方向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及时了解全国各族人民日益更新的文化需求,汲取大众文化价值中的优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创与时俱进的、适合时代发展背景的、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紧贴人民群众意愿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也可以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保障。
(二)把握时代发展态势,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从而能够使得文化自身内容得到完善和丰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文化产业由国内走向国外、由民族走向世界,世界各国文化和价值体系之间彼此交流甚至彼此交融,日益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价值联系,这也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千姿百态,其发展越来越顺应时代发展态势。而在这种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甚至融合的背景下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如何使得我国优秀文化不被落后和腐朽的文化所影响以及如何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度,这关键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把握时代发展态势,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其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不断多样化的文化,必须立足于国情,正视社会现实,找到正确的定位,积极面向世界,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三)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统一战线,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制胜法宝之一,而在文化事业上的具体表现,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起着重大作用。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建设文化统一战线中的主导作用和领导权。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紧密,从而造成文化差异性现象屡见不鲜。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尊重多样性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就不需要一个核心的精神领导。因而,在世界文化復杂多变的环境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没有与‘神圣同盟’和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共产主义‘幽灵’就不会出场。正是因为有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才有建立起我们的文化统一战线的必要性”。[2]在面对因东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阶级对抗性矛盾”时,文化统一战线须认清对象,坚决与“分化”和“西化”的思想作斗争。当面对非强烈对抗的差异性文化矛盾时,则应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予以团结、发展,达到和谐共荣。
在世界日趋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着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变化,这也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机遇和挑战。而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把握时代脉搏,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加快建设文化统一战线,强化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地位。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不仅需要直面并化解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复杂的文化矛盾,还需要抓住机遇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不断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稳定有序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创新研究立项资助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M1312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2]任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7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任平.全球发展:模式、理论与选择[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5]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