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歌与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是历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山西素有“民歌海洋”之称,襄汾民歌则是这浩瀚海洋中的一颗明珠,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襄汾民歌的分类、音乐特点及其审美性等三方面浅析襄汾民歌。
关 键 词: 分类 音乐特点 审美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是养一方歌。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写照,它受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地处晋南的襄汾县深受 “根祖文化”的影响。考古资料证实,襄汾县陶寺乡遗址出土的铜铃、石磬、土鼓等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代表着“金石之声”的来临;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帝尧以前……近乎荒繆,故以‘击壤歌’ 为始”,而距陶寺遗址7公里的“席师故里”席村,就是“击壤歌”的发源地;襄汾还是蒲剧、眉户等戏曲影响广泛且深入的地区.
1.分类
1.1山歌
山歌主要流行在襄汾县东西两山及襄陵镇等地,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时触景生情即兴演唱产生的,多为自娱自乐,因此歌曲结构简单,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襄汾山歌主要分高调山歌与平调山歌两种。
高调山歌曲调高亢嘹亮,旋律多大跳,音域宽,唱词中虚字衬词运用多,如《数九》《北京城》《桃园兄弟》等。
平调山歌曲调悠扬,旋律多级进,音域较窄,节奏缓慢,如《长工熬活》《送饭》等。
1.2号子
号子是指伴随人们生产劳动而歌唱的民歌,曲调激昂高亢,节奏沉稳有力,形式多为一领众和或者众人齐唱,如《走绛州》《打桩号子》《纸坊号子》等。
1.3小调
在襄汾民歌中,小调曲目数量最多,接触的社会阶层最广泛,主要分为抒情歌、儿歌、诙谐歌。
抒情歌,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歌曲,如《卖菜》《小放羊》;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歌曲,如《送情郎》《梦梦》;也有反映旧社会妇女受苦受难的歌曲,如《怨媒人》《骂女婿》《童养媳妇伤心歌》。
儿歌,是大人对小孩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曲调精短,歌词通俗易懂,如:《猜调》《对花》《真奇怪》。
诙谐歌,常用于娱乐活动,曲调明快,歌词风趣幽默,如《大烟袋》《狗科子打扮》。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民间舞歌,多于节日活动中表演,故事情节较完整,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如《卖花》《钉缸》等。
2.音乐特点
2.1旋律形态与特征
襄汾民歌的旋律形态丰富多彩,乐汇变化多样。根据人们的生活、心理和语言等习惯, 主要可以分为:
表现激动、热情等起伏较大的情绪多用大跳音阶,如《五更劝夫》《观灯》。
表现叙述和抒情等平和情绪常用级进,如《赵家女》。
在襄汾民歌中运用最多的是具有地方色彩的四五度上下进行,如《九劝》《状元游街》。
2.2曲式结构
襄汾民歌的曲式结构形式多种多样, 有上下两句体的对立结构, 还有一上二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的复对应式的四句体结构。除了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外, 还有五句、六句,甚至更多句的,如《摘花椒》。
此外,襄汾民歌中的号子形式简朴,音乐材料有规则的重复使用,如《走绛州》,第一乐句包含了整首曲调所使用的全部音乐材料。
2.3调式调性
襄汾民歌大多是燕乐徵调式,且都围绕主音四五度进行或级进进行,有的歌曲每一句的尾音都落在调式属音上,增大了音乐的不稳定性,如《捎书》《狗科子打扮》;有的歌曲每一句的尾音都落在调式主音上,如《对花》;另有些复杂的歌曲使用转调手法,使音乐色彩变化明显,对比强烈,如《观灯》。
2.4方言特色
各地民歌风格与该地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研究襄汾民歌就必须考虑其方言特点。方言的使用使得歌词质朴亲切、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方言对民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特殊的地方语言发音,如:“奴”nu发nou,“今天”jintian发“ji ma”,“铁勺”shao发shuo,“一锭墨”mo发mei,“上下” shang xia发shuo ha,“窗台”chuang tai发cuo tair,“歇凉”liang发lie。
二是常用的虚字衬词,如:《上天桥》中大量使用了叠字衬词拖腔,“呀啊啊啊”、“嗯哎呀”、“哎嗨嗨嗨嗨”、“啊嗯哎呦”;《霸王鞭》的末句整个使用虚字衬词,“哼哎哼哎嗨哼哼哎嗨哼哎嗨哼”。
三是特殊的方言词语,如:《赵家女》“擀下齐子纸一般,切下齐子一把线”中“齐子”指面条;《三媳妇打灶君》“日每吵吵不停点”中“日每”指每天, “它把咱撂不到年这岸”中“这岸”是这边的意思;《纸坊号子》亦叫《搅汗歌》,“搅汗”是搅水池中的纸浆;《霸王鞭》“黑老蛙穿的呀哈一身黑”中“黑老蛙”指乌鸦,如此等等。
3.审美性
首先,襄汾民歌语言朴实真切,感情真挚细腻,每首歌都是歌者真情的自然流露,不含一丝矫揉造作,如“姐儿房中懒梳妆,披头散发进娘房,两眼泪汪汪。娘问孩儿怎地哭,哥有嫂子奴无夫,你叫奴怎不哭”,短短几句就将一个大姑娘恨嫁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襄汾民歌旋律流畅优美,曲式结构简单,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主要有对比、夸张、比兴、排比、反复等。如:《长工熬活》“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二月里来二月中,二月十五上了工。三月里来三月中,牵上那黄牛地里行……九月里来九月中,谁知道掌柜的变了心。十月里来十月中,我和掌柜的把账清”就用了反复、排比的手法。
最后,襄汾民歌将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多样的社会生活为襄汾民歌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如:《割韭菜》《送饭》《锄田歌》《四哥上工》等。
4.结语
襄汾民歌以小调居多,风格曲折细腻、含蓄节制。同时,受农耕文化和农本思想影响强烈,百姓生活安定,因而襄汾民歌的题材多以温婉或欢快的曲调和歌词再现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他们的情感、意志和愿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河曲民歌“走西口”的汉子唱响的那种离家远迁的动荡和厚重的沧桑感。总之,襄汾民歌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和独具特色的音乐曲调真实的反应了襄汾人民的生活和历史。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歌[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3月
[2]梁铁锁,襄汾民歌[M],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年
关 键 词: 分类 音乐特点 审美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是养一方歌。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写照,它受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地处晋南的襄汾县深受 “根祖文化”的影响。考古资料证实,襄汾县陶寺乡遗址出土的铜铃、石磬、土鼓等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代表着“金石之声”的来临;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帝尧以前……近乎荒繆,故以‘击壤歌’ 为始”,而距陶寺遗址7公里的“席师故里”席村,就是“击壤歌”的发源地;襄汾还是蒲剧、眉户等戏曲影响广泛且深入的地区.
1.分类
1.1山歌
山歌主要流行在襄汾县东西两山及襄陵镇等地,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时触景生情即兴演唱产生的,多为自娱自乐,因此歌曲结构简单,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襄汾山歌主要分高调山歌与平调山歌两种。
高调山歌曲调高亢嘹亮,旋律多大跳,音域宽,唱词中虚字衬词运用多,如《数九》《北京城》《桃园兄弟》等。
平调山歌曲调悠扬,旋律多级进,音域较窄,节奏缓慢,如《长工熬活》《送饭》等。
1.2号子
号子是指伴随人们生产劳动而歌唱的民歌,曲调激昂高亢,节奏沉稳有力,形式多为一领众和或者众人齐唱,如《走绛州》《打桩号子》《纸坊号子》等。
1.3小调
在襄汾民歌中,小调曲目数量最多,接触的社会阶层最广泛,主要分为抒情歌、儿歌、诙谐歌。
抒情歌,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歌曲,如《卖菜》《小放羊》;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歌曲,如《送情郎》《梦梦》;也有反映旧社会妇女受苦受难的歌曲,如《怨媒人》《骂女婿》《童养媳妇伤心歌》。
儿歌,是大人对小孩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曲调精短,歌词通俗易懂,如:《猜调》《对花》《真奇怪》。
诙谐歌,常用于娱乐活动,曲调明快,歌词风趣幽默,如《大烟袋》《狗科子打扮》。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民间舞歌,多于节日活动中表演,故事情节较完整,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如《卖花》《钉缸》等。
2.音乐特点
2.1旋律形态与特征
襄汾民歌的旋律形态丰富多彩,乐汇变化多样。根据人们的生活、心理和语言等习惯, 主要可以分为:
表现激动、热情等起伏较大的情绪多用大跳音阶,如《五更劝夫》《观灯》。
表现叙述和抒情等平和情绪常用级进,如《赵家女》。
在襄汾民歌中运用最多的是具有地方色彩的四五度上下进行,如《九劝》《状元游街》。
2.2曲式结构
襄汾民歌的曲式结构形式多种多样, 有上下两句体的对立结构, 还有一上二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的复对应式的四句体结构。除了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外, 还有五句、六句,甚至更多句的,如《摘花椒》。
此外,襄汾民歌中的号子形式简朴,音乐材料有规则的重复使用,如《走绛州》,第一乐句包含了整首曲调所使用的全部音乐材料。
2.3调式调性
襄汾民歌大多是燕乐徵调式,且都围绕主音四五度进行或级进进行,有的歌曲每一句的尾音都落在调式属音上,增大了音乐的不稳定性,如《捎书》《狗科子打扮》;有的歌曲每一句的尾音都落在调式主音上,如《对花》;另有些复杂的歌曲使用转调手法,使音乐色彩变化明显,对比强烈,如《观灯》。
2.4方言特色
各地民歌风格与该地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研究襄汾民歌就必须考虑其方言特点。方言的使用使得歌词质朴亲切、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方言对民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特殊的地方语言发音,如:“奴”nu发nou,“今天”jintian发“ji ma”,“铁勺”shao发shuo,“一锭墨”mo发mei,“上下” shang xia发shuo ha,“窗台”chuang tai发cuo tair,“歇凉”liang发lie。
二是常用的虚字衬词,如:《上天桥》中大量使用了叠字衬词拖腔,“呀啊啊啊”、“嗯哎呀”、“哎嗨嗨嗨嗨”、“啊嗯哎呦”;《霸王鞭》的末句整个使用虚字衬词,“哼哎哼哎嗨哼哼哎嗨哼哎嗨哼”。
三是特殊的方言词语,如:《赵家女》“擀下齐子纸一般,切下齐子一把线”中“齐子”指面条;《三媳妇打灶君》“日每吵吵不停点”中“日每”指每天, “它把咱撂不到年这岸”中“这岸”是这边的意思;《纸坊号子》亦叫《搅汗歌》,“搅汗”是搅水池中的纸浆;《霸王鞭》“黑老蛙穿的呀哈一身黑”中“黑老蛙”指乌鸦,如此等等。
3.审美性
首先,襄汾民歌语言朴实真切,感情真挚细腻,每首歌都是歌者真情的自然流露,不含一丝矫揉造作,如“姐儿房中懒梳妆,披头散发进娘房,两眼泪汪汪。娘问孩儿怎地哭,哥有嫂子奴无夫,你叫奴怎不哭”,短短几句就将一个大姑娘恨嫁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襄汾民歌旋律流畅优美,曲式结构简单,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主要有对比、夸张、比兴、排比、反复等。如:《长工熬活》“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二月里来二月中,二月十五上了工。三月里来三月中,牵上那黄牛地里行……九月里来九月中,谁知道掌柜的变了心。十月里来十月中,我和掌柜的把账清”就用了反复、排比的手法。
最后,襄汾民歌将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多样的社会生活为襄汾民歌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如:《割韭菜》《送饭》《锄田歌》《四哥上工》等。
4.结语
襄汾民歌以小调居多,风格曲折细腻、含蓄节制。同时,受农耕文化和农本思想影响强烈,百姓生活安定,因而襄汾民歌的题材多以温婉或欢快的曲调和歌词再现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他们的情感、意志和愿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河曲民歌“走西口”的汉子唱响的那种离家远迁的动荡和厚重的沧桑感。总之,襄汾民歌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和独具特色的音乐曲调真实的反应了襄汾人民的生活和历史。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歌[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3月
[2]梁铁锁,襄汾民歌[M],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