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越文化到“新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的演进与新构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u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文化史上,“江南”这一文化概念及其内涵在文化的累积与裂变中不断发展变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江南文化无疑是当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提炼江南文化精神和重新构建“新江南”的文化内涵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当我们从时间发展的维度来聚焦长三角文化时,便可将其历史演进与时代新构划分为吴越文化时期、江南文化时期和“新江南”文化时代这样三个极具标志性的阶段。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吴越文化 江南文化 “新江南”
  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和江南文化的核心区,长江三角洲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自吴文化、越文化在春秋末期定型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在经过千余年的积淀、发展和融合,最终固定为普遍认同的江南文化,而长三角地区更被冠以“江南”的美誉。不过,“对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发展而言,仅仅意识到文化储量丰厚、传统相关度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是如何在返本开新的基础上实现江南文化的重建与当代转换”a。针对江南文化的研究,以往学界大多聚焦于“小江南”“中江南”“大江南”乃至“泛江南”等空间概念。实际上,江南文化是地理因素与历史原因共同造就的,在几千年来的文化累积和历史演进中,“江南”的文化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江南文化无疑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提炼江南文化精神和重新构建“新江南”的文化内涵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当我们从时间发展的维度来聚焦长三角文化,便可将其历史演进与时代新构划分为吴越文化时期、江南文化时期和“新江南”文化时代这样三个极具标志性的阶段。
  一、吴越文化:中原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
  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小江南”,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在学界,吴越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概念,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吴越文化是指先秦时期吴、越两国的文化;广义的吴越文化则包括古今以来长三角的地域文化。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吴越文化转型的一个关键阶段,并在此期间完成了从“夷越文化”到汉族文化的转型。
  在先秦到西汉这一时期,“江南”还没有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但考察作为今天“小江南”的吴越故地,可以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中期,长江下游的基本居民与中原的华夏人不同。商周时期,太湖、钱塘江流域的基本居民都是古越人,其中吴人的活动區域主要以宁镇为中心,越人则在太湖东南部的会稽山地区,两者都偏居东南一隅,没有与中原文化发生太多的接触。一直到吴国和越国相继崛起之后,吴越两国为争霸中原而不断对外扩张,中原各国才开始关注吴、越两国,吴、越两国也开始有意识地吸收中原先进的文化。
  由于地理的阻隔,在长江下游地区所形成的吴越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都是作为独立于中原文化中之外的异质文化而存在。正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在长三角这片土地上先后崛起吴、越二霸,所以长三角这一区域被称为吴越文化区。从商末、周初开始,吴、越两国分别在今天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到春秋后期强盛起来,并相继称霸,吴文化和越文化的原型才得以定型。吴文化的渊源一般从商末泰伯奔吴建立吴国开始算起,在吴王阖闾、夫差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霸时,吴文化原型得以正式确立。而越文化原型的确立则发生在越王勾践灭吴雪耻,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后而定型确立的。虽然就内部比较而言,吴文化与越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从文化渊源和形态上看,它们同属于长江中下游文明,同属长江文明的支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经数番交融,因此要确切区分这“两种文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可以从地域的角度去区分以外,“吴文化”和“越文化”其实质并无太大的差异。吴、越两国长期为邻,语言相通,舟辑相同。“吴文化”和“越文化”有着文化的同质性和内在的相通性,这在《越绝书》中就有这种意识的明显表露。在《越绝书·纪策考》中,伍子胥就曾说:“吴越为邻,同俗并土。”b在《越绝书·范伯》篇中,范蠡也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c又如《吕氏春秋·知化》篇也指出:“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这些都说明了吴越两地的文化联系历来非常密切,这也正是人们经常合称“吴越”的根本原因。
  吴文化与越文化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但相对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而言,吴越文化则明显属于中原礼乐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吴越文化都处于当时中国文化的边缘地带,那时的吴越文化的影响力只限于江南地区。比如,在春秋时期,吴国虽一度称霸,然而仍属“蛮夷”,就连吴王夫差都自称“我文身,不足责礼”d,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吴为“夷蛮之吴”e。有学者也指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长江下游的基本居民,都不是中原的华夏人。在古代文献中,‘夷’字的涵盖面比‘越’大,一切异于华夏的民族,皆可称夷。因此,我们可以称新石器时代至战国中期的长江下游居民为‘夷越’人,这四五千年的文化统称为‘夷越文化’。”f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吴越地区都以土著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可以说,在先秦时期,长三角地区虽然已经开始受到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当时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在春秋晚期,吴越两国先后向中原诸国进行武力扩张,并积极吸收了一些中原的先进文化,并迅速发展壮大。但是,作为以中原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吴越文化直到汉代才最终成为当时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准确地说,一直到东汉时期,吴越文化的转型才基本完成,并最终融合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吴越地区的社会经济在此之后也开始迅速复苏,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和快速的发展阶段。
  二、江南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引领
  吴越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土著文化发展并吸收、融合中原文明的养分,形成的一种相对于中原文明的异质文化。不过,“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以前的长三角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鲜明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g。吴文化、越文化自春秋末期定型以来,又经过千余年的长期积淀、发展和融合,才最终固定为普遍认同的江南文化,长三角地区也被冠以“江南”的美誉。
其他文献
摘 要:《大灭绝时代—— 一部反常的自然史》(荣获2015年第99届普利策新闻奖)讲述物种灭绝的故事,宣告第六次大灭绝的来临。文章通过赏析《大灭绝时代》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揭示《大灭绝时代》的生态哲理,唤起人类的生态危机意识,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珍稀物种的多样性,并警示人类敬重自然方有未来。  关键词:《大灭绝时代》 物种 灭绝 地球 生态  故事“始于一个全新物种的崛起,时间可能是二十万年
摘要:《俗世奇人》中,作者融入天津方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跌宕起伏的叙事,讲述了民国时期天津卫的各种奇人轶事。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这吸引眼球的“奇”上,而是要透过这“奇”,探讨背后的理儿。  关键词:《俗世奇人》 语言 叙事 悲剧  2018年8月,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斩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作为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俗世奇人》由三十六篇短篇小说构成,极为精简,短则千把字,长亦不
摘 要:苏轼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特殊心境的映照,具有极高的赏读价值和阐释空间,借助宋代青原惟信大师提出的三重境界说来对文本进行三番涵咏观照,能够感悟到苏轼月下独特的生命情怀的层次性展露,即初读欣喜、再读悲凉、三读旷达,这一审美情感体验的转换过程也是作者当时心路历程的映射。  关键词: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三重境界 欣喜 悲凉 旷达  文言文诵读,就像一扇别有洞天的窗,推开它,满
摘 要:张爱玲和黄碧云两位文坛重要的作家在不同年代写下的“恋之小说”,不仅成为两人的重要代表作品,更为香港绚丽的都市风景线赋彩。两部关于香港、关于婚姻的小说在有意或无意的相互映照过程中,向读者呈现了香港都市中爱情与婚姻的伤逝悲情与浪漫隐遁的最终结局,阅读呼吸之间苍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张爱玲 黄碧云 清醒 苍凉  香港的情与爱向来都是文学史中的一抹艳色,然而情爱并非总是指向热烈、圆满。从张爱
摘 要: 近年来,作为一种类型化电影,主旋律电影“热”已成为当下我国电影市场中极具标识性意义的文化景观。在票房收入、社会反响、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主旋律电影在其本质属性上属于商业文化特性,如何让作为大众文化的主旋律电影真正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大学生的审美观、民族观、价值观和国家观的培养与建构,是当前电影研究者亟待回应的问题和难题。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冷思考 校园  近年来,
摘 要: “冰山原则”是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欧内斯特·海明威首次运用到文学写作中的,该原则更多地强调读者的感受,因此会让故事内容的八分之七處于未言明的状态。迄今为止,世界文学将《老人与海》奉为海明威“冰山原则”运用的巅峰之作,因此研究《老人与海》不同译本对“冰山原则”的解读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拟通过张爱玲、黄源深、吴劳等《老人与海》的三个不同译本,分析不同读者对“冰山原则”的解读。  关键词:“冰山
摘 要: 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三大基本特征是“物哀”“幽玄”和“侘寂”,在日本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些特征已经逐渐渗透进日本的文学领域,并成为日本审美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首先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其次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展开探究,明确指出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其出现的重要因素;再次以川端康成的《雪国》和樋口一叶的《青梅竹马》为例,深入挖掘日本文学中物哀的
王晓:钱越多越好  按照我们当地的政策,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发给50元钱的补助,如果满80岁,每月发100元。姨妈今年刚好满60岁,我买了东西去看她,她对我说,现在的日子真是好啊,连我们农村的老人也同城市的老人一样有工资了,活到80岁还能拿100呢,我要好好活着,争取拿那100元。她的脸上,是满足的笑。50元人民币,就让姨妈心满意足。  我们村有很多女人到10多公里外的火炮厂打工,因为干的是计
摘 要: 《古舟子咏》是英国著名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的代表作,其主题围绕着老水手的罪与罚、信仰的皈依、赎罪和接受使命的过程展开。在老水手的赎罪之旅中,罪的内涵显然发生了多次变化,老水手的罪不单单涉及信天翁,还涉及水手自身、神的使命等内容。结合《圣经》文本分析,水手的罪是神宏伟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它的意义还需要随着诗歌的推进,比较它对于前后环节的相对位置,考虑不同时期与不同条件的发展,再做出解释
摘要:辜鸿铭和毛姆是东西方保守主义的典型人物,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保守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东西方保守主义的不同特点和结果。20世纪20年代初毛姆到中国专程拜访辜鸿铭,在二人的会见中辜鸿铭始终是主角,他一直在宣传着用儒家思想拯救战后的欧洲社会。因文化的差异,此次会见对两人的影响和作用完全不同。后来两人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其根本原因是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发展和文化差异。  关键词:辜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