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张衡数星星,骆宾王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风车,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在其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然而,如果没有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教育,既使是富有创造性的“小神童”,也很难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创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起点则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儿童创造力这一神圣使命。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如何承担起这一重任呢?
一、 创设和谐的环境氛围——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首要条件
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幼儿能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生机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还动情地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偏去抱了别的孩子,为此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可见,良好氛围的创设直接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能否“想孩子所想,爱孩子所爱”。 教师、家庭、社会都有必要为儿童创造力培养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裕、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儿童大胆探索、大胆提问、大胆创新,从而使儿童的创造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决定有关班级事情时,要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多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有耐心、多指导、多鼓励;多给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不要过分强调课堂秩序和班级管理制度,应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因“淘气”而造成的混乱,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甚至荒诞、离奇的问题。
二、 走进多彩的生活——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源泉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现代教育观念提倡教育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幼儿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幼儿创造力培养、健康成长的肥田沃土。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认识建筑物、交通工具,观察房前屋后的环境,探索田野河流的分布情况,欣赏大自然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象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师在一次中班的小朋友们参观造船厂和码头之后,让小朋友“画船”。结果,有的小朋友的画面上不仅有轮船,还有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还画出了海盗船和国王的船,国王的船上有国王和美人鱼在跳舞,甲板上还在放烟花……
三、 提供丰富的操作活动——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途径
陶行知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儿童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的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尝试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过一系列尝试操作,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儿童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儿童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中获得一些成功,会进一步激发其动手的热情,使其创造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与物质材料。例如在活动室设置各种区角,让儿童玩积木、捏泥人,做小制作、搞小发明等,通过这些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空间、材料和选择的机会,少一些纪律、要求和约束。
四、建立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催化剂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要求教师的教完全与学生的学相配合,怎么样学就怎么样教,学得多不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他认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求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儿童的发问千奇百怪,有时甚至离谱,这正是他们创造潜力的发挥。成人特别是教师应鼓励、引导他们大胆提出各种问题,并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其次,教师启发儿童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例如,在“玩风车”的游戏中,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想出各种办法,让自己的风车转得更快。他们有的说只要跑得快,风车就转得快,有的则体验到了迎着风跑才能让风车跑得更快……教师在活动中有时“装傻”,有时“点拨”,有时赞扬,有时激励。整个活动都是在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幼儿可以分享教师丰富的经验,教师可以分享幼儿独特的经验,幼儿与幼儿之间还可以分享对方的经验,良好的互动使信息不断碰撞、交汇、成型,而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主意和想法都给予激励性评价。在游戏中,幼儿的想法是否正确并不重要,教师真诚地接纳和认可,挖掘每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对那些表面上看是失败了的幼儿,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能很好地培养幼儿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
总之,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有待我们去探讨、去创造。 陶行知先生的言行,值得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去深思,他的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努力向他学习,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张衡数星星,骆宾王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风车,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在其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然而,如果没有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教育,既使是富有创造性的“小神童”,也很难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创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起点则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儿童创造力这一神圣使命。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如何承担起这一重任呢?
一、 创设和谐的环境氛围——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首要条件
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幼儿能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生机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还动情地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偏去抱了别的孩子,为此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可见,良好氛围的创设直接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能否“想孩子所想,爱孩子所爱”。 教师、家庭、社会都有必要为儿童创造力培养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裕、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儿童大胆探索、大胆提问、大胆创新,从而使儿童的创造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决定有关班级事情时,要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多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有耐心、多指导、多鼓励;多给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不要过分强调课堂秩序和班级管理制度,应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因“淘气”而造成的混乱,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甚至荒诞、离奇的问题。
二、 走进多彩的生活——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源泉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现代教育观念提倡教育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幼儿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幼儿创造力培养、健康成长的肥田沃土。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认识建筑物、交通工具,观察房前屋后的环境,探索田野河流的分布情况,欣赏大自然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象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师在一次中班的小朋友们参观造船厂和码头之后,让小朋友“画船”。结果,有的小朋友的画面上不仅有轮船,还有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还画出了海盗船和国王的船,国王的船上有国王和美人鱼在跳舞,甲板上还在放烟花……
三、 提供丰富的操作活动——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途径
陶行知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儿童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的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尝试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过一系列尝试操作,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儿童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儿童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中获得一些成功,会进一步激发其动手的热情,使其创造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与物质材料。例如在活动室设置各种区角,让儿童玩积木、捏泥人,做小制作、搞小发明等,通过这些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空间、材料和选择的机会,少一些纪律、要求和约束。
四、建立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催化剂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要求教师的教完全与学生的学相配合,怎么样学就怎么样教,学得多不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他认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求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儿童的发问千奇百怪,有时甚至离谱,这正是他们创造潜力的发挥。成人特别是教师应鼓励、引导他们大胆提出各种问题,并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其次,教师启发儿童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例如,在“玩风车”的游戏中,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想出各种办法,让自己的风车转得更快。他们有的说只要跑得快,风车就转得快,有的则体验到了迎着风跑才能让风车跑得更快……教师在活动中有时“装傻”,有时“点拨”,有时赞扬,有时激励。整个活动都是在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幼儿可以分享教师丰富的经验,教师可以分享幼儿独特的经验,幼儿与幼儿之间还可以分享对方的经验,良好的互动使信息不断碰撞、交汇、成型,而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主意和想法都给予激励性评价。在游戏中,幼儿的想法是否正确并不重要,教师真诚地接纳和认可,挖掘每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对那些表面上看是失败了的幼儿,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能很好地培养幼儿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
总之,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有待我们去探讨、去创造。 陶行知先生的言行,值得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去深思,他的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努力向他学习,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