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如今不够完善的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更应该重视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控。如何去让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有效改善利率管理方式,争取把风险损失最小化,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循序渐进地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领域开展深层次改革,深化改革效果的重要过程。至今为止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改革的各类程序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极易收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从而被动去面临利率风险的巨大挑战。由于利率的变动是难以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预测,所以在市场化过程中监测并控制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发达国家中,通常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比我国成熟,在如今不够完善的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更应该重视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控。如何去让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有效改善利率管理方式,争取把风险损失最小化,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内涵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现状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也称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大力管制,让利率的波动状况取决于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供求情况,让资本自行去完成高效运转与配置的过程,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最大利用。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思路,即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进行。据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1993—1999年):我国分别在1993年和1996年提出了改革的基本设想和思路,从货币市场开始进行,放开了贷款利率,再逐渐开始市场化利率发行债券,慢慢扩大贷款利率的波动区间。
发展阶段(1999—2013年):按照先前定下的思路,从外币开始放开部分小额存款利率,到后面完全放开了利率上限,首次允许人民币利率下浮。接着取消了同业存款利率的管控,扩大了商业性个人房贷利率浮动区间,政府放松贷款利率的同时也不再对票据贴现利率进行管制。
深化阶段(2014—2019年):加速放开了利率,2015年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被先后提升,继而在12月份不再设置上限,意味着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这时候,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之所以不是实质上的 “已经完全结束”,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通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市场利率变动并不能有效带动存贷款利率的同向变动,同时为防止银行在存款上进行不良竞争,全行业实施存款利率行业自律,意味着存款利率并不会无限制波动。
3.中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在市场利率的制度下,利率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利率会随着市场的利率供求情况而变化,第二个是利率是由央行来间接调控的,虽然商业银行可以决定利率的高低,但央行可以通过改变基准利率对各类利率进行调整,并确定相应的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供应量。
而利率市场化能够刺激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创新,当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时,机构所采取的相应创新措施能带来更多经济利益。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一个让金融市场由低程度向更高程度转化的步骤和过程,最后能够让金融市场呈现出一个完善且高效的状态。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需要具备多种有效融资工具,充分高效的信息披露,还需要完整的一系列金融监管体制,而这些都能够通过利率市场化来完成。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央行的间接调控,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制的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满足了以上所有条件,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1.利率风险概述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利率水平的变动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银行可能会因此有遭受损失的风险。风险主要是指在某种情况和某段时间内,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里,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产生的距离称之为风险。
2.利率风险种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四类: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發生率最高的利率风险就是重新定价风险,只要在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的资产负债不一致时,市场利率的变化就可能会使银行发生损失,面临重定价风险。只有重新定价的缺口为零,这时候利率收益才不会受到利率上升或下降的影响,即没有重新定价风险。
(2)基准风险:在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变动,当两者变动不一致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的重新定价风险很小,但只要央行提供的存贷利率的变动程度不一致,银行便可能面临基准风险。虽然目前国内的基准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多,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经济全球化中,银行可能会因为业务的需要而参考使用国际通用的浮动利率,例如LIBOR利率,到那时银行的基准风险也会随着增加。
(3)收益率曲线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分为平坦型、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平坦型的长期的利率与短期的利率是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上升型的长期利率是呈现上涨势态的,下降型的长期利率是比短期的利率低的。波动型表明债券收益率不会随债券的期限变化发生某种规律的变动,意思就是未来的长期利率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无法推测。很明显,收益率曲线风险主要是指因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
(4)期权风险:期权是指客户有权选择提前偿还贷款的本金利息或者提出存款,当客户因为想要增加收益、减少风险而做出适当的选择,银行的收益就会面临可能蒙受损失的期权风险。银行为规避期权风险,会适当收取期权费用。 三、相关建议
从现状看,从国际方面看,全球经济下滑的压力有所加大,但总体上还是有复苏的潜力,这对银行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内正在持续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完善过程,利率水平的一再变动,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具备更高的利率風险管控能力。
(1)继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比率高于1,缺口比率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利息净收入变动幅度逐年降低,净利息收入会受到利率变动引起的负面影响。所以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政策应该与集团的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相统一,在利率风险和盈利水平之间寻求稳健平衡,做到能够及时敏感地监控出潜在的利率风险,并做出相应的分析结论和管理策略,让银行根据分析结果来灵活改变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同时通过公司治理机制逐层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与要求,继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
(2)均衡匹配资产负债,精细化利率风险限额
针对利率风险的限额指标,可以分别设置以下几个限额:确定银行的利率风险价值限额,按不同情况设定止损限额;对银行的风险按业务进行额度上的限制,衡量不同业务的风险大小;分析单个资产的规模上限,避免资产过于集中而提高利率风险,通过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将利率风险限额更加精细化并实时监测,一旦风险超过限额指标,确认好风险情况后应根据银行的管理方式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健全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要提高利率风险的防范能力,银行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但目前我国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需要更强势的监管与督促,而监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监管力度不够大,应当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其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实际上还比较落后,例如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还不够完善,无法为银行提供多样式的利率风险高效规避工具等,这些都会影响到银行利率风险管控的有效性。最后,央行对基准利率的决策程序不够透明,没有一套标准化的利率调整模式,提高了银行利率预测的难度,加重了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工作。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跟有关部门一起来配合健全利率风险的管理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丽.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7. DOI:10.7666/d.D01310426.
[2]胡大玮.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9,(29):85-8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循序渐进地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领域开展深层次改革,深化改革效果的重要过程。至今为止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改革的各类程序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极易收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从而被动去面临利率风险的巨大挑战。由于利率的变动是难以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预测,所以在市场化过程中监测并控制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发达国家中,通常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比我国成熟,在如今不够完善的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更应该重视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控。如何去让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有效改善利率管理方式,争取把风险损失最小化,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内涵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现状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也称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大力管制,让利率的波动状况取决于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供求情况,让资本自行去完成高效运转与配置的过程,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最大利用。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思路,即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进行。据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1993—1999年):我国分别在1993年和1996年提出了改革的基本设想和思路,从货币市场开始进行,放开了贷款利率,再逐渐开始市场化利率发行债券,慢慢扩大贷款利率的波动区间。
发展阶段(1999—2013年):按照先前定下的思路,从外币开始放开部分小额存款利率,到后面完全放开了利率上限,首次允许人民币利率下浮。接着取消了同业存款利率的管控,扩大了商业性个人房贷利率浮动区间,政府放松贷款利率的同时也不再对票据贴现利率进行管制。
深化阶段(2014—2019年):加速放开了利率,2015年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被先后提升,继而在12月份不再设置上限,意味着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这时候,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之所以不是实质上的 “已经完全结束”,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通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市场利率变动并不能有效带动存贷款利率的同向变动,同时为防止银行在存款上进行不良竞争,全行业实施存款利率行业自律,意味着存款利率并不会无限制波动。
3.中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在市场利率的制度下,利率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利率会随着市场的利率供求情况而变化,第二个是利率是由央行来间接调控的,虽然商业银行可以决定利率的高低,但央行可以通过改变基准利率对各类利率进行调整,并确定相应的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供应量。
而利率市场化能够刺激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创新,当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时,机构所采取的相应创新措施能带来更多经济利益。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一个让金融市场由低程度向更高程度转化的步骤和过程,最后能够让金融市场呈现出一个完善且高效的状态。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需要具备多种有效融资工具,充分高效的信息披露,还需要完整的一系列金融监管体制,而这些都能够通过利率市场化来完成。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央行的间接调控,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制的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满足了以上所有条件,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1.利率风险概述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利率水平的变动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银行可能会因此有遭受损失的风险。风险主要是指在某种情况和某段时间内,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里,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产生的距离称之为风险。
2.利率风险种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四类: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發生率最高的利率风险就是重新定价风险,只要在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的资产负债不一致时,市场利率的变化就可能会使银行发生损失,面临重定价风险。只有重新定价的缺口为零,这时候利率收益才不会受到利率上升或下降的影响,即没有重新定价风险。
(2)基准风险:在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变动,当两者变动不一致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的重新定价风险很小,但只要央行提供的存贷利率的变动程度不一致,银行便可能面临基准风险。虽然目前国内的基准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多,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经济全球化中,银行可能会因为业务的需要而参考使用国际通用的浮动利率,例如LIBOR利率,到那时银行的基准风险也会随着增加。
(3)收益率曲线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分为平坦型、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平坦型的长期的利率与短期的利率是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上升型的长期利率是呈现上涨势态的,下降型的长期利率是比短期的利率低的。波动型表明债券收益率不会随债券的期限变化发生某种规律的变动,意思就是未来的长期利率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无法推测。很明显,收益率曲线风险主要是指因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
(4)期权风险:期权是指客户有权选择提前偿还贷款的本金利息或者提出存款,当客户因为想要增加收益、减少风险而做出适当的选择,银行的收益就会面临可能蒙受损失的期权风险。银行为规避期权风险,会适当收取期权费用。 三、相关建议
从现状看,从国际方面看,全球经济下滑的压力有所加大,但总体上还是有复苏的潜力,这对银行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内正在持续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完善过程,利率水平的一再变动,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具备更高的利率風险管控能力。
(1)继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比率高于1,缺口比率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利息净收入变动幅度逐年降低,净利息收入会受到利率变动引起的负面影响。所以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政策应该与集团的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相统一,在利率风险和盈利水平之间寻求稳健平衡,做到能够及时敏感地监控出潜在的利率风险,并做出相应的分析结论和管理策略,让银行根据分析结果来灵活改变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同时通过公司治理机制逐层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与要求,继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
(2)均衡匹配资产负债,精细化利率风险限额
针对利率风险的限额指标,可以分别设置以下几个限额:确定银行的利率风险价值限额,按不同情况设定止损限额;对银行的风险按业务进行额度上的限制,衡量不同业务的风险大小;分析单个资产的规模上限,避免资产过于集中而提高利率风险,通过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将利率风险限额更加精细化并实时监测,一旦风险超过限额指标,确认好风险情况后应根据银行的管理方式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健全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要提高利率风险的防范能力,银行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但目前我国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需要更强势的监管与督促,而监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监管力度不够大,应当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其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实际上还比较落后,例如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还不够完善,无法为银行提供多样式的利率风险高效规避工具等,这些都会影响到银行利率风险管控的有效性。最后,央行对基准利率的决策程序不够透明,没有一套标准化的利率调整模式,提高了银行利率预测的难度,加重了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工作。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跟有关部门一起来配合健全利率风险的管理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丽.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7. DOI:10.7666/d.D01310426.
[2]胡大玮.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9,(2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