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黄太吉第一年运营创收达700万元,正式运营不到两年,估值从4000万元蹿升到最新的12亿元。在黄太吉煎饼之后,创始人赫畅又推出多个品牌,有主打炖菜的“牛炖先生”、有川渝风味的“大黄疯”小火锅店、有“从来”饺子馆。后来又投资了设计师出身的尚泽华,建立“一碗冒菜的小幸福”,现在他还签下《蜡笔小新》的独家代理权,准备在中国开设蜡笔小新主题餐厅。
走多品牌之路是基于战略的选择,还是互联网思维的再次作秀?黄太吉模仿百丽模式,能否在煎饼之外,再复制一次成功?
黄太吉在黄金时期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煎饼不做,而去做火锅、饺子、冒菜这些品牌?
品牌“1+1+1”
黄太吉走的多品牌之路是小而美的奇趣路线,饺子、冒菜、煎饼一类偏小吃的实惠型产品,符合现在口味多元、注重品位但消费能力相对有限的年轻人。
这部分人同时还是外卖的主流消费群体,开奔驰送外卖以及百度、唯品会等一次五千元的外卖清单,就已经说明黄太吉很重视外卖市场。目前黄太吉已经和美餐网、大众点评等合作外卖,并且根据区域、起送时间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流程。
自从搬进时尚大商城,就已经标志着黄太吉和路边摊不一样。由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饮食态度和路边摊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同产品的消费选择上,黄太吉就已经形成了优势。
黄太吉将各个品牌门店开设在商场内,每一个品牌代表一个大单品,通过强势的品牌认知和产品的专注度最大化地凝聚整个品类的消费市场。我们知道,“1+1+1”的形式对抗“1+N”的机制所凝聚的市场份额和发生机制要远远优于后者。黄太吉通过多品牌多门店充分站位商场门店,掌握了终端主导权,让后来者无立足之地。
有人会好奇,为什么黄太吉不把水饺、冒菜等品类放到同一个店里卖。沙县小吃采取的是一揽子抓的形式,从饭点、面食到小吃应有尽有。但黄太吉如此选择是有其合理性的。顾客在消费时很容易陷入选择困难的局面,往往选择了饭点就不会再选择面食,并且进入同一家店的消费者最终会习惯于消费同一类产品,这样一来其他品类的销量就自然会流失。
不把全部鸡蛋装进一个篮子的效果是什么?消费者想吃煎饼的时候选黄太吉,因为没有哪个煎饼有牌子;想吃水饺选从来,吃冒菜选幸福。因为这些品牌已经被炒得火热,消费者想吃时,自然就想到黄太吉的品牌,不需要再进店做二次选择,这样黄太吉就轻松为消费者解决了想吃什么的问题。
顾客在哪儿吃?中高端的品牌定位决定了黄太吉、大黄疯这类店更倾向于开在写字楼、大型商场。针对不逛商场、不想出门的消费者,黄太吉便捷的外卖就可以解决问题。从想吃什么到在哪儿吃,黄太吉多品牌模式为消费者织了一张无形的网。
转型合理性
对黄太吉煎饼的不看好大部分源于其口感差,有的消费者以自己小孩为例说,即使不挑嘴的小孩吃了黄太吉煎饼都觉得口感不好,并且将黄太吉门店冷落的现象归咎为产品不好。黄太吉刚推出的时候,因为其独具逼格的卖法,以话题炒作赚爆了消费目光,大家都想尝个鲜、看个热闹,自然造就了前期火热的销售。当这种新鲜劲儿过后,没有更加劲爆的话题刺激时,这股消费热潮淡下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冲动消费到需求消费的变迁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发展转变。
大家争相拿全聚德这种资深热销级的大单品与黄太吉作比较,但却忽视了全聚德背后百年品牌的积淀,这是黄太吉不可能有也不会去做的。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全聚德、老干妈、黄焖鸡等成功大单品的做法是市场淘金的过程,黄太吉既没有这样的历史积淀,也没有独树一帜的产品配方,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去和产品死磕。
西餐未必真的优于中华美食,但在国内的影响却很大,甚至中餐也在走向西化。这说明,产品本身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消费者的饮食需求已经过了温饱阶段,消费习惯早已不是简单的口味能决定的,口味之外还有环境、饮食理念、用餐方式、档次、位置等因素。退一步说,黄太吉的口味真的已经到了无良的地步吗?黄太吉十万活跃粉丝应该是最好的佐证。
除却产品,另一股质疑黄太吉的声音是营销。一直以来,外界对黄太吉“奔驰送外卖”的营销方式非议很多。时至今日,当黄太吉的品牌走到这个阶段时,无论是消费者的热情还是市场反应都会进入一个潮退、理性、平稳的发展阶段。黄太吉想要从既有的消费习惯跳脱出来,则需要一个能继续引爆眼球的方式。
目前摆在黄太吉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做好单品并且尽可能依靠口味吸引新的顾客,二是从其他地方杀出一条血路。
如果走单品模式,黄太吉可以模仿奶茶店、小食店或者伏牛堂,但是做好煎饼这个大街小巷的大单品,还受限于天生的局限、机遇性以及成长空间等因素。而且黄太吉不像伏牛堂,背后有坚定的老乡群支撑其单品品牌。
实际上黄太吉创始人基于对现状的考虑一直提倡门店直营,这也注定其不会草率选择加盟形式。而这时黄太吉推出大黄蜂小火锅、幸福冒菜等品牌,不仅能借助已成气候的黄太吉为品牌背书,同时还能借助之前的传播余热影响下一个子品牌的上市。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黄太吉走多品牌之路,以及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机“力排众议”,开启多品牌模式有其发展合理和远瞻性。黄太吉创始人并非手艺人,不像全聚德、老干妈、银计肠粉等这些具有浓厚手艺发家史的品牌,能够依靠先机和实力走产品路线、做深单品品牌。那么,黄太吉又是如何打造其多品牌之路的呢?其真正的意图是怎样的?
如果说黄太吉的多品牌模式是,想通过占领线下、构建品牌力,进而影响线上外卖,那么多品牌之间应该独立存在还是联合进行?如果独立存在,黄太吉品牌独立运营的意义何在?如果联合进行,随着不同的发展周期,多品牌还能成为黄太吉的核心竞争力吗?当品牌壮大,门店增多之后,如果再采用门店直营的方式,管理则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