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边缘学科地位,他们便采取不重视的态度展开教学活动,依旧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这样不但会耽误学生的学习,而且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我将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作出进一步阐述,以此加强我国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综合實践活动
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被纳入主流学科的教学结构中,于是便采取懈怠的教学态度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即依然通过强制性灌输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只注重自己是否将理论知识传到讲堂上,而不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内化和吸收,课下也不安排实践活动作业,这样不但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思想,而且还会阻碍学生的潜能发挥。信息技术是一门与实践息息相关的教学科目。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让学生学以致用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加强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引用生动的教学文本,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是建立在学生愿意学习信息知识这门课程之上,如果教师不以人的本性为教学原则,缺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有的教学注意力都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播层面,那么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导致他们谈“信息技术”就会色变。所以,教师要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选取他们愿意接受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等教学文本,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便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学习“画组合图形”时,我先从互联网上下载了搭积木的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视听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我提问学生:相信大家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这些积木被重新组合在一起搭建成新的图案,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学生异口同声:是的;其次,我接着问学生:你们想不想拼搭积木呢?学生回答:想,我顺势导入了利用模块化程序装饰城堡这一组合图形的绘制过程,然后展现了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组合图形;最后,我一边利用PPT课件讲解如何完成组合图形,一边让学生进行在线实时操作,既夯实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结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愿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学科。部分教师不注重将教学内容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学生的具体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和乏味,而且还会让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因此,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地融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养成良好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加强其应用信息技术的意愿。
在学习“图表的制作”时,我先结合社会热点询问学生有没有观看最近上映的某部电影,学生听后一下子来了精神,紧接着,我将这部电影的所有票房数据导入到课堂中,向学生设置具体的问题:你们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这部电影的观场次数、观影人数、上座率等信息情况吗?学生露出迷茫的神情;其次,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引进这部电影的各项数据图表,学生一目了然地查看到此电影的各种项目信息,快速回答出了上述问题,我问学生:你们是不是切身感受到了图表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呢?学生一致点点头,这就为接下来高质量的课堂奠定了扎实基础,学生也深入体验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三、理论与实践双向统一,发展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如果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学,那么学生就会纸上谈兵地进行学习,而如果只有实践应用的教学,那么学生就相当于在泡沫的基础之上建筑房屋。理论与实践要双向统一起来,不但要扎实学生的理论结构体系,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核心素养,以便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在教授学生利用Flash制作“动画补间”动画时,我先插入了与春节过年有关的静态图片,并且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动起来了会怎样呢?学生摇摇头,我趁热打铁地展示了上述图片的动画效果;其次,我将学生三到五人的单位小组,让他们通过翻阅教材、教辅等途径自行寻找创造动态图形的实践方法和操作步骤,各小组通过共同探讨和分工协作的方式制作某个简单的动画,主题不作任何限制,我则穿插进各组的讨论过程中,以启发性的方式指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最后,各组上讲台前展示各自的实践成果,我再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讲解和补充,以便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素质能力。这就意味着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教师依然停留在固步自封的教学状态中,那么必将会遭到淘汰。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制定出更多的符合当代国情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综合實践活动
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被纳入主流学科的教学结构中,于是便采取懈怠的教学态度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即依然通过强制性灌输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只注重自己是否将理论知识传到讲堂上,而不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内化和吸收,课下也不安排实践活动作业,这样不但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思想,而且还会阻碍学生的潜能发挥。信息技术是一门与实践息息相关的教学科目。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让学生学以致用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加强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引用生动的教学文本,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是建立在学生愿意学习信息知识这门课程之上,如果教师不以人的本性为教学原则,缺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有的教学注意力都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播层面,那么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导致他们谈“信息技术”就会色变。所以,教师要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选取他们愿意接受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等教学文本,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便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学习“画组合图形”时,我先从互联网上下载了搭积木的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视听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我提问学生:相信大家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这些积木被重新组合在一起搭建成新的图案,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学生异口同声:是的;其次,我接着问学生:你们想不想拼搭积木呢?学生回答:想,我顺势导入了利用模块化程序装饰城堡这一组合图形的绘制过程,然后展现了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组合图形;最后,我一边利用PPT课件讲解如何完成组合图形,一边让学生进行在线实时操作,既夯实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结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愿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学科。部分教师不注重将教学内容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学生的具体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和乏味,而且还会让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因此,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地融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养成良好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加强其应用信息技术的意愿。
在学习“图表的制作”时,我先结合社会热点询问学生有没有观看最近上映的某部电影,学生听后一下子来了精神,紧接着,我将这部电影的所有票房数据导入到课堂中,向学生设置具体的问题:你们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这部电影的观场次数、观影人数、上座率等信息情况吗?学生露出迷茫的神情;其次,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引进这部电影的各项数据图表,学生一目了然地查看到此电影的各种项目信息,快速回答出了上述问题,我问学生:你们是不是切身感受到了图表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呢?学生一致点点头,这就为接下来高质量的课堂奠定了扎实基础,学生也深入体验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三、理论与实践双向统一,发展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如果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学,那么学生就会纸上谈兵地进行学习,而如果只有实践应用的教学,那么学生就相当于在泡沫的基础之上建筑房屋。理论与实践要双向统一起来,不但要扎实学生的理论结构体系,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核心素养,以便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在教授学生利用Flash制作“动画补间”动画时,我先插入了与春节过年有关的静态图片,并且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动起来了会怎样呢?学生摇摇头,我趁热打铁地展示了上述图片的动画效果;其次,我将学生三到五人的单位小组,让他们通过翻阅教材、教辅等途径自行寻找创造动态图形的实践方法和操作步骤,各小组通过共同探讨和分工协作的方式制作某个简单的动画,主题不作任何限制,我则穿插进各组的讨论过程中,以启发性的方式指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最后,各组上讲台前展示各自的实践成果,我再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讲解和补充,以便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素质能力。这就意味着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教师依然停留在固步自封的教学状态中,那么必将会遭到淘汰。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制定出更多的符合当代国情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文臣.如何上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3(3):132-133.
[2]梅乐敏.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J]成才之路,2013(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