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的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为了更好地提高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实施高效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心理学技术进行心理引导,以达到高效班级管理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首因效应”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是不应该放弃最好的控班时机的,那就是刚刚组建一个新班时。这对于接手刚进校新生的班主任是相当重要的。心理学上有“首因效应”之说。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人面对一个崭新的开始,往往会激起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但同时又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而充满着种种好奇与不安。因此,班主任就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时地介入到新生的生活中去,其一可以稳定人心,其二又可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果班主任在第一次接触新生时,能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说出他的长处,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感觉到你在关注他,从而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仿佛回到了熟悉的校园,重逢了久违的老师。自然,在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是学生的理解和配合。
二、坚决杜绝“破窗效应”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心理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就把人的这种心理命名为“破窗效应”。班级的管理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班级出了问题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如同及时把“破窗”补上,就会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和坏习惯无机可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越来越好,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学习风气和学习成绩便会蒸蒸日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严格的班规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又起着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而习惯的养成需要强制与主动相结合,班规一旦制定就应严格贯彻执行,让班规深植于学生心中,以形成一个有序的开始。万事开头难,班主任要做到眼勤腿勤,加强督促,违者必究。
三、灵活应用“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表示喜欢、奖赏、赞扬的态度(或行为举措)不断减少的人。成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学生。因此,在教育中,面对学生天真幼稚的行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定,应发自内心地赞美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的鼓励更应多于批评,学生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快。作为班主任,如果只知道一味地责备,甚至恶狠狠地训斥,那么必定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在你的训斥声中渐渐丧失殆尽,同时毁掉的还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曾经有一个阶段,学校统一要求中午午睡,可是班级里有那么几个学生自己不睡,还总在班级说说笑笑,严重影响了其它同学的午睡质量,班干部制止、校长批评均不奏效。我尝试着运用“阿伦森效应”进行疏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天,我当众宣布:今天中午,我们开展一个以“笑话大王”比赛,优胜者奖品是肯德基全家桶套餐一份。比赛开始,多数同学竞相登台,气氛相当活跃。比赛结束后,全体同学表决,优胜者得奖。第二天,我又宣布:比赛照常,奖品为价值五元钱的笔记本一本。同学们见奖品档次下降,参与的人数骤然下降,即使上台表演的同学,热情也没有前一天高涨了。第三天,我再次郑重宣布:比赛的奖品为五毛钱的铅笔一枝。没想到,话音刚落,那几个学生说啥也不干了,并说 “我们还不如睡一觉呢” 此后,午睡说笑的现象全部消失了。
四、适时引入“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告诉我们:一个群体死气沉沉是不行的,得靠“几条鲶鱼”来增加活力。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就非常有必要培养几条“鲶鱼”。接收本届初一时,我们班是一个中等的班级,班里的尖子生很少,年级前五名的一个都没有,经过一个多月的仔细观察和平时测验,我圈定了五个同学,把他们一起叫出来说:“你们五个人中有两个是年级前五名,是谁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们都有这个能力。”在我的期望之下,他们五个人暗暗展开了竞争。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他们五个人果然有一人进入年级前五名,五人中有四人进入班级前五名。之后,我又在为人处事上对他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他们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期末三好学生及优秀干部评选中,他们的得票相当高。这样一来,他们在班级里的人气指数不断攀升,勤学争先、热心助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感化了周围的同学,班内逐渐形成了团结争先、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诚然,上述所提的心理学效应的应用远不止这些,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很多心理学效应和现象,需要广大的班主任同行不断探索。总之,只有细致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才能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而运用些简单易行的心理学技术更能使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一、充分利用“首因效应”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是不应该放弃最好的控班时机的,那就是刚刚组建一个新班时。这对于接手刚进校新生的班主任是相当重要的。心理学上有“首因效应”之说。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人面对一个崭新的开始,往往会激起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但同时又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而充满着种种好奇与不安。因此,班主任就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时地介入到新生的生活中去,其一可以稳定人心,其二又可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果班主任在第一次接触新生时,能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说出他的长处,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感觉到你在关注他,从而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仿佛回到了熟悉的校园,重逢了久违的老师。自然,在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是学生的理解和配合。
二、坚决杜绝“破窗效应”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心理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就把人的这种心理命名为“破窗效应”。班级的管理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班级出了问题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如同及时把“破窗”补上,就会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和坏习惯无机可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越来越好,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学习风气和学习成绩便会蒸蒸日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严格的班规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又起着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而习惯的养成需要强制与主动相结合,班规一旦制定就应严格贯彻执行,让班规深植于学生心中,以形成一个有序的开始。万事开头难,班主任要做到眼勤腿勤,加强督促,违者必究。
三、灵活应用“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表示喜欢、奖赏、赞扬的态度(或行为举措)不断减少的人。成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学生。因此,在教育中,面对学生天真幼稚的行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定,应发自内心地赞美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的鼓励更应多于批评,学生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快。作为班主任,如果只知道一味地责备,甚至恶狠狠地训斥,那么必定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在你的训斥声中渐渐丧失殆尽,同时毁掉的还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曾经有一个阶段,学校统一要求中午午睡,可是班级里有那么几个学生自己不睡,还总在班级说说笑笑,严重影响了其它同学的午睡质量,班干部制止、校长批评均不奏效。我尝试着运用“阿伦森效应”进行疏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天,我当众宣布:今天中午,我们开展一个以“笑话大王”比赛,优胜者奖品是肯德基全家桶套餐一份。比赛开始,多数同学竞相登台,气氛相当活跃。比赛结束后,全体同学表决,优胜者得奖。第二天,我又宣布:比赛照常,奖品为价值五元钱的笔记本一本。同学们见奖品档次下降,参与的人数骤然下降,即使上台表演的同学,热情也没有前一天高涨了。第三天,我再次郑重宣布:比赛的奖品为五毛钱的铅笔一枝。没想到,话音刚落,那几个学生说啥也不干了,并说 “我们还不如睡一觉呢” 此后,午睡说笑的现象全部消失了。
四、适时引入“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告诉我们:一个群体死气沉沉是不行的,得靠“几条鲶鱼”来增加活力。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就非常有必要培养几条“鲶鱼”。接收本届初一时,我们班是一个中等的班级,班里的尖子生很少,年级前五名的一个都没有,经过一个多月的仔细观察和平时测验,我圈定了五个同学,把他们一起叫出来说:“你们五个人中有两个是年级前五名,是谁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们都有这个能力。”在我的期望之下,他们五个人暗暗展开了竞争。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他们五个人果然有一人进入年级前五名,五人中有四人进入班级前五名。之后,我又在为人处事上对他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他们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期末三好学生及优秀干部评选中,他们的得票相当高。这样一来,他们在班级里的人气指数不断攀升,勤学争先、热心助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感化了周围的同学,班内逐渐形成了团结争先、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诚然,上述所提的心理学效应的应用远不止这些,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很多心理学效应和现象,需要广大的班主任同行不断探索。总之,只有细致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才能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而运用些简单易行的心理学技术更能使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