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一个知书达礼、举止文明的孩子,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地习惯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养成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良好的习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要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言行甚至思考的习惯。
例一,为了培养学生说话和读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采用口才历练,即使使课堂效率下降也在所不惜,从逼迫学生说,到引导学生说,到学生愿意说,敢说,会说,强化日常学习总的口才培训和锻炼能力,使口才训练和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信息互为提高。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等形式开展口才训练,促进读书成为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主题内容。
例二,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第一,教师应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师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第二,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课件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也能随机性的对班级学生不良行为就事纠正;第三是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职能作用,提醒、监督、制止班级违规行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半个学期以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杜绝了打闹和叫骂的不良行为。
二、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如培养读书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老师可在某一篇课文教学时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老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圈点画记的具体要求、方法。但光是提一次要求,学生练习一次,是不能形成习惯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提醒学生坚持按此要求读书,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逐步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在反复的操练中完善和巩固,真正做到自动化。培养好习惯不能中途停顿,不长期坚持,稍一懈怠,懒散的不良习惯就会重新抬头。
三、家校联合,养成教育效果最好
叶圣陶曾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我们家长也经常反映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简直就是天壤之别。那么大的差距究竟问题在哪呢?其实,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这个责任就在我们家长。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并且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等特点;家长的言传身教、情境影响对孩子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对此,上个学区我组织了多次家长学校活动,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交流育子心得,开展专题讲座等,就是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四、感性与理性碰撞,真情感悟人性
情感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动情,才能在求知、练能、开智中育德。寓抽象道理于直观形象之中,易于产生情感效应。寓抽象道理于亲身实践之中,易诱发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仅靠“外部条件”的“暗示”与“陶冶”还不够,还要依靠人的“内部条件”的“感悟”与“体验”起作用。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进而对人性有个质的飞跃与提高。一句话,要激活经验,“以读求物,读中见悟”。只有感悟才会使思考有深度,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感悟重于综合,感悟主要是同化,感悟的主体是参与者,感悟是全线相联,感悟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亲身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对课文塑造的生活原型有设身处地的真切感受,催化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心心相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共鸣。才能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给人性以洗涤与照耀。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是情感交流的课堂,语文是个情感重要的储蓄所,语文课堂需要感性与理性的碰撞,通过理性的启迪与感性的触动,激发情感进而来完善人。当然我们语文课堂不仅是通过形象来触动学生的情感,强化感性的生命认知,更要在此基础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与提高,这种理性的思考是人的德性与人格完善的重要基础,人只有经历这些思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完善、健康的人。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把全体学生看作感悟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人;(2)营造情感氛围,提供感悟契机;(3)架设一座沟通学生“主观存在”与教材“客观存在”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进入感悟境界。这种内在的感悟,是思想道德教育融合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卜卫主编.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l997.
[2] 孙云晓主编.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l997.
[3] 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
关键词:小学;语文;养成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良好的习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要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言行甚至思考的习惯。
例一,为了培养学生说话和读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采用口才历练,即使使课堂效率下降也在所不惜,从逼迫学生说,到引导学生说,到学生愿意说,敢说,会说,强化日常学习总的口才培训和锻炼能力,使口才训练和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信息互为提高。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等形式开展口才训练,促进读书成为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主题内容。
例二,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第一,教师应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师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第二,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课件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也能随机性的对班级学生不良行为就事纠正;第三是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职能作用,提醒、监督、制止班级违规行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半个学期以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杜绝了打闹和叫骂的不良行为。
二、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如培养读书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老师可在某一篇课文教学时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老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圈点画记的具体要求、方法。但光是提一次要求,学生练习一次,是不能形成习惯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提醒学生坚持按此要求读书,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逐步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在反复的操练中完善和巩固,真正做到自动化。培养好习惯不能中途停顿,不长期坚持,稍一懈怠,懒散的不良习惯就会重新抬头。
三、家校联合,养成教育效果最好
叶圣陶曾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我们家长也经常反映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简直就是天壤之别。那么大的差距究竟问题在哪呢?其实,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这个责任就在我们家长。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并且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等特点;家长的言传身教、情境影响对孩子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对此,上个学区我组织了多次家长学校活动,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交流育子心得,开展专题讲座等,就是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四、感性与理性碰撞,真情感悟人性
情感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动情,才能在求知、练能、开智中育德。寓抽象道理于直观形象之中,易于产生情感效应。寓抽象道理于亲身实践之中,易诱发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仅靠“外部条件”的“暗示”与“陶冶”还不够,还要依靠人的“内部条件”的“感悟”与“体验”起作用。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进而对人性有个质的飞跃与提高。一句话,要激活经验,“以读求物,读中见悟”。只有感悟才会使思考有深度,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感悟重于综合,感悟主要是同化,感悟的主体是参与者,感悟是全线相联,感悟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亲身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对课文塑造的生活原型有设身处地的真切感受,催化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心心相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共鸣。才能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给人性以洗涤与照耀。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是情感交流的课堂,语文是个情感重要的储蓄所,语文课堂需要感性与理性的碰撞,通过理性的启迪与感性的触动,激发情感进而来完善人。当然我们语文课堂不仅是通过形象来触动学生的情感,强化感性的生命认知,更要在此基础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与提高,这种理性的思考是人的德性与人格完善的重要基础,人只有经历这些思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完善、健康的人。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把全体学生看作感悟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人;(2)营造情感氛围,提供感悟契机;(3)架设一座沟通学生“主观存在”与教材“客观存在”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进入感悟境界。这种内在的感悟,是思想道德教育融合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卜卫主编.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l997.
[2] 孙云晓主编.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l997.
[3] 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