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觉醒来,拉开窗帘,才发现窗外已经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下雪了!
走到学校,孩子们刚吃完早饭,正从食堂里陆陆续续地走出来。我站在操场边,望着操场上那一层“白毯”,轻轻地踏上去,走了两步。听着脚下“扑扑”的声音,儿时玩雪的快乐情景又浮现在眼前。看不远处的孩子们从操场边匆匆走过,却没有一个停下来赏雪、玩雪,心中不禁有些悲凉,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学业压力和信息化浪潮中,仿佛与现实世界脱节了,大自然的那些精彩变化,似乎变得与他们毫无关系。
我怅然地走到教学楼前,终于看到两个孩子在打雪仗,一个调皮的孩子摇荡了树上的积雪,化作一片纷纷扬扬。
教室里,孩子们早已端端正正地坐好开始读书了。我悄悄从后门走进去,对坐在最后面的小陈耳语了几句。上课铃响了,孩子们停下了读书声,抬起头看我。但其实我没有布置今天的早读任务,因为我看天气预报,知道今天可能有雪,我想孩子们也许可以在早上玩一会儿雪,所以想特意让他们“撒一下野”。但没想到,他们居然这么“不开窍”,对学习太自觉了。
这时,小陈提了一桶雪走進教室——我上课前悄悄给他布置的任务。孩子们看到这一桶雪,也兴奋起来,但又有些茫然。我把桶子放上讲桌,对他们说道:“这节课,我们玩雪,打雪仗!”同学们先是惊讶万分,而后又欢腾雀跃。接着,我提着桶子,请每个孩子们抓一把雪,做一个小小的雪球。然后明确规则:一会打雪仗的时候,不能砸头,只能砸脖子以下的部分,每个人都要用手遮住脸,保护好自己。
孩子们有些迫不及待,但我让他们先安静下来,我要问几个问题。我问的第一个问题:“课后剩下的五首古诗,有没有全部背下来的?”有五六个同学举手,我热情地邀请他们站起来。这几个同学面带微笑地站了起来,我坏笑着对其他同学说:“先把手中的雪球送给这几个同学吧!”孩子们完全没想到,这几位同学更是目瞪口呆。但雪球很快就飞了过去,教室里欢腾起来。小苏同学面带委屈地说:“为什么背得多还要挨砸呢?”我笑着对她说:“下雪天不是读书天。这么好的雪,你们不去玩,待在教室里背下了这么多诗,不应该挨砸吗?这么难得的大雪,你们连想都没想怎么去玩雪,只想着背诗,不应该挨砸吗?”孩子们听了,更加兴奋起来。小苏也由委屈转为开心。我也用俏皮的语气对他们说:“老师是偏爱你们的,你们背的古诗多,一会玩另一个游戏肯定赢,很难获得被砸的机会,所以先拿你们开涮了,你们还是占了便宜了。”
孩子们迫切地问,玩什么游戏呢?我告诉了孩子们三个字——飞雪令。即说出一句带雪的诗,说不出来或者与前面的人重复就要被砸。孩子们一听,觉得这很简单呀。可是刚一开始,小雅就因为太兴奋,脑子卡壳了。于是,雪球就飞起来了……玩完了“飞雪令”,我又和孩子们聊古人如何玩雪。我们聊谢太傅在大雪天召开家庭聚会,留下了“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我们开始讨论,窗外的雪,究竟是像撒盐还是像柳絮呢?一开始,大家异口同声说“柳絮”,显然他们的脑袋已经被书本牢牢束缚了,缺乏观察与思考。于是,我请他们看窗外。有的孩子开始怀疑了,窗外的雪并不成片,而是颗粒状,安静下来,甚至可以听到“簌簌”的声音,这应该是“撒盐”的感觉呀。于是,那些仅凭书本上得来的经验,在他们的脑海中被打破了——原来在生活中,体验和审美才能更真切呀!
我又告诉他们,其实“飞雪令”不是我的原创,是我从《红楼梦》《家》《镜花缘》这三本书中学来的。古人经常玩的游戏,叫“飞花令”,我只不过改动了其中的一个字,变成了“飞雪令”而已。孩子们表现出震惊的样子——原来古人这么会玩!
是啊,古人比我们会玩。我继续给他们聊古人如何玩雪。我给他们讲《红楼梦》中的妙玉,在下雪天把梅花瓣上的落雪轻轻收到瓷瓶里,用带着梅花清香的雪烧水沏茶。孩子们发出更加惊讶的呼声,没想到古人还玩出花样了!
我们分完桶里的最后一点雪,又把背面窗台上的雪收集起来,留作最后一个活动的“道具”。最后玩什么呢?我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的雪带给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描绘自己的感觉。说不出来的,就再“赏”雪球,再来一次亲切的感受。
一节课就要愉快地结束了,小吴和小陈主动拿来拖把,拖干教室里的雪水。我告诉孩子们,下了课,就要跑到操场上去,跑到雪地里去,尽情地享受大雪带给我们的乐趣。下雪天不是读书天,下雪天就要享受雪、感受雪。然后,你再读那些描绘雪的诗也好、文也好,你才会感觉到,那些文字是多么的鲜活。
下课了,窗外的雪也越下越大。我想,中午接孩子,我应该步行去,带着孩子步行回来,和孩子一起享受雪中行走的乐趣。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走到学校,孩子们刚吃完早饭,正从食堂里陆陆续续地走出来。我站在操场边,望着操场上那一层“白毯”,轻轻地踏上去,走了两步。听着脚下“扑扑”的声音,儿时玩雪的快乐情景又浮现在眼前。看不远处的孩子们从操场边匆匆走过,却没有一个停下来赏雪、玩雪,心中不禁有些悲凉,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学业压力和信息化浪潮中,仿佛与现实世界脱节了,大自然的那些精彩变化,似乎变得与他们毫无关系。
我怅然地走到教学楼前,终于看到两个孩子在打雪仗,一个调皮的孩子摇荡了树上的积雪,化作一片纷纷扬扬。
教室里,孩子们早已端端正正地坐好开始读书了。我悄悄从后门走进去,对坐在最后面的小陈耳语了几句。上课铃响了,孩子们停下了读书声,抬起头看我。但其实我没有布置今天的早读任务,因为我看天气预报,知道今天可能有雪,我想孩子们也许可以在早上玩一会儿雪,所以想特意让他们“撒一下野”。但没想到,他们居然这么“不开窍”,对学习太自觉了。
这时,小陈提了一桶雪走進教室——我上课前悄悄给他布置的任务。孩子们看到这一桶雪,也兴奋起来,但又有些茫然。我把桶子放上讲桌,对他们说道:“这节课,我们玩雪,打雪仗!”同学们先是惊讶万分,而后又欢腾雀跃。接着,我提着桶子,请每个孩子们抓一把雪,做一个小小的雪球。然后明确规则:一会打雪仗的时候,不能砸头,只能砸脖子以下的部分,每个人都要用手遮住脸,保护好自己。
孩子们有些迫不及待,但我让他们先安静下来,我要问几个问题。我问的第一个问题:“课后剩下的五首古诗,有没有全部背下来的?”有五六个同学举手,我热情地邀请他们站起来。这几个同学面带微笑地站了起来,我坏笑着对其他同学说:“先把手中的雪球送给这几个同学吧!”孩子们完全没想到,这几位同学更是目瞪口呆。但雪球很快就飞了过去,教室里欢腾起来。小苏同学面带委屈地说:“为什么背得多还要挨砸呢?”我笑着对她说:“下雪天不是读书天。这么好的雪,你们不去玩,待在教室里背下了这么多诗,不应该挨砸吗?这么难得的大雪,你们连想都没想怎么去玩雪,只想着背诗,不应该挨砸吗?”孩子们听了,更加兴奋起来。小苏也由委屈转为开心。我也用俏皮的语气对他们说:“老师是偏爱你们的,你们背的古诗多,一会玩另一个游戏肯定赢,很难获得被砸的机会,所以先拿你们开涮了,你们还是占了便宜了。”
孩子们迫切地问,玩什么游戏呢?我告诉了孩子们三个字——飞雪令。即说出一句带雪的诗,说不出来或者与前面的人重复就要被砸。孩子们一听,觉得这很简单呀。可是刚一开始,小雅就因为太兴奋,脑子卡壳了。于是,雪球就飞起来了……玩完了“飞雪令”,我又和孩子们聊古人如何玩雪。我们聊谢太傅在大雪天召开家庭聚会,留下了“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我们开始讨论,窗外的雪,究竟是像撒盐还是像柳絮呢?一开始,大家异口同声说“柳絮”,显然他们的脑袋已经被书本牢牢束缚了,缺乏观察与思考。于是,我请他们看窗外。有的孩子开始怀疑了,窗外的雪并不成片,而是颗粒状,安静下来,甚至可以听到“簌簌”的声音,这应该是“撒盐”的感觉呀。于是,那些仅凭书本上得来的经验,在他们的脑海中被打破了——原来在生活中,体验和审美才能更真切呀!
我又告诉他们,其实“飞雪令”不是我的原创,是我从《红楼梦》《家》《镜花缘》这三本书中学来的。古人经常玩的游戏,叫“飞花令”,我只不过改动了其中的一个字,变成了“飞雪令”而已。孩子们表现出震惊的样子——原来古人这么会玩!
是啊,古人比我们会玩。我继续给他们聊古人如何玩雪。我给他们讲《红楼梦》中的妙玉,在下雪天把梅花瓣上的落雪轻轻收到瓷瓶里,用带着梅花清香的雪烧水沏茶。孩子们发出更加惊讶的呼声,没想到古人还玩出花样了!
我们分完桶里的最后一点雪,又把背面窗台上的雪收集起来,留作最后一个活动的“道具”。最后玩什么呢?我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的雪带给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描绘自己的感觉。说不出来的,就再“赏”雪球,再来一次亲切的感受。
一节课就要愉快地结束了,小吴和小陈主动拿来拖把,拖干教室里的雪水。我告诉孩子们,下了课,就要跑到操场上去,跑到雪地里去,尽情地享受大雪带给我们的乐趣。下雪天不是读书天,下雪天就要享受雪、感受雪。然后,你再读那些描绘雪的诗也好、文也好,你才会感觉到,那些文字是多么的鲜活。
下课了,窗外的雪也越下越大。我想,中午接孩子,我应该步行去,带着孩子步行回来,和孩子一起享受雪中行走的乐趣。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